APP下载

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挑战及路径探索

2021-12-27惠麦琴

甘肃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探索挑战

惠麦琴

【摘要】思政课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主渠道。充分认识小学思政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加强思政课建设,探索有效教育方法,重构课堂教学途径,对于整个学校教育具有积极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思政课;挑战;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0—0023—03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形成时期,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因素,加之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和依赖性,容易受到家庭和学校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思想和行为相背离、认知和规范不同向,不规范的行为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认知,这给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因此,在小学构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对学生强化思想教育,形成道德规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思政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强化思政课建设,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就等于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

一、思政课建设的挑战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接受政治教育的主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思政课建设一直停滞不前,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度关注文本教学

一般来说,学校都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考查的内容也是以课本知识为主,这既是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更是目前考试评价机制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的认识,教师仅仅把思政课作为一门基础性、知识性学科,过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或者说,在思政课中,教师只是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了灌输与堆砌,没有依据教材素材结合现实情况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没有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没有注重学生的心理认知实际,没有结合学生的思想建设需要。跳不出传统的教学圈子,走不出传统的教学方式,没通过知识引起学生思想方面的变化,进而促进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双向变化。这是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的弊端,也是目前制约小学思政课建设的主要瓶颈之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突破观念的限制,改变原有教学方式,把思政课的主要目标放在对学生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教育上,突出问题导向,通过课堂转变学生的思想,通过转变学生的思想进而规范学生的行为,从真正意义上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2.过度关注学科教学

从学科地位来说,思政课与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他课程一样,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质量提升,从课时的安排和作业设置等各个方面来说,原来的思政课都会被打入学科教学的边缘,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与上坏一个样,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个性发展,不会影响教师的绩效考核,不会影响学校的年终评价。从这一点来说,思政课与语文、数学等课程的地位无法相比。思政课的地位无法凸显,某些学科的地位又过度凸显,在教学中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近年来,这一现状略有改观,思政课的主体地位有明显的提升,但还是存在不足,主要是学校对思政课的课时安排不足,当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冲突的时候,学校或者教师“牺牲”的往往还是思政课。年级越高,这类现象越突出,特别是在小学六年级,思政课经常被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所取代,只是成了学校课表上的门面,失去了它存在的现实意义。因此,要想长效推进思政课堂建设,从学校层面来说,必须改变现有的学科教学体系,把思政课放在突出位置,从制度上保证它与其他学科处于同等地位。

3.过度关注行为教育

思政课主要是通过思想教育转变学生的行为,达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也就是说,首先要通过课堂转变学生的思想,再通过思想转变引起行为的变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思政课并不仅仅是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也要突出学生行为的变化。但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思政课教学容易走极端,要么突出知识体系方面的教育,要么突出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没有充分把二者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上主要是对知识方面进行教学,但在实践教学之外,又过度注重了行为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安全教育还是养成教育等,学校或者教师层面只是关注了此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效果,但很少考虑通过实践活动,是否引起了学生思想上的变化,行为规范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思想上的主观波动。或许在学校实践活动中,学生中规中矩地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达到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完成了实践活动的目的,但是在实践活动过后,学生在思想上依然是老样子,没有丝毫改变,这样的实践活动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可谓得不偿失。

二、思政课建设的路径

思政课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最有力抓手,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最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而产生思想波动。因此,在当前环境下,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小学的思政课建设亟待加强。

1.强化课程,突出思政课的主体地位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更是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主要课程,在小学阶段,没有其他课程和学科有如此鲜明的特征,它的独特作用是其他课程和学科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学校要从整体上调整课程比例,把思政课的主体地位充分凸显出来。

一方面,学校从课程设置层面全力安排,不仅要保证思政课在课表上有所体现,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课时与课量,要制定严格的巡查制度,保证教师不会有“出售”思政课程的现象,不能用其他学科代替思政课。

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的主体地位,把思政课放在与语文、数学、英语同等地位,甚至更高地位。思政课在学校整个课程中起统揽、引领作用,思政课中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内容,更能体现出家国情怀、人生价值、辩证思维和奋斗理想。思政课并不仅仅是一门教育学科,更是一门社会科学,可以推动小学生从小坚定人生理想信念,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以后担当民族大任奠定思想基础。

2.结合学科,延伸思政课的教育内容

思政课的建设,并不能只要求思政课怎么做,其实,思政课建设不限于一门学科,而应从学校课程建设整体而言,把所有学科统一纳入思政课程建设之中,把思政课置于学校课程金字塔顶端,制定学科建设总目标,其他课程都只能围绕思政课总目标作为子目标进行设置。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无疑是思政课的主阵地,学校要开足开齐思政课,保时保量上好思政课,除了讲授思政课应有的专业知识之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校实际、地方文化,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中出现的特例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在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适当延伸教育内容的点、线、面。

二是抓好实践教学。思政课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教育,也要抓好实践活动教育,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当然,实践活动是比较宽泛的,任何课程都可以结合思政课内容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这也就相当于把思政课程贯穿于整个学科之中,强化了思政课的主体地位。

三是抓好家校配合。学校的思政课建设,既面向教师,也面向学生,但更多的是针对学生,主要目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思政课必须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接受家庭教育,只有双管齐下,才能确保教育效果。

3.拓宽渠道,构建思政课教育路径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当前情况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建设。

一是加强教师主体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学,教师肩负的责任最大,能不能上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所以学校要尽量选派专业能力强、责任心强、理论水平高的教师担任;在缺少专业教师的情况下,其他教师担任思政课教学时必须先进行培训才能上岗。

二是推进教学方式改革。思政课不能单一在课堂进行教学,要让教学走出课堂,走向实践,走进家庭,融入社会。可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和地方文化,把思政课融入社会,让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社会归属感。

三是强化传统文化建设。思政课建设既要立足当下,又要放眼长远,更要回顾历史,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充分融合起来,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学生的学习当中,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照耀学生前行。

四是堅持长效性。思政课建设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思政课的开设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要保证它的长效性和持久性,要经常性坚持,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完善,不断开辟、更新教育方式,加强对课程环境和规律的研究,探索新方法,适应新形势。

总之,思政课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主渠道,直接关系到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必须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全力推进、重新塑造思政课的育人功能,确保小学思政课建设落到实处。

参考资料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3.

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

探索挑战
我来挑战(二)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