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历学习历程:让课堂学习真发生

2021-12-27苏莉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24期
关键词:课堂学习

苏莉

[摘要] 课堂学习真发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需要的。通过亲身教学、课例聆听,对课堂学习进行了调查,并思考得出结论:通过加工教材知识,提供合理情境,利用学生生成,设置核心问题,形成体系框架等策略,让学生亲历学习历程,让课堂学习真发生。

[关键词] 亲历学习历程;课堂学习;真发生

亲身经历,方得其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在亲历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在课堂真发生,变教师“教什么”为学生“学什么”。热闹的课堂,如果只是学优生的舞台,或者只是教师的夸夸其谈,也只是假热闹、伪发生而已。

怎样判断学生亲历学习历程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关注学习的过程,经历知识演变的历程,通过操作、交流等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收获,而不只是走形式,走过场,热闹的小组合作。

一、加工教材知识,为学习真发生撒下种子

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学习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学科学习。以数学为例,教材的编排是科学严谨的,每一个例题都是编者精心设计考虑的,这对学生的学习固然有利,但有时,适当地进行改造,或许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变教材为学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使得课堂学习有机会真正发生。

例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对“角的度量”这一课,笔者在教学时没有设计三角尺量角,而是直接进入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四年级的学生对量角器并不陌生且基本都知道它是量角的工具。在学习度量长度、面积的时候,学生已经感受到由于没有统一度量工具而带来的不便,进而引入了新的度量工具、度量单位等。所以,笔者认为这些可以一带而过。一位老师的课上,他通过让学生在纸量角器上找角这一环节,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掌握量角的方法。其实,用量角器量角,就是将未知度数的角与已知度数的量角器上的角进行重合,进而得到未知角的度数。对教材的这一改动,可谓将量角的本质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学生。

二、提供合理情境,为学习真发生调配土壤

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未必是一无所知的,有的学生已经很清楚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的学生一知半解,也有少部分学生完全不知。此时,创设的学习情境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情境的设置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例如,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一课,教师出示情境图“一只小猴摘了6个桃”,提问:“你能把这些桃分成几堆?”随后学生利用手中的6个圆片动手操作。这一情境的设置,既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合在动手实际操作中获取知识,同时又对这节课的平均分做了很好的设计。正因为教师的问题是“分成几堆”,而不是教材中的“分成两堆”,所以学生一共给出了10种不同的分法,其中有几种分法是在总结交流时得出的。这样的情境看似把课本内容复杂化了,其实是真的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分6个圆片,这是学生在学前就可能掌握的技能,若仅仅停留在分2堆,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显得过于简单了。当设置成如上所述的要求,学生的兴趣、能力都得到了提升,真正地融入这一情境之中。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看,也确实如此。

三、利用学生生成,让学习真发生向下生根

教学设计、备课、预设,都是教师的行为,是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在多年教学经验的支撑下撰写出来的。可是,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同,其差异性也是教师不可控的。所以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并不是教师都能预设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生成便成了课堂关键。利用学生创造的作品,把握他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成为学习真发生的一大环节。

例如,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这一课,例题中“以后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条件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画一画、写一写等方式进行表达。不同层次的学生表达的方式不同,有画线段图的,也有直接用算式30+5=35,35+5=40,还有学生选择了5+5=10,30+10=40。同样用算式来表示,但是所呈现的思维程度是不同的。在第二种算法中,可以结合线段图更容易讲清楚理由。利用学生的生成,化为己用,用之,研之,再思之。学生在两种方法的对比中,理解两者的相似之處,同时也很好地利用了图,解释了式,数形结合的思想随之渗透。

四、设置核心问题,使学习真发生向上生长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这一引导作用体现在设置合适的情境,提出适当的问题,问题是课堂上不可或缺的元素。一节课教师、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值得花时间去研究,也不是每个问题都能令学习真发生,一些简答是非问题的呈现,学生可能就是随意地点头或是摇头,没有进入学习本身。核心问题的设置,才能将学习的发生引入深处。核心问题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反映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对四年级下册“认识平行四边形”,在一次研学探讨活动中,笔者听了这样一节课,课上老师设置了3个问题: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角度来看,这样的三个问题正是核心所在。学生在自主研学、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真正进入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中。

五、形成体系框架,让学习真发生枝繁叶茂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作为教师,要学会分析教材前后的联系,形成一个大的教材观。教师对教材有了整体的理解与把握,对知识点形成体系框架,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让学习真发生。

例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可以从三角形迁移而来的,因此教材对于三角形的处理所占篇幅较多,而不仅仅是由于三角形本身所具备的特征较多。整体把握这一单元之后,在教学三角形相关特征的时候就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方法的渗透。比如三角形的高的定义,要抓住其本质垂直于对边,平行四边形、梯形亦是如此。探索三角形边、角的特征,以及对特殊三角形的研究,这一体系正是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所需要走的路。如此分析,在三角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领着学生学习,当这样的学习真的发生后,在后续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自己走下去,学下去。而且笔者在教学这一单元时也发现,学生能够提出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相关的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验证学习。

猜你喜欢

课堂学习
论如何利用身边的化学辅助高中课堂学习
也谈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突出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搞活小学高年级学习气氛增强语文课堂学习效果
如何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能力的探讨
小学数学和谐生态课堂构建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