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路径
2021-12-27宋丽琳
宋丽琳
[摘要] 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及课后拓展三大环节,能够帮助小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增进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的技能方法,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与基本素养,能让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水平获得提升。本文就如何构建语文课外阅读有效路径,拓宽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边界,丰富语文阅读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路径
一、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各环节应用的价值
1.在课前预习环节
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才能对课文中涉及的内容进行全面了解,才可以在课中有针对性地听、思考、理解与感悟,从而更为透彻地学习。而在课前预习中,如果能将課外阅读引入,让学生对作者、对课文的创作背景等进行阅读了解,对于学生的有效阅读意义重大。比如在教学《大禹治水》课文时,课前预习中要求学生自主搜集丰富的相关材料,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后,大禹几次过家门不入这一点,尤其给他们的心灵带来震撼,从而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大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并愿意向之学习。这样的课前阅读,既能保证预习效果,也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在课堂教学中
语文课外阅读是以教材教学为基础开展的,教师通过教材教学构建学生的词汇体系,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再通过课外阅读实现知识技能的拓展和延伸,最终将这些知识技能应用于课堂自主探究学习,形成一个圆满的闭环。比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关于动物的成语,并对这些成语的故事进行描述。这就可以用上本课学习到的“复述故事”的方法,以这样的方式既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又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拓展,对学生后续的学以致用十分有利。
3.在课后拓展环节
课后拓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就不同主题的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优化,以多样化的方式引领课后拓展,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果。比如在教学《我不能失信》时,课文描述了一件关于诚信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此类故事进行搜集和阅读,并让学生将阅读的感受与自己的故事结合起来,以提升阅读品质和素养。
二、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结合教材,找准课外阅读的落脚点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实施必须根植于教材文本,以单篇课文为切入点,由一篇带一类,由课内向课外阅读延伸,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达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找到课内文本与课外阅读资料的契合点,是有效实施课外阅读的关键。比如教学《珍珠鸟》一文,教师应紧紧抓住文章的写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燕子》《麻雀》《鸬鹚》等文章,然后开展“描写鸟类”文章的赏析,引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对这一类文章的句段、写法进行鉴赏。如此一来,不仅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如教学《军神》一文,教师应抓住人物描写的特点,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丰碑》《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金色的鱼钩》等文章,然后通过“如何把人物的特点描写出来”研讨课,进行对比分析,体会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在刻画人物特点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
2.根据教学,合理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点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单篇文本的拓展延伸,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文本题材、文本特点、文本内容以及教学需要,把它合理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时段进行赏析,不仅突出阅读主题和拓展延伸的有效结合,还能体现阅读的层次性。
(1)阅读前置:预先感知,知识储备。课外阅读的前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所教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课内文本教学储备相关知识。在新授课教学之前,教师可提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课前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与蝙蝠和雷达有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并适当提出“蝙蝠和雷达各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不仅为课文教学打好基础,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七律·长征》时,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与长征相关的资料,观看相关影视作品,了解长征中的主要战斗故事,上课时把学生收集的资料和对长征历史的认识融入教学中来,增强教学的宽度和广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阅读置中:信息融合,加深感悟。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把课外阅读材料与课内阅读文本进行有机结合,对于帮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有着极强的助推作用。如教学《七律·长征》时,因为学生生活与战争年代相去甚远,对时代背景了解不多,对诗中描写的场景感悟不深。于是,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借助课外阅读资料,辅以视频题材和背景音乐,拓展文本阅读的内容,丰富诗歌教学的方式,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有效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课文情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而在教学《桂花雨》一文时,让学生比较阅读并想象:母亲为何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通过反复阅读原文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体会母亲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样的文本拓展,不仅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能有效进行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3)阅读延伸:积累素材,丰富体验。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一篇课文教完后,我们应当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要求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文本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比如教完《三顾茅庐》一课,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教完《景阳冈》一课,带领学生阅读《水浒传》;教完《完璧归赵》时,引导学生走进《成语故事》;学完《天火之谜》之后,让学生找找其他神话故事来阅读;学完古诗《从军行》和《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之后,让学生课后搜集描写爱国的诗句,熟读成诵……此外,在课后阅读延伸中,有计划地布置阅读任务,开展阅读拓展活动,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至关重要。因此,笔者在课后阅读延伸中,辅以开展写读后感、读书交流、演课本剧、辩论赛等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丰富了阅读方式。
3.基于学情,实现课外阅读的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步伐逐步加快,线上阅读、网络阅读、视频阅读、电子阅读等阅读方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不管何种方式,根植于文本、忠于原文依然是主流。基于此,笔者在任教班级积极开展多途径、多范式的课外阅读活动,同时建立“线上阅读小组”“微信阅读交流群”等课外阅读平台。如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安排线上阅读《安徒生童话》,并交流阅读体会;教学《黄河的主人》时,笔者先介绍写作背景,然后播放《黄河奔流》视频,组织学生进行有声有像的视频阅读,为文本教学创设情境,奠定了感情基调,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课后组织学生网上收集写人的文章,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线上比较阅读,同时开展群组交流,讨论人物写作方法和技能。通过多元化阅读体验,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而且增加了学生阅读的积累量、拓展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