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导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021-12-27陈茁,庄艳
陈 茁, 庄 艳
静脉采血是是一种侵入性医疗操作技术,有助于诊断疾病、治疗疾病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在临床上使用比较频繁,是最常见的护理操作技术。静脉采血技术含量和专业性很高,不再是单纯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已发展为综合、知识层面较广的一项操作技术,同时,静脉采血带来的风险在不断地增加。患者肥胖、心理紧张、按压部位不准确、按压方式不正确、按压时间不够等因素给患者带来疼痛、紧张、皮下瘀血或者血肿、针眼出血、静脉炎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何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减少病人疼痛感受、缓解病人紧张情绪护理人员应深入探讨研究。世界卫生组织采血指南中指出:给予患者一块无菌纱布或者无菌干棉球按压穿刺部位,告知患者在穿刺部位继续按住纱布或者干棉球,同时伸展并抬高手臂,告知患者不要弯曲手臂以免产生皮下淤血或血肿。本研究旨在比较3种按压方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2018年10月——18年6月诊治的400例采血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18~65岁,男女不限;2)自愿接受或同意参与调查研究;3)选取清晨、空腹、平静状态下采血。排除标准:1)肥胖患者,体质指数(BMI)超过28 kg/m2;2)存在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3)不具备自理能力,不能自行按压抽血点;4)抽血困难,或同一部位多次抽血患者。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棉签垂直按压并上臂弯曲组、棉球按压并且上臂弯曲组、输液贴按压并上臂弯曲组,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方法,进行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和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研究。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学术期刊、论文集及网络检索等收集有关静脉采血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提供参考依据。2)问卷调查法:根据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表咨询有关专家指导并征求了调查医院临床一线护师及以上职称工作人员的意见设计,包括患者调查表和护士调查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1.3 静脉采血工具和按压工具 静脉采血统一采用一次性使用静脉采血针和负压采血管,静脉采血后均使用干棉签、棉球、输液贴按压静脉穿刺针眼处。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数据均由研究者本人再次审核后录入EpiData 3.0数据库,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按压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不良反应主要为疼痛、紧张、针眼出血、皮下淤血或血肿。3组按压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2 不同按压方式的疼痛率比较 棉签按压法疼痛发生率为83.74%,棉球按压法疼痛发生率为78.52%,输液贴按压法疼痛发生率为85.92%,3组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的疼痛发生率比较
2.3 不同按压方式的紧张发生率比较 棉签按压法紧张发生率为17.89%,棉球按压法紧张发生率为17.78%,输液贴按压法紧张发生率为20.42%,3组紧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的紧张发生率比较
2.4 不同按压方式的出血发生率比较 棉签按压法出血发生率为17.89%,棉球按压法出血发生率为14.07%,输液贴按压法紧张发生率为17.61%,3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的出血发生率比较
2.5 不同按压方式的皮下淤血或血肿发生率比较棉签按压法皮下淤血或血肿发生率为10.57%,棉球按压法皮卡淤血或血肿发生率为8.15%,输液贴按压法皮下淤血或血肿发生率为10.56%,3组皮下淤血或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的皮下淤血或血肿发生率比较
2.5 不同按压时间下出血或皮下瘀血发生率的比较 按压时间为≤3 min患者的出血或皮下淤血发生率为50%;按压3~5 min的发生率为41.18%;按压5~l0 min的发生率为23.88%;按压10 min以上的发生率为12.50%;按压时间越长,出血或皮下淤血发生率越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的出血或皮下瘀血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3.1 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下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静脉采血后按压方式有3种:棉签垂直按压并且上臂弯曲、棉球按压并且上臂弯曲、输液贴按压并且上臂弯曲。这三种不同按压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医务人员和患者习惯采取方便自己的按压方式有关[1-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按压方式是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原因可能有:1)医务人员因工作量大,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采血前后交代不明确,静脉采血后没有进行停留观察;2)患者未按医务人员交代的按压时间和方法正确按压采血部位;3)静脉穿刺点未得到有效按压,按压力度、按压面积过小或过大;4)还可能与护士穿刺技术以及采血后按压工具有关等,这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3.2 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下产生的疼痛率较高 静脉采血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皮肤和血管的完整性的侵入性操作,使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产生疼痛。本研究结果显示,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下产生的不良反应具体情况中疼痛率最高,占82.00%,远远高于李运凤等[3]研究报道的29.8%。国内有许多如何减轻静脉采血产生疼痛的研究,例如对静脉采血的患者进行适当心理干预,分散和转移患者注意力,改进拔针按压方法,小角度穿刺等,可减轻患者静脉采血带来的疼痛[4-5]。因此,加强采血人员重视静脉采血产生的疼痛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护患者的安全,建议加强静脉采血专业技术的培训及相关护理专家与护士静脉采血知识的经验交流,从而能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静脉采血疼痛的发生。
3.3 采用输液贴的不同按压方式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 我国静脉采血后按压方法很多,但尚无统一规定,并且大部分医院静脉采血后均采用输液贴按压,但输液贴无论是垂直于上臂按压还是平行于上臂按压,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对输液贴进行改造后按压,研究结果显示,都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可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6]。因此,如何按压以及采用什么按压工具既能有效减少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达到保护患者血管,又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待进一步研究[7-8]。同时,建议政府和医院的采购机构为确保达到既保护患者,又保护医护的目的人员,从长远角度考虑,可与厂商合作,为厂商提供研发出的技术参数,就特定的需求进行交流,以便改进按压工具。
3.4 静脉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本调查结果显示,患者静脉采血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疼痛、紧张、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及血肿。以下针对这几种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4.1 疼痛 根据国际疼痛协会(IASP)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9]。静脉采血是一种能使采血对象产生疼痛的侵入性操作,皮肤和血管的完整性遭到了破坏,使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造成疼痛的发生[10]。疼痛发生在静脉采血的整个过程中。静脉采血前的疼痛是由于止血带困扎造成的,在采血前护士需要寻找肘部静脉,主要是为了使静脉暴露得更清晰,提高穿刺成功率。由于护士对止血带困扎方法掌握的程度不一样,在静脉采血过程中止血带困扎最适宜的时间是多少不明确,止血带扎的太紧,或时间太长都将会引起患者上臂疼痛,还可能造成检验结果与真实结果的误差。在静脉穿刺时,止血带困扎和采血针穿刺都会给患者带来疼痛,甚至护理人员穿刺进入到皮肤后,未看见回血,就会反复来回在皮肤里摸索血管穿刺,这使得患者更加疼痛和难以忍受。在临床上,常用的静脉穿刺方法主要有两种:15°~30°进针的常规方法和垂直进针的方法[11]。有文献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垂直进针可明显减轻疼痛,也有报道显示,小角度进针可以减轻穿刺时的疼痛[12]。静脉穿刺后的疼痛主要是拔针和按压时带来的疼痛。采血完毕拔针时速度要快,动作要轻,这样会减轻患者的疼痛,甚至达到无痛。在拔针按压时用输液贴让患者先按压在穿刺部位,由于采血针头斜面是锋利的刃面,若按压力度太大,就会造成针头斜面与血管内壁的一个摩擦切割力,给患者造成疼痛。经大量的文献查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用干输液贴沿着血管走向先轻放在穿刺部位,面积直径至少1~2 cm,将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同时覆盖,迅速拔针再按压。
3.4.2 紧张 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患者对于静脉采血知识的缺乏,对医院采血环境陌生压抑,同时又对护理人员的采血技术不予信任,在静脉采血时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健康教育是减少患者紧张焦虑情绪的必要措施。还由于不同按压方式下发生的针眼出血、皮下血肿等不良反应,使患者更加紧张恐惧,无法应对。主要护理措施:护士在操作前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给予鼓励,使其树立信心,相信护士的采血操作技术水平,并向患者解释清楚静脉采血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消除患者对采血的担心、紧张、恐惧的心理,嘱咐患者“身体尽量放松并且深呼吸,这样做有助于缓解恐惧紧张情绪”。
3.4.3 针眼出血 由于采血拔针后多数是由患者本人或前来陪伴的家属用输液贴按压穿刺部位,即便得到护士的正确指导,也会根据自己的意愿不停地将输液贴拿起,看针眼处是否己止血,这不仅使得按压部位改变,不能完全按压住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也改变了按压力度,同时大部分患者习惯用力揉搓穿刺处,因此易发生针眼出血。许多文献报道,对于静脉采血后针眼出血的护理对策是:运用正确的按压方法,改进按压工具,增加按压穿刺部位的面积,按压力度适当,按压时间合理,在采血时脱掉衣袖,以免衣袖过紧,也容易造成出血,做到以上措施才能预防和达到止血的目的。
3.4.4 皮下淤血或血肿 血液从血管针眼渗透皮下组织流入皮下是形成皮下淤血或血肿的实质。主要原因有:1)在穿刺时护士用力过度穿破血管壁,也有可能是患者动脉血管比较表浅,误穿破血管[13]。2)采血后按压面积太小,不能同时按压住两个穿刺点,就很容易造成皮下淤血。3)大部分患者习惯于屈肘按压穿刺部位,并用力揉搓穿刺部位,屈肘时使得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位置交错,输液贴实际上并未同时按压住两个针眼,此时的按压力度并不均匀,导致皮下大片淤血。4)采血时患者过紧的衣袖起到了止血带的作用。5)由于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穿刺时回血慢或者不回血,在采血的过程中就易发生皮下血肿。主要护理对策:双输液贴并排按压和充分的按压时间能达到有效的止血目的,避免皮下淤血或血肿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