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及其时代价值
2021-12-27孙迪亮
丁 珊 孙迪亮
粮食安全问题是保障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而节约粮食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要素。“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1〕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度重视节约粮食”作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阐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节粮、爱粮、惜粮”的新观点、新论断,由此形成了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对于保障后疫情时代的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十四五”规划以及加快推进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的形成缘由
任何观点、任何思想的形成都不是自动生成的,而需要具有一定的形成背景。毋庸置疑,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的形成同样需要具备特定的条件与缘由。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资源节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对中国古代节粮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节粮思想的理论升华,更是对新时代存在的严峻粮食浪费问题的深刻省思,从而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1.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资源节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粮食是固本之基,保障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环节,而节约粮食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在深入剖析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节约理论的基础上,撰写了重要著作《资本论》,并在“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2〕中,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资源节约理论。通过分析马克思的资源节约理论可知,该理论涉及的“资源”包含人类的生存资料,而粮食是生存资料的一部分,这说明节约粮食问题也是马克思资源节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马克思并未直接提出“节约粮食”理论,但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在辩证分析资源节约的基础上,显然已经开始将粮食节约问题纳入研究视野。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战争的摧残和自然灾害等因素,苏俄国内出现严重的大饥荒和资源短缺,导致人们的生产生活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为消除饥荒和资源紧缺带来的影响,列宁呼吁“我们在各方面都实行节约”,〔3〕主张“合理地和节省地使用国内一切物质资源”。〔4〕基于此,他进一步提出了“资源节约”的观点和理论。值得强调的是,粮食作为一种生存资料,同样是一种重要的、特殊的物质资源。因此,列宁将资源节约理念进一步应用于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形成了具有丰富时代特征的节约粮食理论,并希望在此理论指导下帮助苏俄达到节约粮食的目的,以期解决全国范围的大饥荒。马克思、列宁对资源节约理论,特别是对节约粮食理论的科学阐述,为习近平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和节约粮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高度重视节约粮食”,〔5〕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节粮减损的新论断和新观点,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资源节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2.历史传统:对中国古代节粮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自古以来,敬天惜粮、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历朝历代稳固政权的一种生存之道。诸葛亮曾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表明节俭的重要性,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提出“岁丰仍节俭”的节粮观点,李商隐更是告诫世人要吸取“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教训。可见,历代王朝更迭兴衰都没有逃脱“勤俭兴邦、奢靡亡国”的铁律。正因如此,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节约粮食对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维持社会稳定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比如,春秋时期,齐桓公极力反对奢靡的生活,提倡勤俭节约,这促使齐国富国强兵,从而称雄列国;隋代农业技术发展迅速,粮食储存技术进入黄金时期,为节约粮食、充盈国库,隋朝积极建设各地粮仓,保障粮食充足;隋朝灭亡后,崛起的唐朝更是进一步颁布了《仓库令》用以优化储存粮食的制度和机构,提倡节约粮食;清代为处理浪费剩饭等现象,雍正皇帝先后专门颁布两道命令,禁止将剩菜剩饭随意处理浪费,并要求御厨妥善解决剩饭问题,防止各种浪费,节约粮食成本。这些历史事实清楚地表明,节约粮食既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又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基本措施。基于对中国古代节粮历史的梳理和总结,习近平强调,要牢记历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6〕在习近平看来,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新时代不应抛弃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而是应积极探索继承与发扬我国古代的节粮传统,并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当前我国的节粮减损工作。
3.实践经验:对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节粮思想的理论升华
俗话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粮食,也是我们党领导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条重要经验。早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深知解决吃饭问题对革命成功的重要性,同时指出节约粮食是解决吃饭问题的必要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统筹领导节粮减损工作,坚持把节约粮食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提出了许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毛泽东曾表示:“要提倡勤俭持家,节约粮食,以便有积累。国家有积累,合作社有积累,家庭有积累,有了这三种积累,我们就富裕起来了。”〔7〕在毛泽东看来,节约粮食是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邓小平也指出:“应该把增产节约的任务贯彻到每件细小的事情中去,反对铺张浪费。”〔8〕邓小平认为,勤俭节约的行为应无处不在,政府和社会要强化公民的勤俭节约观念,尤其要注重节约粮食。江泽民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以及节约其他各种资源。”〔9〕在这里,江泽民认为节粮是治国理政过程中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根本任务。2010年,国务院为贯彻落实胡锦涛的节粮理念,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加强粮食节约、反对浪费,有利于保障粮食供应,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由此可见,杜绝粮食浪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治国理政的必要环节。新形势下,习近平总结我们党“反对浪费、节约粮食”的科学思想和实践经验,认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10〕必须推动节粮减损行动以确保新时代节粮任务的顺利完成。
4.现实依据:对新时代存在的严峻粮食浪费问题的深刻省思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和新观点,任何思想观点的形成都离不开所处的现实社会,现实社会的真实状况为这些观点和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生存土壤。当前,我国既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又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依然是我国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粮食安全如果得不到充分保障,不仅会影响我国如期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且会引起国际社会的质疑与非议。然而,由于各种现实原因,我国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粮食现象。在习近平看来,“我国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环节存在大量浪费现象”,〔11〕特别是餐饮浪费现象尤为显著,这显然有悖于国家提倡的“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基本要求。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500万吨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12〕而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率则高达11.7%。〔13〕事实表明,国内浪费粮食现象已十分突出,这不可避免地严重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尽管我国基本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但是牲畜饲料还依赖进口,这警示我国应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要通过节粮的方式避免出现被发达国家扼住“喉咙”的状况。而从世界范围看,全球每年约有1/3粮食被损耗和浪费,造成750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国际社会浪费粮食现象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国粮食安全遭受巨大威胁。值得强调的是,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蝗灾的影响,世界粮食危机日渐加重,国际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正是基于对上述粮食浪费现象的反思与省察,习近平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14〕尤其是要注意绷紧节约粮食这根弦。换言之,面对粮食安全更加脆弱的当下形势,我国的节粮减损工作势在必行,而认真分析国内外浪费粮食现象,深刻反思引起浪费粮食现象的因由,便成为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的实践路向
习近平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节粮原则,认为节约粮食要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既要用刚性的制度“堵”,又要用人性的手段“疏”。基于此,习近平对新时代下“如何有效地节约粮食”进行了路径设计,主要包括科技赋能、体系保障、制度护航和宣传兜底。
1.科技赋能:加快推广节粮减损新技术成果
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创造崭新的科技成果,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撑在于“藏粮于技”。正因如此,习近平强调对于节约粮食问题也应秉持“藏粮于技”理念,通过先进的科技降低粮食的损失,防止出现大量浪费粮食的现象。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关于制止浪费粮食行为的指示要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强调要“通过科技创新,全面推广节粮减损新技术”。〔15〕具体而言:首先,开展多领域节粮减损技术和装备研究开发。习近平指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开展粮食储藏、物流、加工等领域节粮减损技术和装备研究开发,强化相关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高效减损”,〔16〕从而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其次,采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改善粮食浪费现状。政府可以利用多种科技方式减少粮食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浪费,比如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缩短运输路程和周期,或者通过创新粮食产业链溯源技术等途径优化产业链供求水平,避免在供应过程中出现大量浪费粮食现象,推动形成粮食物流新商业模式。最后,重视科技节粮的培训和学习。节粮减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管是前期关于节粮的科技研发工作,还是后期关于正确使用新技术保证粮食增产的工作,无疑都需要科技人才的参与。因此,政府要注重对相关人员的节粮储粮技术培训,提高对节粮设备的操作技能,防止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粮食浪费。总之,习近平主张通过各种先进科技手段和节粮技术研发成果,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防止粮食浪费现象持续恶化。
2.体系保障:通过加强体系机制建设减少粮食损失
厉行节约是一场“持久战”,制度体系建设是保障国家稳步推进各项事业的重要依托。习近平强调,在解决粮食浪费问题上,要加快“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17〕即是说,要加强体系建设,全方位持续降低粮食产后损失。在习近平看来,政府要努力做到两手齐抓:一方面,“着力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18〕众所周知,粮食产后浪费现象明显,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是节约粮食的重要步骤。为解决这一难题,习近平提出不仅要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即优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职能,提高粮食清理、干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水平,促进农民手中的粮食提质进档,还要布局“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即号召地方各级政府合理布局仓储设备,建设绿色仓储设施,实现绿色节粮。换言之,提倡政府从保证粮食质量和数量两个方向着手,做好粮食“产后护理”工作,从而降低粮食浪费现象的发生率。另一方面,“持续推进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19〕一是要深入开展对粮食“危仓老库”的改造升级工作,推广“智慧粮库”建设理念,实现科学智能储粮节粮;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原粮、散粮运输体系建设和粮食物流园区建设。从中可知,习近平始终强调做好粮食仓储物流工作对顺利完成节粮减损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之,习近平认为只有从宏观的角度建立系统的节粮减损体系机制,才能顺利推动落实全国范围的节粮减损工作。
3.制度护航:强化依法管粮依规节粮
任何政策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帮助。为缓解浪费粮食现象,习近平明确指出政府“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20〕实现依法依规节粮。只有得到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才能让节约粮食成为必须遵守的“规定动作”和“硬规矩”。因此,他主张政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其一,加快完善节约粮食立法修规。要“积极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争取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尽早出台”,〔21〕进一步强化依法管粮,促进节粮减损工作完善。由此可见,习近平希望各相关部门积极落实节粮减损工作,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约束措施,从各个领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其二,加快落实粮食企业相关节粮规章制度的修订。粮食企业的节粮减损工作是国家节粮任务的重要一环,因而相关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对保护粮食数量和质量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习近平要求相关粮食企业加快落实关于粮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进而推动实现粮食企业的节粮任务。比如,地方各级政府和粮食企业应根据现实需要加快制定《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和《粮库安全生产守则》等政策法规。此外,习近平还特别强调要“适时出台《粮食企业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办法》,推进适度加工等相关标准制修订”,〔22〕遏制企业浪费粮食的现象,堵住浪费粮食的途径。综上可知,习近平希望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立法修规等约束手段,加大对浪费粮食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真正让法律长出“牙齿”,为加快落实节粮减损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4.宣传兜底:加大爱粮节粮意识宣传力度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科学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习近平呼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23〕换句话说,国家要利用各种宣传方式方法,进一步树立国民“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节俭意识,保障全社会形成节粮减损的新“食”尚。具体而言:第一,开展有关“节粮减损”的主题宣传教育工作。习近平要求各级政府要积极向社会成员普及节粮知识,比如组织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或者开展以“光盘行动”“文明餐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习近平希望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等方式,加深人们的节粮爱粮意识,推动节粮政策顺利实施。第二,倡导科学文明的节粮消费方式。众所周知,浪费粮食属于普发性现象,因而要进一步强化消费者的节粮意识,在“粮食浪费领域必须加强监督检查,鼓励节约,整治浪费”,〔24〕从而营造“节粮、爱粮、惜粮”的氛围。换言之,习近平倡导公民在消费粮食时要有高度的节粮精神,并积极履行节粮义务,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节粮目的。值得强调的是,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习近平认为尤其要注重加强对青少年节粮意识的培养。总之,政府只有不断增强社会成员的节粮惜粮意识,进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节粮习惯,才能最终构建起良好的节粮社会氛围,整治浪费现象。
三、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对节约粮食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和新论述,不仅是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行动指南,而且是新时代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思想保证,更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提供了有效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在清醒洞察国家粮食安全重要性和我国浪费粮食现状的基础上,就减少粮食浪费进行了科学的和长期的发展规划,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政策举措,从而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粮食有效供给提供了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认真落实“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25〕的节粮举措,在节粮减损方面制定了系统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在科技赋能方面,多领域、全方位的节粮减损技术研发速度明显加快,成果显著,科技人才培养效果明显,涌现大量“懂研发、会科技”的节粮技术人员,节粮减损工作在科学技术的保护下得到顺利推进;在体系保障方面,国家稳步推进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和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大规模浪费粮食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节粮体系机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在制度规范方面,国家陆续出台节粮法律法规,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维护,相关粮食企业信用规章制度得到完善,企业浪费粮食现象得到缓解;在节粮意识宣传方面,国家定期组织全国范围的主题宣传教育工作,各具特色的“节粮、爱粮”主题实践活动有序开展,绿色节粮消费方式获得大力提倡和推广,国民的节粮意识明显增强,社会节粮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6949万吨,比2019年增长0.9%。这表明,除了播种面积增长等因素外,政府积极推行的节粮减损工作也是促进粮食总产量增长的重要原因。可见,通过这些政策举措的实践,我国的粮食浪费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些科学举措和显著成效,都是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指导下的产物,无疑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实践确证。此外,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的要求,这显然也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的生动体现。
2.新时代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思想保证
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密切关注的重大课题。新时代下,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人们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更加认真地致力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15年,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26〕可以说,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旋律。众所周知,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粮食安全方面,由于我国在各个环节损失浪费粮食现象仍比较突出,因而节约粮食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成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深入研究国情和粮情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丰富时代特征的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在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的指导下,中央政府充分探索国内外实际粮情,积极将节粮减损措施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相结合,从而稳步推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此外,习近平还强调节俭的绿色消费方式,认为杜绝餐饮浪费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即是说,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积极参与节约粮食的活动、摒弃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那么必然会大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步伐。反之,一旦人们选择与社会发展规律相抗衡,忽视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将会举步维艰。实践表明,大力提倡节约粮食、反对铺张浪费,是社会进步的一大重要表现,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是加快实现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依托。
3.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粮食安全问题是全人类和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而节约粮食又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因此,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并未囿于中国地域,而是在保证国内节粮减损工作顺利实施的同时,放眼世界粮食安全治理问题特别是节粮减损工作。换句话说,中国节粮减损工作的成功实施,无疑是为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永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借鉴。据统计,2020年世界饥饿人口新增至少8300万,这充分表明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十分严峻。然而,世界浪费粮食的现象仍然存在,全球每年约有13亿吨的粮食被损耗和浪费,世界食物浪费量异常惊人。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个国家和地区为应对疫情,导致社会经济遭受巨大打击,逐渐呈现经济下滑的趋势。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更是导致全球濒临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可见,保障粮食安全、提倡节约粮食是绝对必要的,而中国在节粮减损方面作出的诸多努力,对国际社会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则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指导。比如,中国积极参与南南合作,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分享节粮减损经验;2013年,我国发起的“光盘行动”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餐饮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节约粮食的范例;2016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提出了国家为落实将零售和消费环节的全球人均粮食浪费减半,以及减少生产和供应环节的粮食损失而采取的相关行动;2020年8月,习近平进一步对“杜绝餐饮浪费”现象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2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的明确要求。显然,这一系列的实践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目标的实现,而且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重要贡献。不仅如此,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后疫情时代的节粮减损工作的顺利推进,习近平新时代节粮观还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无疑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节粮减损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