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问题探析

2021-12-27文洁贤张建华

岭南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文洁贤,张建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备预不虞,为国常道。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防范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领域的重大风险,并对各领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出了具体指导。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170冷战结束以后,西方打着“自由、人权、民主”等各种旗号,通过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手段对当代青年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从而削弱、分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所言:“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而言,构成主要威胁的是印刷品和言论,它们的威慑力远比坦克、军队强大。”[2]14当前高校在意识形态之争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的重要场所,它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也关乎我国“两个百年”目标能否实现。所以认清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剖析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所面临的风险挑战,探索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之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价值凸显: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重要性认识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各种错误思潮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进行了坚决抵制,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性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意识形态风险要精准防控,筑牢其安全防线,要为新时代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高校一直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其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主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失去了控制权,就会关涉到国家安全、经济和文化的安全,可能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甚至威胁国家政权安全。所以要增强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重要性的认识,它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予以阐释。

1.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综合实力的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加大其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意欲实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来达到他们不战而胜的目的。苏东剧变就是典型的事例,其放弃了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致使大国倾覆、满盘皆输。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若干重大使命,这是一项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高校也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阵地,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西方势力总是想尽办法对“三观”尚未形成的青年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传播其价值观念,进而夺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阵地。大学生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否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不仅是国家安全全局中的一域,更是国家安全系统工程中的灵魂和关键所在。

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的属性。当前随着国际竞争形势日益复杂,竞争手段也日益多样化,表现出有形的“硬手段”在下降、无形隐蔽的“软手段”却在上升,而作为“软手段”方面的文化建设在当代世界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所面临的风险安全可以说前所未有,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他们发达的技术,通过网络、影视文学、报刊、书籍出版等载体,潜移默化地消解、同化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企图将青年大学生引向自由化、西方化。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在文化引领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优秀传统文化植入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去,使其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获得青年大学生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使马克思主义持续成为引领我国高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永不褪色的旗帜。

3.是改革发展与经济安全的强力保障。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实践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其获得感、幸福感也显著增强,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以及社会快速转型,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出现。经济发展决定意识形态,社会矛盾表现出来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然会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差异性,加上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社会上所呈现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在内外双重负面形势的影响下,久而久之会逐步消解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最终会影响到我国改革发展大局和经济安全,所以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3]649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关乎到改革发展的千秋伟业和经济长治久安,要通过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壮大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合理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抵制社会上的错误思潮,凝聚改革共识,为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活力。

二、认清重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现实考量

进入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已全面占据主导地位,整个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但居安也要思危,当前外部敌对势力的文化、宗教渗透和输出愈加频繁,国内又有“四个深刻变化”的叠加影响,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带来了诸多挑战,也使得意识形态风险进入频发期。

1.社会思潮多元化冲击着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储备基地,也一直是思想文化交锋交流的重要场所,因而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抢夺的重要切入点。他们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信息技术优势,向我国高校青年大学生推行其意识形态,侵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当前社会上的错误思潮主要从道路认同、理论科学、制度合理、文化先进等方面冲击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同时破坏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引导力。其主要表现有:其一,通过渗透西方“普世价值”消解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普世价值思潮的影响,可能使得一些“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思想出现混乱,因为普世价值观鼓吹资本主义道路的普遍性,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人类最高文明”相违背,从而消解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其二,西方个人主义、人性自私、经纪人假设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可能弱化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马克思认为:“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不过当然是处于既有的历史条件和关系范围之内的自己,而不是意识形态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4]199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利益格局驱使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在“人性自私”的思潮影响下,他们用抽象口号把个人追求的正当利益说成是自私,使青年大学生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其三,西方多党制、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可能弱化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西方多党制鼓吹他们是真正的民主,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抨击共产党的领导,企图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其本质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而消解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其四,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以重新认识历史等伎俩歪曲我国历史,丑化民族英雄,以此消解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上错误思潮相互交织,相互裹挟,使得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识出现偏差,甚至是扭曲变形,消耗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危害极深。

2.网络信息化消融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已扩展到网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5]103截止2018年底,全国移动4G用户已累计达10.5亿,其中最大的受众群体是学生用户,占比达24.8%。“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5]103这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可控风险。其主要表现有:其一,网络信息可能削弱国家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6]317。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授权的主流媒体由于其权威性,其发布的信息就像一盏“探照灯”,灯照到哪里,权威发布就灌输到哪里。然而在网络信息环境中,“碎片化信息成为传播的主力军,图片、视频、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短评已取代传统新闻报道,成为最易被受众接受的新形式。”[7]加上信息的碎片化存在形式及其消极低俗的内容,经过网络特效手段加工而达到其吸睛效应,混淆了大学生的认知,让人真假难分,美丑不分,长此以往,极易造成相当部分大学生精神空虚、丧失斗志。所以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尤其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使得信息源爆炸式增长,流向也极不规律,增加了控制难度,可能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大大消减。其二,网络信息可能削减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造成失语的风险。网络拟态环境下的信息发布者“人人都是麦克风”,加上网络用语生动、直接和娱乐化特征明显,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这一趋势使得传统的相对刻板的主流意识形态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甚至丧失了话语权,同时网络的分散性、双向性、去中心性等特征,以及网络拟态环境中很多舆情事件被大量水军或其他途径加以渲染,使得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控制难度加大,以往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在水军的侵占下犹如石沉大海,使得原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无从发声亦随之失守。

3.西方意识形态的围追堵截导致青年大学生信仰缺失。20世纪随着苏联的解体,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于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渗透最终达到了他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先从搞乱人们思想入手。”[8]399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领域,它借助发达的通信技术手段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把西方文化产品打上烙印输送到我国。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所言:“美国对全球电影、电视、文化产业的控制,甚至超过了它对飞机制造业的控制。”[9]37这种文化产品带有强烈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公开地或者隐性地推介其政治制度、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从而严重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在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下,一些甄别是非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视西方政治制度为金科玉律,而对本民族的文化却显得不自信甚至感觉卑微,严重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学术研讨、高层论坛以及教育文化交流等手段来俘获中国高校的知识精英群体,甚至不惜重金打造亲西方的网络公知,制造意见领袖,借助他们来挫伤党和政府的形象,引导青年大学生的价值理念西方化、追求功利化、生活时尚化、民主自由化,在潜移默化中淡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三、战略举措: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的路径选择

新的时代际遇下,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指出:“要认清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做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0]197我们得深刻学习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论断,在充分研判的基础上,坚持从“明确定位、阵地建设、理论武装”三个维度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攻坚战。

1.明确定位:加强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当前我国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加强风险识别、研判及科学决策处置风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一工程,首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1]2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12]314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并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努力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宣传、教育和传播,让它成为我国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3]435高校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高度敏感的中心。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为今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高校必须从增强“三个事关”“两个巩固”方面认清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地位。因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占领,各种错误思潮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占领,到时候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认知将会和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为此,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加强意识形态领导工作的顶层设计,切实有效防范意识形态风险和提升风险处理能力。

2.夯实阵地:巩固高校意识形态的基本依托。阵地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依托,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能不能抓好对舆论的引领力、夯实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首先,高校要强化思想引领。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也是各种思想交流交锋的集散地,青年大学生是西方敌对势力争夺的主要对象,也是社会思潮的寒暑表。因此高校必须积极打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任何国家都需要一种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地位并作为一元指导思想引领国家发展”[14],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既是“中国好声音”更是“时代最强音”。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在我国高校宣传错误思潮和渗透他们的价值观念,高校要勇于发声、敢于亮剑,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对于青年学生中“疑马抵马”的谬论,要坚持底线思维,敢于出招,想尽办法引导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其次是夯实网络阵地,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主阵地,高校应乘势而为迎合网络,善用网络“碎片化”语言形式,去贴近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进行网络传播教育。对于网络正面信息要积极传播,对于负面信息要敢于斗争,合理引导,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感染说服力。同时要找准“阈值”,用主流意识形态声音去占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消灭舆情燃点。高校应组织力量去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做到自我约束,多些理性、少些盲从,提高网络信息发布者(接受者)“麦克风”素养,真正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实现校园和谐发展。

3.理论武装:重学经典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5]152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工作基础和关键在于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认知水平及其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其所教学生的认知和未来价值取向。所以高校教师为了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重学经典,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提高其理想信念和思想定力,只有系统充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使其入脑入心并外化于行,才能完整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变幻莫测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明辨方向。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期,对新鲜事物易于接受,其理想和价值取向关涉到国家的未来,高校教师在这关键期要做好“拔节孕穗工作”,引导好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所以高校要长期坚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使得教师既要当好青年大学生的理论导师,更要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坚持以高尚的师德师风来切实引领大学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青年大学生旗帜鲜明地意识到要成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