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2021-12-27杨康贤
杨康贤,马 慧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
0 引 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1],从完善社会制度的高度明确了构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性。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来看,“三全育人”强调人人皆是育人的主体,都肩负育人的责任,强调了育人的连续性和广泛性。而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2]的高校思政课则是“三全育人”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思想、内容、主体和方法引领是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1 高校思政课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思想引领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成就巨大,世界瞩目。但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媒体、融媒体和新媒体时代加速来临,不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话语权之间的较量更趋激烈,意识形态斗争更被认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于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来说,心理趋于成熟但普遍缺乏主见,极易受到西方文化、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而陷入思想上的迷茫和困惑。这势必会减弱青年人的战斗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甚至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与祖国前途命运相关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思辩能力,处理好国家、社会“大我”和“小我”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既是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需要高校思政课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1.1 高校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课程,作用不可替代
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其在铸魂育人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长期以来,思政课在引导学生成长成人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思政课担负着铸魂育人的使命,责任重大。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观照历史,讲清楚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要结合现实情况和时代背景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回应学生关注的问题,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及时将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学生头脑,不仅是党中央和各级教育部门对思政课的要求,也是由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多从现实出发才能更好地讲清楚理论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在用最新思想、最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方面,高校思政课始终走在时代和其它课程的前列,始终引领着大学生思想的成长。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政课教学始终,发挥着思想统领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多元价值观的统领,是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的需要。任凭世界风云变幻,只要大家形成稳定而统一的价值观,就不会迷失方向。而高校的思政课从内容安排到社会实践要求,始终关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自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层面凝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实际教学中,价值观问题的讲授真正入脑入心实属不易。学生已经将这24个字背得滚瓜烂熟,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背景仍然认识模糊。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讲清楚是什么,更要讲清楚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特别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24个字的相互关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西方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厘清学生当中存在的拿来主义等错误思想认识。教师要用最鲜活的故事、最生动的语言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思想统领作用,引导学生坚定价值观自信,并自觉践行。
2 高校思政课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内容引领
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需要在思政课中得到落实。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小学、中学、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也已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相比,高校思政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了“理论”2个字。这不仅仅是多2个字的问题,而且重在强调“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要突出思政课的理论色彩”[3]。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从理论的高度理直气壮讲深讲透课本上的知识点,而且要补充新的理论成果和党的创新理论。
2.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1835年秋天,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全人类做出的牺牲[4]。”这一段经典的文字既是青年马克思对责任、奉献和未来职业方向的理解,也是马克思主义历经时代变迁仍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的密码所在,即马克思始终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穿越历史时空依然可以指引我们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教给我们认识、观察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和教给的方法,我们总能穿过世界风云的层层迷雾去探知其背后的逻辑、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我们总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中掌握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超越性赋予了我们从容应对困难与挫折的平静与坚强。马克思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始终没有被困难和挫折所打倒,而是倾其一生为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努力奋斗。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了马克思不畏艰险的品质,在革命处于最低潮的阶段,依然坚定着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奋斗,我们才得以看到中国光辉而灿烂的现在。因此,今天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引导大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认识,更要让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和分析自身和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引导当代大学生在进行人生发展方向选择的时候有正确而客观的评价,不轻易迷失自我。
2.2 加强“四史”教育,教学内容应具有感染力和政治性
1840年后,面对一个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中国,探索国家出路成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追求。各种思想、主义产生,各种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但结果都是失败的,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迎来新的转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稳步推进到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个历史过程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因为有党的领导我们才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走向伟大复兴更需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领路人把握住正确的航向,我们的事业才不会偏离航道。用历史启迪智慧、从历史中汲取发展的动力,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三全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思政课这个主渠道,用丰富的案例、翔实的数据对学生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政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奋斗动力。
2.3 增强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吸引力和引导性
2018年,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美国针对中国出现了各种污名化和甩锅行为;2019年6月香港修例风波以来,美国更是肆无忌惮插手香港事务,粗暴干涉我国内政。当代大学生作为这些事件的见证者,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中美关系的认识,更深刻感受到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会产生想去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和真相的动力。但信息爆炸时代,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作出正确判断十分不易。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发挥作用,对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探究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及时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站在客观的立场,用理性的态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思考,培养互联网时代独立思考的能力。
3 高校思政课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主体引领
“三全育人”需要发挥学校管理队伍、一线教师和后勤队伍的作用,形成合力。作为“三全育人”工作的主力军,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始终担负着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
3.1 提升师德师风,发挥思政课教师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
思政课不仅仅是知识点传授的课程,更是一门塑造学生灵魂、涵养道德品质的课程。思政课教师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事业。职业只以谋生作为目的,而事业则包含职业理想、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等内容。“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和学识是让学生产生信服的前提条件。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要让学生保持赤子之心,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学习上,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做好知识的“储水蓄水”工作,才能给学生源头活水;生活上,积极向上,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用高尚的人格、正直的人品影响学生,用自己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3.2 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是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的关键
学高为师,专业素质和知识储备是思政课教师安身立命之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时代发展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党的理论成果也越来越多。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深化对这些成果的学习和研究,并及时将这些理论成果补充到教学中,从而实现学术思想上的前沿引领。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就在于对自己所讲的知识“真懂、真信和真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的宣讲者,需要不断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始终关注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具备讲清楚理论、讲透社会热点的能力;研究经典著作,不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多关注领导人讲话和时事政治;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传统知识传授方式的灵活运用和转换中探索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吸引力,从而实现思政课在学术前沿思想上的引领作用。
3.3 思政教师协助专业课教师共同挖掘和凝炼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当前,课程思政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践阶段。但就目前来看,思政课和专业课课程思政之间的衔接明显不够。思政课教师不清楚专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而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把握不到位,课程思政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鼓励思政课教师广泛参与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通过研讨交流、协同备课等方式,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与专业课教师一同梳理挖掘课程中潜在的优秀思政元素,帮助专业课教师找准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通过参与课程思政工作,思政课教师也可以更深入领会各专业特点及蕴含的思政元素,有利于因材施教、更接地气地推进思政课教学。
4 高校思政课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方法引领
伴随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交往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方式。在社会加剧变革的背景下,“00后”学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方法提升抬头率和点头率,关系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充分发挥。
4.1 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启发式教学
思政课教材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依据,但因编写的严肃性,思政课教材里主要是结论性的语言,不够生动活泼。如果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完全以教材为依托,就结论讲结论,会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会因照本宣科引起学生的反感。思政课作为一门铸魂育人的课程,应该用具体而鲜活的中国故事引发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制度选择和国家未来走向的思考。因此,思政课教学在“三全育人”工作的引领作用就表现为:“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6]。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不仅知道结论,更重要的是知道问题产生的背景,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4.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在中国更是蓬勃发展。中国网民人数逐年上升,“00”后学生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成长的一代,是互联网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地地道道的网络“原住民”。面向“00后”学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多运用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吸引力;课下,广泛运用网络社交媒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拓展“三全育人”的时空范围,掌握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导权,始终将正能量和主旋律的传播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和效果之一。
4.3 丰富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课堂不仅可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充分展示理论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活动方案设计、内容选择上应该充分发挥主导性;但在活动组织、活动参与等环节则需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共同制定活动主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与现实解决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法治观等问题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实践有成效,学生有收获。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在配足配齐思政课教师、加大思政课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加大了力度,思政课实践教学人员不足、经费欠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在此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探索学生喜爱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
5 结 语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始终是生力军。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景。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伟大时代,作为“三全育人”工作的主阵地和主要抓手的高校思政课责任重大,思政课教师使命光荣。积极构建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思想、内容、主体和方法引领作用,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