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关于苏俄以特殊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21-12-27俞良早
◎俞良早
1.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250014;2.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46)
1916年,列宁在有关文章中提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是列宁较早明确地提出每个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有自己特殊的措施或途径的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在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中,在《论粮食税》的著作中,从上述思想出发,系统地、全面地提出了苏俄以特殊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一、苏俄必须以特殊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俄同西欧一些国家相比较,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对此列宁有清醒的、明确的认识。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维埃政权尝试展开经济建设和1921年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图恢复经济和发展经济时,列宁强调苏俄必须以特殊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就此阐述了相关思想。
列宁提出,苏俄小生产占优势尤其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状况决定了它必须以特殊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社会形态,西欧和北美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大生产在工业领域和农业领域占优势,那里有条件实现社会主义。可是苏俄的情况不同于这些国家,它是一个小生产占优势尤其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有关资料显示,1914年俄国国民经济固定资产构成的情况是:农业占53.7%,工业、交通、商业占46.3%;同一时期国民收入中农业占53.6%,其余占46.4%;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7.9%,工人占人口总数的11%[1]。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个体生产,技术水平极低。1910年全国正在使用的木犁1,000万把,木耙2,500万把;铁犁420万把,铁耙50万把,农业机械几乎等于零[2]。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在俄国的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尤其是个体农民经济占优势,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而且1914年以来由于连年的战争上述状况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改变。在这个国家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时,必须从这个事实出发,必须考虑到过渡的措施应该不同于西方国家。基于此,1918年1月,列宁在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作《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时指出:“没有一个社会主义者会不承认这样一个明显的真理: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漫长的、比较困难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形式,在很多方面将取决于占优势的是小私有制还是大私有制,是小农业还是大农业。”[3]列宁还指出,在西欧资本主义大生产占优势的国家里向社会主义过渡,其措施或途径与俄国是不相同的,应该充分地估计到这一点。在苏俄由国内战争时期转向新经济政策时期后,列宁又提出这个问题。例如,1921年3月,他在俄共(布)十大报告中指出:“毫无疑问,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是大资本主义关系占优势,还是小经济占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可能的。没有这种条件,向共产主义过渡在经济上是不可能的。”[4]70在列宁的思想中,如果是以大生产包括工业大生产和农业大生产为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直接对生产企业和生产部门进行国有化,并进一步实现社会化,由社会全体成员占有生产资料,按照社会的需要组织生产。如果是大生产,生产的效率高,可以生产大量的物质生活资料,可以充分满足社会成员生活的需要。如果是这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即告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即告实现。可是,现在苏俄的情况不是这样,而是小生产占优势。它面临的任务是把小生产变成大生产,而这种改变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一下子就把数量很多的小农户变成大农庄是办不到的。要在短期内一下子把一直分散经营的农业变成公共经济,使之具有全国性大生产的形式,由全体劳动人民普遍地同等地履行劳动义务,同等地公平地享用劳动产品,——要一下子做到这一点,当然是不可能的。”[5]170列宁要求苏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列宁指出,苏俄由于无产阶级只占总人口的少数,因而必须以特殊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如同前面已经援引过的数据,苏俄从事工业生产的无产阶级只占总人口的10%左右,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小农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此情况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不同。因为这个情况,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应该不同于西方国家。有鉴于此,列宁在俄共(布)十大报告中指出:“毫无疑问,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农业雇佣工人占大多数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4]50这里的意思:一是上文已论述过的——小农占总人口多数意味着分散生产和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不适合向社会主义过渡;二是从生产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看,雇佣工人即无产者由于本身一无所有,向往社会主义公有制,能够自觉地跟着无产阶级政党搞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小生产者则不是这样。他们自己有一份生产资料,能够自己从事生产和发展生产,向往着自己发财致富。因此,他们难以接受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思想。苏俄由于小生产者占人口绝大多数,无产者占人口的少数。后者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得不到前者的响应,甚至会遇到前者的阻碍。由于这个问题,苏俄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不可能像西方无产者占人口多数的国家那样顺利。它要解决如何引导和团结农民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包括照顾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等等。这方面的任务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如同列宁所说的:“无产阶级对小资产阶级的态度问题,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在这方面,无产阶级政权要取得胜利,就要采取许多复杂的办法,确切些说,要采取一系列复杂的过渡办法——这一点我们从来没有看错过。”[4]24这里他强调,苏俄由于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多数,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采取一系列“复杂的过渡办法”,深刻地指明了苏俄采取特殊措施完成过渡任务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关于这个问题,列宁在有关会议的报告中还指出:“毫无疑问,在一个农民人数相当可观的国家中,社会主义革命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要采取特殊的形式。因此,我想首先提请大家注意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对中农的态度的基本原理是怎样形成的。”[5]203这里他除了强调苏俄必须采取特殊措施或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外,还要求俄共(布)党员和党的干部深刻领会恩格斯在有关著作中关于无产阶级对待中农应有态度的论述。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指出,法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在预见到小农随着大生产的发展而必然灭亡时,无论如何不要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小农的灭亡;无产阶级在掌握国家的政权时,绝不要用暴力去剥夺小农;无产阶级对待小农的正确政策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取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向小农提供帮助,等等。法国、德国的小农人数在国内总人口的占比上远不如苏俄占比大,无产阶级如果掌握政权在这方面的工作任务远不如俄共(布)的任务繁重和复杂。列宁要求俄共(布)党员和干部深刻地认识到上述这些问题。
列宁提出,由于苏俄整体的文明程度比较低,所以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系统地阐述了苏俄以特殊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性。他说:“我们经常爱谈论‘我们’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却没有明确地想到这个‘我们’究竟是指谁。”[4]215在他的思想中,“我们”自然指苏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目前它处于比较落后的、文明程度比较低的环境中。关于苏俄比较落后和文明程度比较低的状况,列宁有这样的描绘:“看一下俄罗斯联邦的地图吧。在沃洛格达以北、顿河畔罗斯托夫及萨拉托夫东南、奥伦堡和鄂木斯克以南、托木斯克以北有一片片一望无际的空旷地带,可以容下几十个文明大国。然而主宰这一片片空旷地带的却是宗法制度、半野蛮状态和十足的野蛮状态。那么在俄国所有其余的穷乡僻壤又是怎样的呢?乡村同铁路,即同那连结文明、连结资本主义、连结大工业、连结大城市的物质脉络往往相隔几十俄里,而只有羊肠小道可通,确切些说,是无路可通。到处都是这样。这些地方不也是到处都是宗法制度、奥勃洛摩夫精神和半野蛮状态占优势吗?”[4]216由上述情形看,苏俄大片大片的地方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后期的“宗法制度”或“野蛮时代”的历史阶段,这些地方人们的精神状态如同19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位懒惰、怯懦、麻木、没有自信、贪图享乐的老地主——奥勃洛摩夫的精神状态一样。列宁问道:“试问能不能由这种在俄国占优势的状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呢?是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能的,但必须有一个条件,现在我们有了一部业已完成的科学巨著,知道这个条件是什么,这个条件就是电气化。”[4]216他说,如果苏俄能建立起几十座区域电站,如果我们能把电力从这些电站送到每个村子,如果我们能得到足够数量的电动机及其他机器,并且能够把这些机器送到每个村子里,那么苏俄就能够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他的意思是:如果实现了电气化和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则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样苏俄才可以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可是,实现电气化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即苏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几十年以后的事。那么,当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呢?他说:“在最近这几年,必须善于考虑那些便于从宗法制度、从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4]217“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4]217显然,苏俄利用“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使它在过渡的措施或形式上区别于西方国家。这是列宁关于苏俄以特殊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在列宁的思想中,苏俄以特殊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因为没有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经验而没有就过渡时期的长期性提出明确的论断及思想的话,列宁则在苏俄的实践中看清了过渡时期任务的艰巨性和过程的长期性。1918年3月,俄共(布)举行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列宁在大会的报告中论及修改党纲的问题。针对有的党员主张在党纲中抛弃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相关内容的意见,他提出:“把对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论述当作陈旧的废物抛弃,这不是从当前发生的事件的历史性质出发,因为我们还没有超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几个阶段,俄国的特点使这一过渡更加复杂,这些特点在大多数文明国家内是没有的。”[6]46他的意思是:苏俄当前还未达到消灭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地步,即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仍然存在,党纲不应该无视或回避这个事实。值得指出的是,他说苏俄还没有超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几个阶段”,即认为苏俄的过渡只是刚刚开始,处于“最初”的阶段,以后的路程会很长。在此次大会上的报告中,列宁还指出:“在完全摆脱资本主义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上,我们刚刚迈出了最初的几步。我们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过渡到社会主义还要经过多少阶段。”[6]44这表明在他的思想中过渡时期究竟有多长是难以预测或不可预测的。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通过的新党纲,载入了苏俄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阶段的内容。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十大报告中论及苏俄现状时说:“我们的党纲明确指出,我们正在实行最初的步骤,我们还要经过一系列的过渡阶段。”[4]901921年12月,列宁在起草有关提纲的草案时再次提出:“俄共纲领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现在还只是在采取最初步骤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7]379在这些地方,他都是强调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只是采取了“最初的步骤”,言外之意,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二、苏俄“过渡”应该采取的特殊措施
从理论上说,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俄即进入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在此时期,列宁领导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就“过渡”的措施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他基于苏俄特殊国情以及上文所述有关苏俄采取特殊措施必要性的认识,提出苏俄应该采取以下特殊措施:
(一)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措施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是指同国家政权有联系的资本主义。在国家资本主义措施下,企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仍然归企业主所有,但国家政权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企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进行干预和引导。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德国曾经成功地实施过国家资本主义。在苏俄,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不马上剥夺资本家的财产和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是实施国家资本主义,这不能不说是采取了一项非常特殊的措施。1918年4月,列宁提出苏俄必须转变工作重心时要求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措施。当时实施国家资本主义,一是由苏维埃政权对规模较大的私营工业企业的生产和交换进行干预、引导和监督;二是由苏维埃政权进行引导,使规模较小的私营工业企业联合成规模较大的企业,其生产和交换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引导和监督。国家资本主义是大生产,相对于小生产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可是党内有些思想“左”倾的人根据剥夺资本家和建立公有制的理论而反对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措施,要求马上剥夺资本家和建立公有制。列宁批评他们说:“这些人怎么啦,怎么能够抓住书本上的片言只语而忘掉现实呢?现实告诉我们,国家资本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进步。如果我们在短期内能够在俄国实现国家资本主义,那是一个胜利。”[6]235“只要稍微想一想,在俄国,在苏维埃俄国,确立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基础将意味着什么,那么任何一个没有丧失理智、没有被书本上的只言片语塞满头脑的人都一定会说,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的救星。”[6]236列宁批评一些人抓住书本上的片言只语而忘掉现实,要求从苏俄的现实出发采取有关的过渡措施,足以证明国家资本主义措施是一项以前的理论家没有提出过的、具有特殊性的过渡措施。1921年春,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列宁再次提出苏俄必须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措施。当时由于允许私营企业的发展和允许自由贸易,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得到增长,党内有些人感到忧虑,要求堵塞资本主义发展的通道。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如果堵塞资本主义发展的通道,是愚蠢的行为,是自杀。“或者是(这是最后一种可行的和唯一合理的政策)不去试图禁止或堵塞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努力把这一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这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因为凡是有自由贸易成分以至任何资本主义成分的地方,都已经有了——这种或那种形式、这种或那种程度的——国家资本主义”[4]211。这里,一是指明苏俄实施国家资本主义即把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必要性;二是指明现时苏俄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中已经产生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22年,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报告中指出,关于无产阶级国家实施资本主义,“连马克思也没有想到要就这个问题写下片言只语,他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可供引用的文字和无可反驳的指示就去世了,因此现在我们必须自己来找出路”[8]87。这说明,在列宁的思想中,国家资本主义是苏俄无产阶级自己的创造和发明,是具有特殊性的过渡措施。
(二)启用旧社会过来的科技专家和生产管理者
1918年4月,列宁提出转变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时,面临着如何加强生产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显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一大批科技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可是苏维埃政权来不及培养自己的科技专家和管理者。列宁提出,应该启用旧社会过来的科技专家和生产管理者。他当时指出:“没有各种学术、技术和实际工作领域的专家的指导,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能的,因为社会主义要求广大群众自觉地在资本主义已经达到的基础上向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迈进。”[6]160这里他所说的“专家”只能是旧社会过来的专家,因为当时尚没有无产阶级的“专家”。他指明,启用这些专家是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所要求的。启用这些专家有两种方式:一是资产阶级的方式,即付给专家高额劳务报酬的方式;二是无产阶级的方式,即无产阶级的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形成一种新形势从而能够把旧专家吸引到自己的事业中来。列宁指出:“现在我们不得不采用旧的资产阶级的方式,同意对资产阶级最大的专家的‘服务’付给高额报酬。熟悉情况的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仔细考虑到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这种办法的意义。”[6]161可见,虽然付高额劳务报酬以启用旧专家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党内还是有许多人对此存有异议。针对一些人的异议,列宁指出,假设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需要1,000名各种学术、技术和实际工作领域的第一流的学者和专家来指导国民劳动,以便尽快地发展国家的经济;假设应当付给这些专家每年每人25,000卢布(总数是2,500万卢布);假设这个总数增加一倍或者甚至再加三倍,为了按照最新的科学技术改组国民劳动,苏维埃共和国每年花费5,000万或1亿卢布也是可以担负的。绝大多数有觉悟的工人农民会赞成花这笔钱,因为他们从实际生活中认识到苏维埃共和国的落后使其不得不损失数十亿卢布。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采取了启用旧专家的措施,并且他们在建设红军的过程中也根据这样的原则启用旧军官作为红军的军事指挥员,有力地提高了红军的作战能力。
(三)改善农民生活和支持农民经济发展
十月革命胜利时,列宁主张把全部土地平均分配给需要耕种的农民,以满足贫苦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当时党内有人提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实施了小资产阶级政党——社会革命党的土地纲领时,列宁指出,苏维埃政府是民主政府,它必须遵从农民的意愿和关注农民的利益要求,既然全体农民希望得到土地,就应当把土地分配给他们。这样的思想和实践是从农民的利益和生活要求出发的。在苏俄国内战争过程中,苏维埃政权被迫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以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如余粮征集制、禁止商品交换等。这些措施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战争结束后,列宁和俄共(布)发现和检讨了这个问题,决定立即改变政策和措施,改善农民的生活,发展农业生产。他在《论粮食税》中提出:“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4]207当时城市工人的生活也很困苦,也需要尽快得到改善,但列宁认为必须把改善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放在首位。这就是他所说的:“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4]207这里所谓“从农民方面开始”,指改变政策和措施以及改善人民的生活,应从改善农民的生活开始,把农民问题放在首要地位。当时有人提出,这样做似乎有放弃无产阶级专政的嫌疑。列宁针对此说:“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对政治的领导。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领导阶级、统治阶级,应当善于指导政治,以便首先去解决最迫切而又最‘棘手的’任务。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只有经过这种办法才能做到既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4]207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政权改余粮征集制为粮食税制,允许自由贸易,向农村运送日用品和生产资料,达到了迅速改善农民生活和帮助农民发展经济的目的。
(四)允许自由贸易和发展商业
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社会消灭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在国内战争时期,苏俄曾一度封闭了市场和商品交换。这不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所进行的实践,而是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所造成的。例如,当时实行粮食垄断制和征集制,不允许自由买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同时没有其他的生活物资可以买卖,自然就形成了封闭市场或市场被封闭的局面。在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和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之初,作为改善农民生活的措施之一,是允许农民自由买卖粮食和其他生活资料的。列宁当时指出:“小农只要还是小农,他们就必须有同他们的经济基础即个体小经济相适应的刺激、动力和动因,这就离不开地方流转自由。”[4]55这里所说的“地方流转自由”,就是指地方范围内的自由贸易,他主张允许农民在一定的地方范围内自由贸易或自由买卖。在此时,列宁尚没有考虑到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商业的必要性。1921年10月,列宁根据实践的需要,提出了无产阶级国家发展商业的任务。他在有关著作中提出:“在历史事变的链条中,在1921—1922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过渡形式中,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7]259这里的意思是:发展商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已经成为当时各种过渡形式中的重要形式,已经成为整个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环节。可是有人此时想起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交换的原理,对无产阶级国家发展商业提出异议。列宁说:“不管我们怎样觉得商业领域距离共产主义很遥远,但正是在这个领域我们面临着一项特殊任务。只有完成了这一任务,我们才能着手解决极其迫切的经济需要问题。也只有这样,通过一条比较漫长然而比较可靠的、也是目前我们唯一走得通的道路,我们才能保证大工业有恢复的可能。”[7]244此后,苏维埃政权进行了发展商业的实践。商业的发展促进苏维埃国家各项建设得以顺利开展。
(五)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促进生产力发展
列宁认为,苏俄作为一个比较落后和文明程度比较低的国家,不可以直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必须考虑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在他的思想中,发展农民的个体经济,发展城市私营小工业企业,将国有大企业出租给国外资本家或出租给国内的资本家,发展商业等,都是中间环节的内容。显然,利用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实质上是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展生产力、准备向社会主义过渡条件的思想。对此问题,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指出:“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奇谈怪论: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4]221“但这一点也不是奇谈怪论,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既然这个小农国家,经历了战争和封锁,在运输业方面遭到严重破坏,而在政治上是由掌握运输业和大工业的无产阶级领导的,那么根据这些前提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地方流转在目前具有头等意义;第二,有可能通过私人资本主义(更不用说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4]221列宁认为,苏俄是一个落后国家,又遭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发展;由于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和领导着各项事业,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增长起来没有什么可怕的。考虑到这些情况,应该把城乡之间的商品流转和交换置于重要地位,可以和应该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形式来发展城乡之间的流转和交换,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1922年3月,在俄共(布)十一大报告中,列宁提出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资本家竞赛并在竞赛中取胜的思想。当时,苏俄国内建立了许多合营公司,有共产党员在其中工作,也有资本家在其中工作。资本家懂得经济管理,是内行。共产党员大多在这方面经验不足,在工作中十分被动。有的共产党员甚至为资本家所利用。列宁针对此提出:“我们宣布新经济政策之后,提到日程上来的竞赛和比赛,是一场严重的竞赛……这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斗争的又一形式,这种斗争还没有结束,即使在莫斯科各中央机关,从文化上来说斗争也还没有过去。因为资产阶级人士往往比我们的优秀共产党员懂行,我们党员虽然拥有全部政权和一切条件,但丝毫不会利用自己的权利和自己的政权。”[8]98-99他要求共产党员认真地学习管理经济的知识,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同资本家展开竞赛,在这场斗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六)开展对外贸易工作
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国家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相互敌对的营垒。列宁从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以来,一直强调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一直号召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同本国的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直至推翻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十月革命后由列宁和俄共(布)掌握政权的苏维埃国家主张对外贸易,即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这不能不说是一项特殊的措施。从实践上看,国内战争结束和进入恢复国民经济工作时,苏俄缺少生产设备、原料以及生活资料,需要从国外进口,对外贸易工作此时即已展开。1921年12月,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苏俄现在第一次得到国外的帮助,例如,苏俄从国外订购了几千台机车,还从国外订购了几百辆油罐车。他指出,苏俄虽然购买这些东西非常昂贵,但这终究说明,先进国家的大工业在帮助苏俄恢复经济,尽管这些国家是由那些对苏俄恨之入骨的资本家领导的。鉴于上述事实,列宁得出一个结论:“所有这些资本主义国家都处在这样的境地:它们敲诈我们,逼我们付出高价,但不管怎样还是在帮助我们的经济。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它们违背自己的意志,违背报刊上一再重申的主张呢?……这些国家宣布我们是罪犯,但还是在帮助我们。结果,它们在经济上同我们分不开了。”[7]341-342显然,资本主义国家同苏俄在经济上“分不开了”,这就是苏俄对外贸易的事实给出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实和结论呢?列宁指出:“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它们走上这条同我们往来的路。”[7]341-342这里所谓“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指世界上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关系。苏俄需要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从苏俄进口原料,就是这种关系的确实证明。鉴于苏俄对外贸易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列宁要求党和苏维埃政权把全部注意力、全部精力、全部心思都放在经济建设上,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促进恢复国民经济的进程,促进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
三、列宁思想的现实启示
列宁关于苏俄以特殊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一)发展道路的特殊性是共产党人始终需要坚持的思想
每个国家的国情必有自己的特殊性,由此掌握政权和领导事业的共产党在确定本国的政策和措施时,必须坚持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即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特殊政策和措施。这是列宁上述思想和实践给人们的启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共产党人汲取、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思想,一步步走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且在进程中更深层次地、更有高度地发展了列宁特殊性发展道路的思想。例如,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的话语既是对中国建设和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列宁关于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实现发展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共产党人遵循这个思想不断地推进改革开放,创造了改革开放事业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推向了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9]24-25习近平总书记不但强调改革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而且提出必须从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路来。显然,这是主张敢于“闯”出新路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9]24这是强调坚持发展道路特殊性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及思想同上述列宁的思想一脉相承,并且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二)共产党人必须善于选择适应本国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列宁在当时的情势下,选择采取国家资本主义、启用旧社会过来的科技专家和生产管理者、改善农民生活和发展农民经济等措施,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他坚持选择适应本国发展措施的思想和精神,给实践中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启示。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举措,实施吸收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举措,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适应中国自身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所以迅速地推进了中国的经济建设以及各项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提上日程。例如,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加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上述一系列改革和发展举措,适合中国国情,极大地发展了中国且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9]8-10这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选择正确的改革与发展举措的肯定和赞扬,也是对党善于选择发展举措的智慧和能力的肯定和赞扬。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吸收和借鉴了上述列宁的思想和精神,并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