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理标志产品小站稻及其独特生产技术
2021-12-27顾红艳于福安谢蕴琳魏立军赵学东孙士武李志强黄贺腾
顾红艳 于福安 谢蕴琳 魏立军 赵学东 孙士武 李志强 黄贺腾
(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 天津301508)
小站稻是天津特产,自清朝末年成为宫廷御米,特供皇室及其贵族大臣食用。 2020 年4 月3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小站稻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小站稻引南运河水灌溉,而南运河水自黄河而来,其中有黄土高原的泥沙,淘洗了黏性盐渍土质,以甜刷碱,化碱成腴,水中腐殖质多且饱含氮、磷、钾,有机质含量丰富,所产大米米质粒大饱满、质优味美、晶莹甜糯、清香爽口,是稻米家族中的名贵精品。
1 特定的生产地域
小站稻生长区域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境内, 共计7 个镇、80 个行政村, 地理坐标为北纬 38°04′、 东经117°33′,总种植面积 3 350 hm2,年产量 2.8 万 t。
2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2.1 土壤地貌
津南区位于天津市东南部,海河下游南岸,4 000 年以来,在古渤海湾滩涂及水下岸坡区,是由古黄河、海河携带泥沙与古渤海潮汐、 风浪搬运海底物质共同堆积的海积冲积平原。 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含盐量0.2%~0.4%,pH 8.0~8.5,有机质含量1.5%~3.0%, 富含钾、 镁等矿物质元素, 土壤质地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强, 为小站稻种植提供了独特的地理环境。
2.2 水文情况
区境北靠海河,南有马厂碱河,河渠纵横交织,洼淀坑塘星罗棋布,共有海河、大沽排水河等5 条市管一级河道,长87.89 km;洪泥河、月牙河、双桥河等16 条区管二级河道,长185.3 km,蓄水量 400 万m3,水质优良。 自然降水多集中在6~8 月,年平均降雨量558.9 mm ,为小站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
2.3 气候情况
津南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5℃,年平均降雨量558.9 mm,年蒸发量1 768.5 mm, 年平均相对湿度64%, 平均无霜期206 d, 太阳辐射总量 125.9 kJ/cm2, 全年日照时数2 610~2 899 h,大于 10℃的积温 4 176.9℃。津南小站稻的生育期长达190 d,灌浆期昼夜温差大,形成了小站稻生产独特的气候条件。
3 人文历史独特
天津特产小站稻是我国著名的优质水稻之一,原产于天津津南小站地区, 据 《明史·汪应蛟传》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 年),天津巡抚汪应蛟利用驻防兵丁,在葛沽、白塘口(现津南区葛沽镇、辛庄镇)两地垦田种稻5 000 余亩,采用筑堤围田,利用淡水洗碱,种稻每亩收四五石。 明万历四十一年至天启元年(公元1613-1621 年),大科学家徐光启曾4 次来天津,致力于垦田种稻,水稻生产得到发展。
小站稻的繁荣与练兵文化息息相关, 直接得益于清末兵部尚书、 直隶总督李鸿章部下统领周盛传在军事重镇“小站镇”地区屯田练兵。 周盛传为了筹补军饷,在小站、葛沽、白塘口(现津南区小站镇、葛沽镇、辛庄镇)一带垦田种稻,他承先人种稻之衣钵,开挖毛渠、拉荒洗碱、引进良种,经长期培育,终于生产出银珠粒粒的“小站稻”,并成为清朝皇室的贡米,小站稻在全国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民国初,小站地区走出了5 位总统、9 任总理和35 位督军,另外还有为数众多的部长、省长等军政高官,在这些名人的带动下,小站稻生产更加繁荣兴盛、名满天下。
4 特有的产品品质
4.1 外在感官特征
米粒饱满、均匀一致、半透明,无异常色泽和气味,长宽比≤2.2。米饭富有光泽,具有“香、黏、弹、筋、甜”的特点,冷饭不回生。
4.2 内在品质指标
垩白度≤1.0%;直链淀粉含量16%~20%;蛋白质≤7.5%。
4.3 安全要求
稻米质量指标符合天津小站稻(NY/T 1268-2007)的相关规定。
4.4 标志使用规定
生产经营的农产品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并已取得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 同时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5 独特的生产方式
5.1 产地选择
生产基地要远离工业废渣、 废水、 废气排放地点,基地的土壤、灌溉水、空气等环境条件必须符合农业农村部行业标准水稻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847-2004)的规定。
5.2 品种选择
选用优质、高产、多抗、生育期170~190 d 的津原E28、津原U99、金稻919 等为主栽品种,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2008”的规定。
5.3 生产管理
5.3.1 培育壮秧 浸种前选择晴天晒种1~2 d。 每50 kg 种子用16%咪鲜胺·杀螟丹可湿性粉剂100 g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20 mL 对水100 L, 浸种5~7 d。 将浸好的稻种捞出控干,每50 kg 稻种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50 g 拌种,堆闷12~24 h。适播期为4 月8~20 日,采用水稻基质育秧方式,秧苗期做好温度、水分、光照、病害等管理工作,秧苗2 叶1 心期叶色变淡,追施硫酸铵 15 kg/亩。 秧苗 3 叶 1 心期,盘根紧实,株高达到13~15 cm 时起秧。
5.3.2 本田管理 ①整地。 移栽前修整排灌渠系及田埂。 插秧前 10~15 d 灌水泡田,水耙地、水找平,达到田间平坦,高低差不超过3 cm,沉淀后插秧。 ②适时插秧、合理密植。5 月10~20 日进行插秧,根据品种特性,行距 30 cm、株距 18 cm,每穴插 3~4 苗。 插秧深度不超过2 cm,深浅一致。 达到行直苗正,穴与穴之间分布均匀,保苗率达到95%以上。 ③科学管水,精准施肥。缓苗期水层深度3~5 cm;分蘖期水层深度为10~15 cm;根据苗情6 月底至7 月上旬,落干晒田7~10 d 控制无效分蘖; 穗分化期至抽穗期水层深度10 cm; 灌浆期到成熟期间歇灌溉, 每 3~4 d 浇一次水,收获前 10 d 停水。 肥料符合“NY/T 496-2010”的规定,结合耕地施用优质商品有机肥500 kg/亩、12%过磷酸钙 50 kg/亩、 硫酸锌 1.5 kg/亩; 插秧后 10~15 d 追肥硫酸铵 15 kg/亩; 第 1 次追肥后 15 d 再追施硫酸铵10 kg/亩; 根据苗情7 月15 日左右追施硫酸铵10 kg/亩。 ④病虫害防治。 农药使用符合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8321(1-10)”的规定。 使用 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0%氯虫苯甲酰铵水分散粒剂、26%稻瘟酰铵·醚菌酯悬浮剂、10%已唑醇悬浮剂、20%春雷霉素水剂、性诱剂等,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飞虱、稻水象甲等病虫害。 ⑤杂草防治。 耙地后5 d 内,用60%丁草胺乳油150 mL/亩+3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0 g/亩,根据田间杂草情况间隔20 d 再施用3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0 g/亩。⑥适时收获。水稻成熟后、10 月25 日前,稻谷水分含量≤16%时进行收获,具备烘干条件的,可于稻谷水分含量≤25%时收获。 ⑦安全贮存。 稻谷质量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 17891)有关规定。库房内温度应控制在15℃以下,稻谷水分≤15%,空气湿度应控制在70%左右。 不同品种要单独贮存。⑧加工。 加工程序: 稻谷—初清—去石—磁选—砻谷—谷糙分离—碾米—白米分级—色选—成品大米—真空包装―贮藏。
通常选择 1.0 kg、2.5 kg、5.0 kg、10.0 kg 为单位的真空包装(特殊要求除外),包装物采用食品级包装材料,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