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品种毕粳46 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2021-12-27田孟祥张时龙邵继庆余本勋何友勋叶永印
田孟祥 张时龙 邵继庆 余本勋 何友勋 叶永印
(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贵州毕节551700)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有高原、山地、 丘陵和盆地等4 种基本地貌类型, 且交错出现, 海拔差异大, 海拔在 147.8~2 900.6 m, 整体平均海拔在1 100.0 m 左右, 垂直差异明显, 气候生态类型多样,立体农业特点突出。 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约1 000 万亩,其中大约1/10 为粳稻,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六盘水市海拔1 400~2 100 m 的高海拔冷凉山区,在贵阳市、黔南自治州、黔西南自治州及安顺市的部分县(区)有零星分布,粳稻熟期类型均为一季中粳。 长期以来,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一直致力于贵州特殊气候生态条件下的粳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育成了毕粳 41、毕粳 42、毕粳 43、毕粳 44、毕粳 45、毕粳杂 2035、毕粳优210、毕粳优 5 号、毕粳优7 号等毕粳系列粳稻新品种,为贵州粳稻生产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6]。
毕粳46 是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自育品种毕粳43 为母本、 以从江苏农业科学院引进的南粳46[7]为父本,进行杂交组配,基于贵州特殊的粳稻种植区域气候生态条件, 选育出的耐高寒粳稻新品种。2018-2019 年参加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2019 年参加贵州省粳稻生产试验。2020 年10 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稻20200016)。笔者将从选育经过、 特征特性及产量等方面介绍水稻新品种毕粳46,并阐述其栽培技术要点。
1 选育经过
依据育种目标的要求,于2012 年正季在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试验田用自育的毕粳43 作母本,与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的南粳46 作父本进行杂交组配, 冬季在海南三亚鉴定F1并混收F1种子;2013 年正季在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试验田种植F2群体1 200 余株, 综合两亲本优点于田间选留75 个单株, 结合室内考种鉴定后确选30 个F3单株,冬季在海南三亚加代鉴定,从中选择收获62 个单株;2014 年正季将F4种植于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试验田,田间选择38 个单株,室内鉴定后确选22 个F5单株于冬季在海南三亚加代鉴定,从中选择32 个优良单株;2015 年正季将F6种植于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试验田, 从中优选35 个单株,经室内考种鉴定, 确选26 个F7单株, 冬季到海南三亚加代鉴定, 确选20 个单株; 2016 年正季将F8种植于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试验田, 从中优选12 个株系进行测产鉴定,其中编号 T03、T04、T06、T08、T10、T12 等 6 个株系表现突出,冬季将以上 6 个株系的单株(F9)带到海南三亚进行鉴定,确选3 个株系,各个株系混收,即F10;2017 年正季将这3 个株系加入到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组织的粳稻新品系(组合)比较试验,其中编号为“1708”的表现最为突出,且该材料在贵阳、毕节市七星关区等多点试验表现也最好,暂定名为毕粳1708;毕粳1708 在2018 年和2019 年参加贵州省粳稻品种区域试验,2019 年参加贵州省粳稻品种生产试验。2020 年10 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毕粳46。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毕粳46 属于常规稻, 中熟中粳。 全生育期为167.7 d,与对照滇杂 31 相当。 株高 98.7 cm,株型紧凑,茎秆坚韧;叶色浓绿,剑叶直立;叶鞘、叶缘绿色。分蘖力中等,亩有效穗18.1 万穗。 穗粒数134.5 粒,结实率83.1 %,穗型较大,千粒重26.2 g。粒型为阔卵形,颖尖无色、无芒,熟期转色好。
2.2 品质特征
2.2.1 理化特征 经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85.2%,精米率75.2%,整精米率61.8%,垩白粒率32%,垩白度5.5%,粒长4.9 mm,粒长宽比1.6,胶稠度60 mm,直链淀粉含量17%,碱消值 7.0 级,透明度 1 级。
2.2.2 食味特征 食味品质好。2020 年4 月27 日由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主持, 邀请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部分委员和水稻专家组成鉴评小组,对贵州省2019 年水稻生产试验部分品种进行现场食味鉴定。 本次以生产上广泛推广的优质香稻早优2017 为对照, 毕粳46 食味鉴评得分为80.15 分,优于对照早优 2017(80.00 分),同时优于粳稻区域试验对照滇杂31(79.16 分)。
2.3 抗性鉴定
参加贵州粳稻区域试验,进行抗性鉴定,主要是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 采取田间诱发稻瘟病自然鉴定和人工接种稻瘟病鉴定相结合。2018 年,田间自然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综合抗性评价为 “中感”(MS)。2019 年, 田间自然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综合抗性评价为“感”(S)。
2.4 适应区域
适合在贵州粳稻区种植。
3 产量表现
3.1 区域试验
2018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3.39 kg,比对照增产7.10%,增产点占66.7%,增幅0.42%~34.76%。2019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4.99 kg,比对照增产3.44%,增产点占 80.0%,增幅 8.37%~22.95%。 2 年平均亩产464.19 kg, 比对照增产 5.28%, 增产点占72.7%。
3.2 生产试验
2019 年生产试验中,3 个试点均增产,平均亩产497.40 kg, 比对照增产 16.10%。 毕节试点亩产533.60 kg,该试点比对照增产21.80%;织金试点亩产501.30 kg,该试点比对照增产17.80%;安顺试点亩产457.40 kg,该试点比对照增产8.50%。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时播种
采用旱育秧或湿润薄膜覆盖育秧, 在清明节前后播种,播前晒种,抓好种子精选,然后用浸种灵、咪鲜胺等浸种24~48 h,催芽,露白破胸后播种,稀播匀播。 亩用种量为 3~4 kg。
4.2 合理密植
毕粳46 分蘖力中等,应合理密植,保持适合的行株距, 一般行株距为25 cm×17 cm, 栽插密度为1.6 万穴/亩,同时应要注意插足基本苗,每穴插苗4~5 株。 栽秧后及时补苗,补缺、补稀,达到苗匀、苗齐、苗足,为建立高产群体结构、保证足穗奠定前提基础。
4.3 科学施肥
重施底肥,亩施普钙60 kg、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0 kg、尿素 15 kg、氯化钾 15 kg 作底肥。 早施追肥,栽插返青后,亩施尿素 15~20 kg、氯化钾 5~10 kg;后期视苗补施穗肥,主要肥料为尿素和氯化钾,根据苗情合理施用。
4.4 科学灌排
以浅水插秧、深水扶秧。 移栽返青后,浅水促分蘖,分蘖高峰期注意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孕穗期保持相应水层确保灌浆成熟,黄熟期排水落干促进谷粒黄熟。
4.5 及时防治病虫害
毕粳46 的稻瘟病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感”,因此应及时用稻瘟灵、 异稻瘟净及三环唑等防治稻瘟病。 同时及时用阿维菌素、吡虫啉、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及氯虫苯酰胺等杀虫剂对害虫进行防治。
4.6 适时收割
毕粳46 较易落粒,为确保丰产丰收,应在90%~95%谷粒黄熟时及时进行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