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21-12-27赵婷婷

关键词:区位物流区域

赵婷婷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

1 物流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2021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的经济发展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下,每个国家和地区、每个企业都在以产业链整合为轴心,通过在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力求在国际供应链上抢占一席之地。对各国和地区政府来讲,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确立定位与所起作用,在区域经济研究领域,考虑其研究方向的可持续发展性,是必然面对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凸显,于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东盟、非盟、上合组织、20国集团等组织共同探讨未来经济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线,在东南沿海经济圈不断扩容增量的同时,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崛起。[1]

物流经济是伴随着经济空间地理位置的变化而衍生而来,是将本国、本地区置于更广的视野去谋划,放在更大的平台去运筹,使本国、本地区的资源能够通过合作组织实现更优配置、更佳组合,使区域产业通过联合协作的平台及时进行升级调整,实现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动、物尽其流。其表现形式概括起来讲,就是通过各种合作形式打通地理条件等因素的束缚,发展物流经济。[2]

2 物流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

物流经济是指以区域地理环境相互影响为前提,突出发展城市经济为中心,将运输的干线为依托,以经济相互作用为纽带,使各城市区域、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产业之间建立紧密的经济纽带关系,在物流经济区域中进行合理的城乡分工、区域产业分工,形成流通的主干线贯通、支线补给,横跨不同区域、纵向延伸到不同的产业,形成全面发展的新的经济网络。[3]物流经济不仅是某一地段、某一地区的概念,物流经济也不是 “路边经济”、 “形象经济” “箩筐经济”,而是区域经济、地理经济。

物流经济立足于区域发展的理论模式进行研究,物流经济与传统区位理论(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和区域分工理论(绝对利益理论、比较利益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密切相关。物流经济是基于非均衡增长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其形成的基础理论应该是非均衡增长理论,包括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推移理论、点轴系统理论,而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系统理论是物流经济的核心理论。[4]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极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的传导过程,点轴系统理论则十分强调交通轴线的建设与开发,这与区域经济点、线、面、体的开发模式和演进方式是完全一致的。[5]按照点轴系统的研究,地理区域的经济增长极中增长轴对区域内经济区域影响作用,需要满足三个关键要素,即区位条件、区域内部各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层次性、互补性。

2.1 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经济活动空间地理选择的前提条件。这里所指区位条件不单纯的局限在自然地理位置及环境,还包括相应地理区域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因素。目前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看,一般的区位条件的范围很广,主要是指区域的地理位置因素、交通条件因素和自然资源因素等。地理位置因素包括气象条件,例如温度、风力、降水量、无霜期、冻土深度、年平均蒸发量等指标;还包括地质条件,例如地面的流沙层、松土层;水文及地形条件等也是是区位条件的基础。交通条件因素的优劣,会影响到经济活动的产生的费用,考虑其是否紧邻港口、是否是交通主干道枢纽、是否有铁路编组站或机场,是否有条件开展多式联运。[6]区位条件还要考虑其政治因素,从古至今,处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地位的区域,大量的资金流、物流向中心汇集,所以不能简单地关注增长极或增长轴本身的经济区位。放置双循环的国际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势必要考虑核心区域及其经济腹地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

2.2 产业结构的层次性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梯度的差距,差距一方面表现为自身与外部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为内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贫困县、贫困村就是这样的差距造成的,这种梯度的存在形成了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的区位势能。产业结构层次处在相对较高层面时,经济区域内增长极或增长轴经济发展的加速,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高耗材产业会沿轴线自动转移到欠发达地区,高层次的产业结构有修复自身的能力,利用先进技术改造第二产业,着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欠发达地区会按照经济规律,开始发展大运量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区域内的经济活动按部就班的进入到递次循环和梯次演进。[7]

2.3 区域间的互补性

区域间的互补性是指区域间市场中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8]供需关系表现在生产要素由经济辐射供给地向被需求辐射地传播,辐射地与被辐射地之间依据市场发展的规律,存在较大的互补性。一方面辐射地有丰富的剩余生产要素向被需求的辐射地扩散,而被辐射地对生产要素有固有强烈的市场需求。经济区域内各区域间满足了互补性,商品流、资金流、人才的流动、技术的流动将是必然的,如果经济区域间的互补性越大,空间经济作用影响也会越大,生产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实现有效合理的配置,产业发展的潜能才能得到最优化的发挥。物流经济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相邻经济区域在联合发展的前提下,实行互相开放,并在工业、农业、能源、交通、生态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实现物流经济区中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的广泛交流,信息的互相流动。

第二,经济区域的交通主干线要进行经济职能分工,因地制宜,依据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经济区,要发挥地沿优势、资源优势,发展特优产业,并建立起物流的产业链,不断提高物流内各行业在开放的条件下自主发展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经济区域支线地区间要实行城乡分工。城市应成为物流中心、中转中心、批发中心、配送中心,乡村则应成为城市的补给区域、辐射区域。在城乡分工中寻找有机城乡结合点,形成流畅的经济网络。同时,支线城市之间打破地区垄断、行业封锁,加快向区域融合的供应链体系转变。

第四,经济区域产业集群要在发展经济的情况下,联合行动,连片开发,联动推进,挖掘共同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共建精神文明,广泛进行人才、技术、教育、文化的交流合作,确保物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 构建物流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系

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建立开放自由贸易的理念,让物尽其流,也就是说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基础下,优势互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

3.1 共同优化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载体。[9]一条完整的物流体系包括地理物流、服务物流、信息物流等。当前,发展物流经济,除了要解决好地理物流的互联互通外,重要的是建设规范有序、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服务物流,同时加快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经济活动信息的广泛采集、实时交换、充分共享。

3.2 共同建设经济走廊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合作的规划引导机制,在加强区域发展规划的统筹与衔接基础上,各区域要着眼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产业链整合为轴心,找准合作的突破口,确定好地区间、城际间需要合作共建的项目,建立起互利共赢的项目对接机制,搭建好有效的利益交换和补偿平台,通过内部融通、制度安排以及利益协调来实现区域的整体战略利益。一是各区域应结合自身的区位特征、资源禀赋、产业特点、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培育特色产业示范区、建设承接产业核心区,共同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走廊;[10]二是加强节点城市功能整合与分工协作,共同推进节点城市和重点城镇发展,共同培育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城市群和城镇带,提升产业、人口集聚能力;三是共建区域生态长廊,建立生态补偿、污染治理、跨境环境事故协商处置、生态保护项目申报联动等机制。

3.3 共同突破区域壁垒

关键是各个国家和地区要转变传统经济发展的观念,切实按照物流经济的内涵和本质要求,以国际化视野、一体化视野、全面开放的视野,重新认识和估量自身经济发展的形势、格局和要求,不断扩大区域合作范围和开放领域。核心是要共谋物流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通过弱化行政区、建立共同市场规则、克服政策和体制落差、挖掘共同文化等方面打破行政壁垒。

猜你喜欢

区位物流区域
《经济区位论》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分割区域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区域发展篇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