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员干部管理监督制度研究
2021-12-27郭璐
郭 璐
(沈阳音乐学院 党委组织部,辽宁 沈阳 110818)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党员干部集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工作者三重身份于一体,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落实落地、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关乎党的形象和公信力,他们的思想状况更关乎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加强党员干部管理监督是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必然需要,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使其成为促进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对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着重要价值。
1 高校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现存问题
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向基层延伸,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在高校改革发展建设中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但在世情、国情、党情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面临深刻变革的背景下,高校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1 党员干部管理监督“虚化”
一是随着高校党员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党员干部的年龄结构、身份特点、知识需求等方面呈现多样性,但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仍是千篇一律、万人一方,缺乏针对性和计划性。二是党员干部管理监督抓得不严不紧不实,对于组织意识不强、履行义务较差的党员干部没有行之有效的处置方式,致使党员干部任意妄为。三是部分党务工作人员为兼职,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和业务工作已占据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党建工作上的投入,加之党务工作经验不足、业务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对党员干部管理监督存在“宽松软”现象。
1.2 少数党员干部作用发挥“弱化”
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党性意识不强,对自身要求不严格,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日益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琐事的羁绊等诸多因素,导致思想滑坡、意志衰退,理想信念动摇,党员干部形象不突出,关键时刻站不出。二是部分党员干部宗旨观念不牢,担当实干精神不足,履行党员义务自觉性不够,讲奉献、愿付出少,要待遇、求回报多,缺乏为师生困难所需服务、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设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模糊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宗旨情怀。三是部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不足,不重视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等方面提升自己,缺乏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决心,用理论指导实践程度不够,未能将学习成果充分运用到帮助师生成长发展中,发挥作用有限。
1.3 党员干部日常管理考核“软化”
一是考核方法太过单一,仅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民主评议党员作为党员干部考核的途径,缺乏动态管理机制,党员干部在日常容易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思想上出现懈怠现象。二是考核指标不够精细,定性标准多、定量标准少,没有把握不同群体的特点,缺乏针对性、有效性。三是考核过程不够客观, “凭印象、靠主观、缺依据”的固有思维深入,党员干部管理监督存在瓶颈,不能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四是考核形式化严重,重考察轻核实,导致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未能达到指导帮助党员干部规范行为的预期效果,应付考核多、认真落实少。
2 推行党员干部积分管理的实践价值
2.1 推行积分管理是优化党员干部管理的现实需要
在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下,以往粗放的监督考核难以全面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管理效果不够理想。推行党员干部积分管理,使党员干部管理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对党员干部完成的每一项工作、参加每一项活动、履行每一项义务都进行量化积分,以正向引导与负向倒逼相结合的方式,让党员干部做到“心中有数”,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党员干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肩上有了责任、争先有了目标、行为有了标尺,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意识,在心中把理想信念旗帜立起来,在师生中把党员干部的形象树起来。
2.2 推行积分管理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入实践
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不仅要在阵地建设的“硬件”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在如何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党性意识的“软件”上下功夫。推动党员干部积分管理与高校党建工作、中心工作紧密深度融合,共同持久发力,不断强化党员干部在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中主体、主角地位,增强党员干部身份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规范日常行为,提升工作执行力。
2.3 推行积分管理是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既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方法来推进,更要以科学制度作保障。高校推行党员干部积分管理是高校党的建设迈向科学化的具体实践,由“感性管理”过渡到“理性管理”,规避仅凭个人印象进行考核评价的现象,运用“数据”说话,以公正考核推贤选优,改变以往单靠民主评议的方式,打破以往论资排辈评优的局面,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和乐于奉献的热情,激活了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活力。
3 党员干部积分管理制度构建
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实际,着力解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现存问题,找准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按照“客观公正、标准明确、分类指导、简便易行、注重实效”的思路,从量化考核指标、严格积分程序、注重运用结果三个方面构建科学、规范、精细的党员干部积分管理制度,切实激活党员干部对标争先、争创一流的内在动力和约束力。
3.1 科学量化考核指标,让管理由 “虚”入“实”
根据教学单位党员干部、机关党员干部、后勤党员干部3类不同身份特点,结合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等方面量化考核指标,全方位消除党员干部管理监督“死角”。一是基础积分,突出首要性,围绕《中国共产党党章》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规定的标准设置;二是贡献积分,突出激励性,围绕关键时刻发挥作用、重点工作敢于担当、志愿服务热心奉献等方面设置;三是违规扣分,突出约束性,围绕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违反公序良俗、品行不端等方面设置;四是一票否决,突出严肃性,围绕党员干部信仰缺失、脱离组织、丧失党性等严重背离党员干部标准的方面设置。
3.2 严格规范积分程序,让管理由 “静”化“动”
党员干部积分管理实施台账式管理,以“分类考核、动态管理、逐级把关”为基本原则,以“逐月申报、季度公示、年底评定”为具体办法,形成“党员干部自评、党员干部群众测评、党组织评定”的三方评议模式。高校组织(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指定专人负责党员干部积分管理工作,每月对党员干部自评分数进行如实记录并核实真伪,每季度对党员干部积分情况进行汇总排名并公示,每年底对党员干部进行党员干部群众测评。结合全年积分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将党员干部日常行为转化为精确数据,真正实现不同身份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工作都对照有标、行之有据。
3.3 注重运用积分结果,让管理由 “软”至“硬”
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要将积分管理作为日常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干部的重要措施,定期对党员干部积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合理运用党员干部积分结果,将其作为评先评优、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对积分较高、排名靠前的党员干部,优先推荐参与上级党组织评选,在学习培训、党内关怀、政治待遇等方面给予激励;对积分较好、排名中等的党员干部,建立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责任制,帮助指导其明短板、找差距,鼓励向“更优秀”靠近;对积分较低、排名靠后的党员干部,坚持问题导向,在“一对一”结对帮扶基础上,实行“一人一对策”,定期与其进行谈话,及时了解思想状态,指导督促改进不足;对被一票否决的党员干部,严格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做出相应组织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