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图经》中金星草的本草考证
2021-12-27蔡清柱黄泽豪
蔡清柱,黄泽豪
(福建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福建 福州350122)
《本草图经》是由宋代苏颂等编撰而成,其编撰主要通过收集全国各地的药物、参考古籍及各家学说进行。《本草图经》对植物的记载运用文字及药图阐明植物形态,对现代本草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关《本草图经》记载的两幅金星草图,从形态上初略观察发现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植物,且所附文字并未对其区别。因此,本研究基于名称、形态、生长环境及地理分布及主治考证,以期确定《本草图经》记载的金星草药材的原植物,为金星草的合理用药、资源开发、药效研究等提供依据。
1 名称考证
金星草在北宋以前的本草著作中未被载入,最早为掌禹锡《嘉祐本草》[1]所载:“金星草,至冬大寒,叶背生黄星点子,两行相对如金色,因得金星之名。”该著作是最早解释为何以金星草为名的本草文献。《本草图经》[2]记载:“金星草又名金钏草。”《履巉岩本草》[3]中记载金星草别名为:“大金星凤尾。”《本草纲目》[4]记载金星草别名为:“凤尾草。”从《本草图经》及历代本草文献记载金星草的别名看,均是由于其叶背生长的点子为金黄颜色而得名。
2 形态考证
《本草图经》[2]记载:“金星草,叶青,初出深绿色,叶长一两尺,至深冬背上生黄星点子,两两相对,色如金。其根盘屈如竹根而细,折之有筋,如猪鬉。”《本草图经》形象描述了叶的颜色和长度,叶背上的点子相对、颜色为金黄色的特征,对根的描述是细且盘屈密集。《嘉祐本草》[1]记载:“金星草,此草惟单生一叶”。该文献描述了叶单生的形态。查阅相关古籍发现,《植物名实图考》[5]卷十六描述:“金星草又一种,生山石间。横根多须,抽茎生叶,如贯众而多齿,似狗脊而齿尖,叶背星点极多。盖狗脊之别种。”根多须与《本草图经》及《嘉祐本草》记载一致,但《嘉祐本草》记载是叶单生,《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是另一种叶似贯众一样多,又似狗脊叶片一样尖的金星草,很显然与《嘉祐本草》描述的叶的形态不一致。再者,从《本草图经》金星草的附图看,施州金星草与峡州金星草的根均是根横走且密集,但由叶看,峡州金星草图(图1A—图1B)叶单生,叶为长披针形,叶尖端渐尖,基部为楔形,羽状脉,且有星点两两相对排列,这与《本草图经》及《嘉祐本草》中关于金星草的描述一致。施州金星草附图(图1C—图1D)叶似单数羽状复叶,不是如《本草图经》描述的叶长一二尺,也不是如《嘉祐本草》描述的叶单生,因在《嘉祐本草》与《本草图经》中无相应文字描述,如同上述在《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另一种金星草,叶片似贯众多且又似狗脊叶形态。再由《植物名实图考》所附金星草(二)(图1E)入手,与施州金星草图均为一回羽状复叶,叶片排列方式也一致,植物形态的细节展示《植物名实图考》所绘较明显,《本草图经》所描绘较宏观,笔者认为两者可能相一致。最后,由彩绘图看,明代两部古籍记载的药图与上述特点一致,且叶面颜色为深绿,叶背为浅绿且背上点子为金黄色(图1F—图1I)。查阅现代书籍中《广西植物志》[6]记载:“大果假瘤蕨,根状茎细长横走,单叶,叶片呈披针形,先端渐尖,叶基部阔楔形,背面灰绿色,边缘有细缺刻会锯齿。孢子囊群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成一行。”《湖南植物志》[7]记载:“大果假瘤蕨,根状茎细长,横走,叶片近革质,披针形或矩圆披针形,长10~25 cm,尖头或渐尖头,基部阔楔形或圆楔形,边缘软骨质,多少波状起伏,但无明显的缺刻。中脉隆起,侧脉羽状,两面明显。圆形状的孢子囊,靠近主脉生长。”《中药大辞典》[8]记载:“大果假瘤蕨,根茎细长,横生。叶片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软骨质波状,叶脉羽状,两面均清晰可见,孢子囊群,沿着中脉两侧相对成行排列,在脉侧之间且靠近中脉的位置着生。”《中药大辞典》[8]记载:“渐尖毛蕨,根茎横生,叶片披针形,长60~100 cm,二回羽裂,羽片15~20对,互生,叶片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叶脉呈羽状,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于侧脉中部稍上处。”《湖北红安中药植物志》[9]记载:“渐尖毛蕨,多年生本草,根茎横走,叶为一回羽状复叶,先端有急细的顶片,羽片13~20对,线性。孢子囊群大,圆形,着生于叶下侧脉上而近于边缘。”经考证,《本草图经》的金星草根、叶的形态与现今的大果假瘤蕨一致,且叶背上两两相对的黄星点子为孢子囊群。《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金星草另一种与《本草图经》记载的施州金星草图与现今渐尖毛蕨的描述比较相近。因此,《本草图经》中的文字描述与峡州金星草图及图2A对应,为水龙骨科植物大果假瘤蕨Selliguea griffithiana(Hook.)Fraser-Jenk.,施州金星草图与图2B大致对应,可能为金星蕨科植物渐尖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us(Houtt.)Nakai.。
图1 不同本草书籍中金星草附图
图2 大果假瘤蕨、渐尖毛蕨现代植物
3 生长环境及地理分布考证
《嘉祐本草》[1]记载:“西南周郡多有之,而以戎州者为上。喜生阴中石上净处及竹箐中不见日处,或大木下,或古屋上。”《本草图经》[2]则记载:“金星草,生关陕、川蜀、潭、婺诸州皆有之。多生背阴石上净处,或竹箐中少日色处,或生大木下及背阴多年瓦屋上。”上述两本草文献提及的戎州、潭州、婺州分别对应现今的四川省、湖南省、浙江省。《中国高等植物》[14]记载:“大果假瘤蕨,产于安徽、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及西藏,生于海拔1 300~3 200m树干或岩石上。”《湖南药用植物资源》[15]记载:“大果假瘤蕨,生于海拔1 300~3 200 m的山坡树干或岩石上。省内产于桑植、石门、炎陵。国内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广西。”《湘黔桂交界地区植物名录》[16]记载:“大果假瘤蕨,附生于树干上或岩石上。产雷公山林区。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17]记载:“在星斗山考察得到有大果假瘤蕨与渐尖毛蕨。”与《本草图经》中药图记载的峡州与施州,即现今的湖北省一致。《恩施市维管束植物名录》[18]记载:“渐尖毛蕨,恩施生海拔1 200 m以下田边、路边或山谷中。”《中药大辞典》[8]记载:“渐尖毛蕨生于海拔100~1 200m的田边、路旁或林下溪谷边。主要分布于东南地区。”《湖北红安中药植物志》[9]记载:“产于红安各地。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东至台湾,北至山西,西达秦岭南部。”经考证,《本草图经》中文字记载金星草的生长环境、地理分布与现今的大果假瘤蕨相一致,其分布于西南地区平均海拔高的地区且本草文献中提及的省份也有该植物的记载,其生长于岩石上。而现今渐尖毛蕨分布于东南地区平均海拔较西南地区低,生长于田边、路边或山谷中,并未提及其生长在岩石上。
4 主治考证
通过查阅古籍中有关金星草的主治记载(见表1),且与现代书籍著作中对大果假瘤蕨的主治记载(见表2)对比,得到主治中解肿毒、瘰疬、痈疡、恶疮、五毒发背、脚膝烂疮基本吻合,古籍中记载的根的用法,现代尚未提及,可进一步对其考证。通过金星草主治记载(见表1)与渐尖毛蕨主治记载(见表3)对比,考证得到古籍记载的金星草与现今渐尖毛蕨的主治不同。
表1 金星草主治
表2 大果假瘤蕨主治
表3 渐尖毛蕨主治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首先由名称考证入手,从历代本草文献对于金星草的别名记载看,因其叶背上生长的孢子囊群为金黄色而得名。再者,从形态考证,通过文字与药图相结合的方式,考证得出《本草图经》记载的文字及峡州金星草图为现代植物水龙骨科植物大果假瘤蕨Selliguea griffithiana(Hook.)Fraser-Jenk.,另一施州金星草的附图与《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金星草另一种相似,可能是金星蕨科植物渐尖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us(Houtt.)Nakai.。最后,从生长环境及地理分布、主治考证,《本草图经》对其记载的文字与现今的大果假瘤蕨生长在海拔高的西南地区、岩石上及主治方面一致。
5.2 讨论
植物形态考证方面,《本草图经》记载的施州金星草图,以及《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金星草另一种与现代的渐尖毛蕨,从形态上看均为一回羽状复叶,极有可能是同一种植物,但从《植物名实图考》金星草(二)图描绘的叶序看,《本草图经》记载的金星草图标示不清晰,也无相应的文字描述,因而该结论有待进一步考证。在主治考证方面,本草文献中记载的金星草根用法在现代书籍中并未提及,今后可对其根的用法进一步研究,挖掘其潜在的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