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初中生历史口述能力培养

2021-12-27简允诗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

简允诗

[摘要]基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初中历史口述能力培养活动,旨在通过历史演讲、历史剧表演、历史小调查等研究性学习方式,把思政教育与历史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历史深度学习中,讲好历史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厚植家国情怀。初中生口述历史能力培养,拓展了历史的学习途径,发展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口述历史;能力培养;途径和意义

初中生如何在历史学习中明白道理、崇尚美德、增强信心且身体力行?口述历史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践行方式。基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初中历史口述能力培养活动,旨在通过历史演讲、历史剧表演、历史小调查等研究性学习方式,把思政教育与历史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历史深度学习中,讲好历史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厚植家国情怀。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课题组在活动初期开展了问卷调查,随机调查初中生1128人,发出问卷1128份,收回问卷1128份,有效问卷1128份。通过整理分析调查数据,形成调查报告。

一、初中生口述历史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初中生知道口述乃历史传承方式之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厚重的历史培育了优秀的民族,优秀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中华文明只有代代传承,才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而历史的传承有多种方式,文物遗址、文字记录、口耳相传等。调查数据显示,71.72%的调查对象知道历史可以通过口述的方式传承;62.15%的调查对象曾听过长辈或身边亲人讲述过去的历史;66.93%喜欢听长辈或身边亲人讲述过去的故事。由此可见,初中生了解口述历史,且有聆听口述历史的经历,甚至喜欢听长辈讲过去的故事。

(二)初中生接受通过口述方式传承历史

中国自古便有着口耳相传历史的传统,“神农尝百草”、“炎黄战蚩尤”、“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便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人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初中生应通过历史学习的平台,讲述中华美德故事、中国发展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调查数据显示,39.54%的调查对象喜欢通过口述方式传承历史;55.76%的调查对象愿意尝试口述历史;77.57%的调查对象认为口述历史提高了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初中生认为口述历史具有挑战性

历史,作为地域文明传承的载体、人生智慧启迪的向导、民族精神延续的纽带,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所谓“史之为用,其利实博” 。历史的传承是一件科学严谨的工作,必须一丝不苟,不容半点马虎。问卷调查显示,初中生认为口述历史虽然有趣,但也很具挑戰性。其中,12.85%的调查对象认为困难在于“如何选择口述历史的主题”;29.26%的调查对象认为困难在于“如何撰写口述历史的文稿”;27.22%的调查对象认为困难在于“如何甄别历史史料的真伪”;30.67%的调查对象认为困难在于“如何自信地口述历史内容”。由此可见,虽然口述历史的难处因人而异,但从口述历史难点的均衡分布可知,口述历史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初中生口述历史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课前历史演讲

“讲”是人类表达思想最直接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讲史”比“写史”更具悠久的历史传统。口述历史,可以以古鉴今,经世致用,正如司马迁所言,“述往事,思来者”。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经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问卷调查显示,历史课前演讲,是学生最喜爱的口述历史表达方式,74.73%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历史演讲来口述历史,53.46%的调查对象选择口述历史的时间是课前2分钟。

(二)课中历史剧表演

历史剧表演,既是与前人交流对话的过程,也是展示中华文明的舞台。对于剧目创作者来说,哪怕只是一部小小的历史剧,也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鸿篇巨制”。每一个剧目的撰写和演绎,均是学史人对历史的理解和二次消化。尽管历史演绎方式难度不小,但仍有不少初中生喜爱这一表达方式。问卷调查显示,49.65%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历史剧表演来口述历史;41.22%的调查对象喜欢在历史课堂中表演历史剧;38.39%的调查对象喜欢在每周社团活动中表演历史剧。

(三)课后历史小调查

求真、求实、经世是中国史学世代相承的学术精神,也是中国史学理性又充满活力的学术特色,“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 像侦探破案一样走近“历史的真相”,是历史研究的有趣之处,也是学史人必须秉持的求真本色。调查发现,46.19%的调查对象喜欢利用周末开展校外历史小调查;39.54%的调查对象喜欢直接访问历史名人。无论是历史调查,访问历史名人,还是参观历史遗址,从选择史料来源的角度看,初中生初步具备了历史研究的求真意识。

三、初中生口述历史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拓展了历史的学习途径

李大钊曾说过:“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的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因此,真正的历史研究是一个充满情怀和灵感的科学探索过程。学习历史,不应限于书本和学校,而应该走出去,在田野中研究,在人群中调查。口述历史实践活动,充分挖掘了学生身边的乡土历史资源,利用博物馆、古村落、图书馆、民间非遗传承人等校外课程资源,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型、项目化的校本课程,把历史学习从学校延伸至社区或田野。调查研究显示,76.68%的调查对象认为口述历史拓宽了历史学习的视野;78.37%的调查认为口述历史丰富了历史学习的途径。

(二)发展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被誉为人文学科之母,所有学科都从历史研究开始,“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只有明其渊源,晓其分野,知其得失,才能明辨学科发展的方向,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然而,人类历史长河漫长曲折,我们能看到的历史记录,仅是历史碎片。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史方法,极有可能淹没于资料与细节的汪洋大海。因此,学习历史,研究历史,首先要掌握方法,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探索变化的原因,洞察变化的本质,发现变化的规律,把握变化的方向。调查发现,口述历史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其中,77.75%的调查对象认为口述历史能培养史料实证意识;85.11%的调查对象认为口述历史能提高历史解释能力;75.35%的调查对象认为口述历史能培养家国情怀;69.77%的调查对象认为口述历史能培养历史时空观。

(三)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不朽力量。调查数据显示,79.88%的调查对象认为口述历史提高了自身历史学习的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爱历史,才会钻研历史;只有研究历史,才能借鉴历史,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人类进步的智慧和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少年们应义无反顾,中流击水,奋勇争先。基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初中生历史口述能力培养实践活动,通过讲中国故事,发中国声音,为这支尚处成长阶段的“生力军”搭建了汲取前人智慧和力量的平台,引导他们用历史的智慧和情怀,开创中国发展的未来,成长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知几著,浦起龙注.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

[2]章学诚著,钱茂伟注.文史通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2(11).

[3]习近平.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 2015-8-24.

[4]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艺术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