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及人才激励政策研究

2021-12-26成汹涌党丰晓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郑州科技

成汹涌 党丰晓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端复合型科技创新团队(曹允春, 2008)。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未来的国内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陈锡文, 2017)。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先进技术的推动者、新兴产业的开辟者,已成为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结构优化以及竞争力提升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成汹涌, 2017)。目前郑州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虽然位居河南前列,但国际一流的高端人才匮乏,科技人才资源规模庞大与水平不高的矛盾十分凸显(林兴岚, 2009)。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升郑州自主创新能力,需将人力资源数量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有必要总结现有的人才激励政策目标导向、落实情况、实施效果及其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田秋香, 2013)。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需求的文献综述,从实证视角,参照国内外大都市成功经验,结合郑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实际, 对郑州科技人才引进、服务、管理、人才激励政策制定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综合研判, 提出建设性意见。

1 郑州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是科学和技术人才的简称,专指在社会科技实践中以其创造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较大贡献之人(马斌, 李忠斌, 2011)。本文科技人才范畴包括:①国内外顶尖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院院士,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符合《外国人来华工作分类标准(试行)》的外国专家;②国家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级实验室、重点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技术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前5名获得者;③地方领军人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选,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河南 “百人计划”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前5名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人员,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技能大师;④自贸区管理、文化创意、教育医疗、资本运作、军民融合等领域紧缺人才:世界500强前20强企业中层及以上高管或高端技能型人才;国内100强前10企业中层及以上高管或高端技能型人才;省级、地市级或行业(部级)技能大奖、工匠大师、技术能手等称号获得者,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在郑工作年薪超30万元人员,创办注册资本超100万元、吸纳就业超20人、年创税超20万元的企业法人,国内博士学位获得者,全球前200名高校硕士及博士学位留学人员;⑤科创类实用型人才或特殊技能型人才: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且拥有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等。

2 郑州科技人才规模

2015年5月,郑州启动“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以下简称“聚才计划”),出台《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的意见》等7个相关配套文件,计划5年内统筹安排40亿元财政资金,重点引进1 000名高端科创类领军人才、100个科创团队、200名科创类企业家、50名国内顶尖科技专家。政策涵盖科创类人才引进、激励分配机制、专项资金管理等10个方面34项激励政策,构建“人才+项目+产业+资金+保障”的“五位一体”引才育才机制。2017年11月23日,郑州颁布《关于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 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和首批22个配套文件,面向全世界发出“招贤令”。郑州通过实施拔尖科技人才引领计划、优秀企业家领航计划、重点产业人才支撑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社会事业人才荟萃计划、青年人才储备计划等,到2020年,新增4万名高层次科创类人才,集聚100名国内外顶尖人才、2 000名社会事业领军人才、3 000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每年吸引20万名高校优秀毕业生留郑、来郑创业发展,竭力打造一支布局合理、规模宏大、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2018年10月27日,郑州发布《郑州市人才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 ,从人才发展战略背景、保障体系、分类体系、资源现状、载体体系、政策与工作成效、工作评估与发展等7个方面,系统梳理了郑州在推进科技人才发展中的实践探索、思路措施和工作成果等。这也是郑州市第一份正式的人才发展报告。一方面,《报告》显示,全市共有国家和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12个,国家及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含高校)102家、研发中心2 159家,初步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09家,其中国家级18家、省级46家。研发中心2 159家,在全市人才体系框架中占比86.8% ,位居首位,彰显“聚才计划”实施3周年的成绩显著。国家级和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和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众创空间等从无到有,发展迅猛,充分表明实施“聚才计划”对郑州科技人才规模壮大的助推作用,人才集聚效应突显。另一方面,《报告》指出,2018年郑州人口为980万,全市人才总量147万,人才总量占人口比例仅为15%左右,远低于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水平。郑州人才资源总量仍有较大擢升空间,其中专业技术人才74万余人(高级职称3万余人),技能人才65万余人,经管类人才3万余人,人才门类齐全,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但高层次人才依然奇缺,落户郑州的211高校仅有一所,国际化科创类顶尖人才供给不足,人才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郑州在发布《报告》同时还编制了《郑州市2018年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指导目录(试行)》(以下简称《目录》)。《目录》在征集人才需求信息基础上,收集278家用人单位共1 160个岗位样本,发现教育、医疗卫生等16个行业、495个岗位人才最缺。《目录》突出郑州现有产业发展重点,涉及教育、邮政、租赁、医疗卫生、文体娱乐、公共管理、智能制造、商务服务、环境治理等。自从2015年推出“聚才计划”以来,全市各项人才计划进展顺利,政策红利相继释放,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和制度优势,人才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截至2019年12月底,郑州科技人才净流入率比2018年高出13.17%,人才引进成效显著。全市共接受高层次人才认定申报671人,经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主管部门审核、专家评估、社会公示等程序,最终敲定364人选,涵盖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主导产业。 在“聚才计划”推动下,郑州已累计资助5批创新创业项目,批准503个人才项目,引进高层次科创人才991人,依托项目扶持资金17.2亿元,引进人才的层次、质量、结构等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市共吸纳科创型青年人才170 315人,其中人才入户数量是2018年度人才入户总数的1.5倍。高质高效服务保障是吸引科技人才的前提,为此,“聚才计划” 青年人才生活补贴申报系统与教育部学信网、省市社保网、郑州户籍网联网联试,青年人才依据其身份信息和一张社保卡即可完成线上生活补贴申报,实现足不出户办理。全市开设了99个服务窗口和169个公安入户专窗,推出首家“聚才计划”APP线上高端科技人才服务平台,开通青年人才补贴线上申报服务,实现与教育部学信网数据端口无缝连接,设立全数据共享申报系统。开通99 107个科技人才服务热线,创建郑州人才发展监测评价平台及人才数据库,快速促成具有郑州特色的“一库+一网+一平台+一热线”科技人才综合服务体系。继续简化青年人才落户程序,实现“一站式”办理养老保险、人事代理、户籍注册等服务事项。筹建人才发展促进会协助政府管理人才,构建人才交流互动平台,高效整合政府、社会、市场及专家资源,最大限度聚集高端科技人才。政府对青年人才公寓申请条件、分配方式、租金标准等实施优惠倾斜,并快速建成3万套青年人才公寓,为来郑工作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安居乐业提供强有力保障。

3 郑州科技创新发展状况

3.1 持续加大科技投入

郑州2019年度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1 746.3亿元,较上年增加231.4亿元,净增15.3%。尤其是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持续加大,全市科技经费支出由2018年的34亿元追加到2019年的5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4%。郑州2019年的科技经费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2.9%,也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注重作为科技创新主要载体的研发(R&D)平台对自主创业的重要引领作用。截至2019年底,郑州共建立通过政府评定的研发平台2 517个,筹建国际联合实验室46个。在通过评审鉴定的研发平台中,国家级51个,占比2%,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9个,重点实验室7个,企业技术中心28个,工程研究中心9个,工程实验室17个;省级研发平台812个,占比31%;市级研发平台1,732个,占比67%。大量研发平台的投入使用,极大推动和提升郑州科技创新快速健康发展。另外,截止2019年底,在郑工作的国家两院院士已达19人,比上年增加5人,增长35.7%;拥有院士工作站102家,比2018年增加13家,增长14.6%。两院院士人数的不断增加极大推动郑州地区科技事业的飞跃发展。

3.2 提升创新成果质量

郑州2019年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均比2018年有明显提升。专利申请量为68 841件,较2018年50 544件增长36.2%;专利授权量25 329件,较2018年21 249件增长19.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 147件,同比增长26.1%,分别占全省的45.1%、39.2%和38.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9件,是全省的3.6倍。专利是科技产出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潜力的重要指标。全市2019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591项,比上年增加36项,增长6.5%;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经费支持2.5亿元,比上年增加0.3亿元,增长13.6%。全市开展的科技成果通过严格申报评审程序,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荣获省科技进步奖207项,其中一等奖13项;荣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22项,其中一等奖7项。

3.3 强化技术产业交易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技术交易渐趋活跃、日益成熟。郑州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计491家,2019年,郑州依照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新增高新技术创新企业472家。全市2019年底高新技术创新企业达963家,占全省高新技术创新企业总数的41%。同时,新认定科技创新企业较2018年的3,011家净增641家,科技创新企业达3,652家,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光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导,以专业经济园区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成为郑州经济增长新亮点,强力推进地区经济全面发展。郑州目前技术市场势态良好,技术交易辐射面正逐渐拓宽。全市2019年在国家技术合同登记网上注册的技术合同累计4 816项,比2018年净增524项,增长12.2%;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3.7亿元,比2018年增加8.9亿元,增长25.6%。

4 郑州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创新

郑州绝大多数企业目前均缺乏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懂科技又善经营的优秀管理人才更缺。在郑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面临着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完善激励政策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才是实现科技强市战略之关键。

4.1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

企业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为了达成激励驱动机制的最优化,政府和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首先必须明确被激励主体的各种激励要素。企业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精神激励在其成长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对企业科技人才进行创新激励时,既要对其创造的物质财富实施物质激励,还要对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企业主人翁意识和优秀的人文素养进行精神激励。企业只有构建这种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外,实施科技创新人才物质激励除了使用货币激励手段外,还可采用年薪制、股票、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特殊激励方式,避免激励措施一刀切现象,特别是对那些确实做出了突出成绩而又难以显性量化的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采用灵活多样的激励策略。

4.2 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

政府和企业要竭力完善重点产业领域人才的激励政策,并积极优化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等高新科技领域创新人才的发展环境。首先,可对来郑发展创业的优秀科技人才给予最优惠的税费减免政策,为其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其次,一人一策,多措并举,强化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构建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平台。再者,加快建设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市场和成果转化市场,为科技人才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配置作用,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网络化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市场配置体系。最后,参照国内外先进模式,利用郑州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契机,积极筹建高新科技创新人才创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待条件和时机成熟时还可尝试筹建留学生创业园,吸纳海外科技创新人才。对创业园区在土地征用和税费征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支持,使创业园真正成为郑州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基地。

4.3 健全科技人才培训机制

优化科技人才政策配置离不开人才培训环节,人才培训应成为企业有效的人才激励要素。首先,政府和企业借由短期轮训、个别访谈、活动交流等激励形式创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训制度,帮助企业将有限资金投入到科技人才开发和培训上,增强科技人才的主人翁意识,吸引人才愿意留在郑州发展创业。为了有效实施科技人才创新训练发展策略,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政策和培训结果评估标准,并通过网络手段构建开放自主的长效远程培训体系,确保科技人才知识和技能的完整性和时效性。其次,政府和企业还需明确科技人才培训优化的具体目标和定位。市、县(区)政府应依照《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战略性支撑产业及高科技、交通、能源等战略基础性领域加大对科技人才培训力度,定期委派企业科技人才赴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轮训学习,为科技人才保持创新活力提供强有力保障。

4.4 完善人才资本产权政策

为了更加有效激励科技人才创业成就,政府和企业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科学谋划,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技术和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的制度体系。企业管理层应依据科技人才对企业贡献的大小制定详细的分配方案,实行知识、技术、成果等智力资本参与分配,全面推行企业期权制和股权制。一方面,政府可在法律法规许可范畴内对郑州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成果以企业出资购买或者给予购股选择权等方式,通过股权或期权的形式来激励企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另一方面,企业藉由合同谈判等方式对本单位科技人才创新成果给予个性化激励。

4.5 人员管理及经费改革

为了更有效调动和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政府和企业应高度重视科技人才职称评审工作,对符合相应职称评审条件的科技人才及时评聘上岗,落实相应待遇。在编制问题上,对科技人才适当倾斜,尤其是高端紧缺科技创新人才的编制予以特殊保障,在重要职位上可设置特殊岗位,特事特办,不受岗位基数限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其专业技术职务可破格晋升。同时,努力创造条件,持续加大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建立稳定增长的科技投入长效机制。结合郑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政府每年用于科技方面的财政投入可达到郑州GDP比重的6%或以上,R&D经费支出达到郑州GDP比重的3%或以上。政府和企业要为高层次科技人才优先提供充足科研经费,改革经费管理制度,增加项目研究成员劳务费,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给项目负责人尽可能多的自主权和分配决定权。在科研工作条件方面,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要为科技人才提供设备配置一流的工作室和实验室,可为他们配备研发所需的试验操作、资料分析和市场调研等方面的得力助手。

5 结语

郑州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及人才激励政策问题已成为制约郑州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但人才激励问题并非一两项修补性政策或法规就可解决的,要有一套成熟完善的体制。首先,政府或企业决策者只有深刻认识到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大力气全面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采取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方能从根本上提升郑州在国内外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改善科技人员的基本待遇,为其科研活动提供资源保障,切实解决其生活和工作上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从琐碎性事务中解脱出来,转而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其次,政府和企业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对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既要确保科研人员收入、福利和基本科研服务,还要为他们自由探索、后续成果转化等提供支持。再则,改革功利化的绩效评价体系,杜绝以项目经费、论文数量、技术创收等为评价标准的考核与奖励机制。遵循科技规律和科技人员的研究兴趣与规律,防止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成为简单的下达指标或指派任务。最后,调动社会力量参考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发挥客户评价、同行评价及社会评价作用,依据不同的科研人员、科研性质和科研转化等再给予不同的成果评价方式,为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郑州科技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科技在线
郑州外国语学校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