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子种植风险因素与提高种子质量的措施
2021-12-26王智洋
王智洋
(山东省莱阳市种子公司,山东 莱阳 265200)
在种植的过程中,只有保障了种子的质量才能有好的种植效果,所以一定要加强种子的质量。在种子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的环节管控,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问题。同时,在种子选择的过程中,要学会科学选种,这样才能提升农民的生产效率,使农民的劳动成果得到保障,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1.种子质量新定位
1.1 种子质量的概念
产品质量可从产品标准、顾客需求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进入新时期后,高质量发展成为种业发展目标,种子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较为明显,人们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将种子质量、品种种性、品质等作为关注的重点。这种情况拓展了种子质量概念,既要依据质量标准评价种子质量,又要将用种农民的实际需求、满意程度等纳入考虑范围。种子需具备较强的活力、稳定的种性,且与绿色发展、人民生活需求等相符合。
1.2 种子质量形成因素
结合质量螺旋模型可以得知,种子质量具有较多的形成因素,如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检验等。这些环节存在相互制约和依存的关系,都会对种子质量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
2.农作物种子种植风险因素
2.1 种子培育因素
为保证种子质量,需严格管控种子的培育过程。如果培育的种子具有良好质量,那么可以非常便捷地把控后续种植过程的风险问题。但就现阶段而言,还有较多的风险与问题存在于种子培育的过程中。第一,培育的种子虽与生产标准所符合,但不具备较高的优良率。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种子培植过程中,没有严格控制双亲植株质量,缺乏良好的提纯度。这样将会增加种子基因异化现象的产生几率,进而影响到种子的优良率,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第二,部分人员在种子种植过程中,没有将地头杂草及时去除掉,这样农作物的生存空间将会被杂草所占用,种子营养遭到争抢,导致种子的发育质量不高。一些农作物出现长歪等现象,导致植株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此外,部分农作物需要进行散粉,如果去雄操作没有规范开展,也会影响到种子的优良率。第三,部分人员没有科学收割农作物,这样作物秸秆在继续生长过程中可能会有腐烂变质等问题出现,对农作物收成造成影响。开展机械化采收实践中,从业人员没有单独处理农作物,混乱摆放农作物,这样不单单增大储存环节的实施难度,还会降低农作物的品质。
2.2 环境影响因素
在种子种植过程中,环境因素会对种子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如果环境条件较为恶劣,将会降低农作物产量。一些农民对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并不了解,不能够科学管控环境条件,导致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第一,土质因素。不同区域在土质类型、土壤含水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部分土质虽然与种植条件所符合,但由于缺乏良好的条件,导致种子发芽、生长与试验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二,气候因素。不同地区具有差异化的气候条件,日照时数、降水量等皆不相同,这样在种植农作物种子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部分地区在特定季节内还会出现一些气象灾害,如洪涝、干旱等,如果农业生产人员不能够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将会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种子的生长。
2.3 人为影响因素
人为因素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种子的种植效果,需引起充分的重视。第一,农民不具备较强的科学意识,种子购买流程不够科学。基层农民往往缺乏较高的受教育水平,种子质量意识较为薄弱,主要依据个人主观经验购买种子,盲目性较强,这样将难以有效保证种子质量。一些农民完成种子购买行为后,没有对票据完善保管,一旦出现种子质量问题,也难以采取后续处理措施。第二,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施肥、病虫害防治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但部分农民的生产观念较为落后,过量施用化学肥料,导致农作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影响到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没有科学选择药物制剂,或在施用时不够规范,不仅难以有效保护农作物,反而会对农作物的生长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3.提高种子质量的措施
3.1 优选种源
种源的质量影响着种子的生产,对种子的生产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要提高种子质量,保障种子的品质,必须要从种源来控制。种子在生长的过程中,去雄和除杂的工作也很重要,因为这两个工作会直接影响到种子的生长。隔离的区域也要按着标准来管理,雄穗与杂株不能够随意地丢弃,保证生长过程的纯度。所以在种植的过程中,要按照规定的流程与要求,做到规范性和科学性,以此来保障种子的质量,后期才能够丰产丰收。
3.2 关注种子生产过程
种子质量受种子生产过程的直接影响,为进一步提高种子质量,需加强源头管控工作,促使种子的优质性得到保证。在种子生长过程中,需科学开展除杂、去雄等工作,避免影响到种子的生长质量。且依据相关标准科学建设隔离区域,禁止随意乱扔杂株或雄穗,促使作物后代的整体纯度得到提升。作业人员需遵循相关规范科学开展耕种流程,明确划分职责,保证下一代农作物丰产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正式栽培种子前,需充分了解种子特征,将实地考察工作开展起来,对种子栽培方法科学选择,以便提高种子质量。在种子种植过程中,作业人员需规范使用农药与化肥。若完全不用化肥或农药,病虫害问题将会侵染到种子的生长。而若过量使用化肥与农药,又会降低种子产量。因此,作业人员需结合种子品种特性与地区环境条件,规范开展化肥、农药的施用工作。此外,要将信息技术利用起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特别是种子收获阶段内,一旦有恶劣天气出现,将会影响到种子质量。
3.3 创新品种选育方法
种子企业在开展品种选育工作之前,需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充分明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对种子市场供需状况、种植区域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种植户的需求偏好等情况深入掌握,科学预测品种市场。结合调研结果,坚持优质、健康以及绿色的培育理念,综合运用传统品种选育技术、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等,将符合农业生产需求、具有较强增产性、抗病性的农作物品种培育出来。
3.4 做好收获和存储
如果农作物种子成熟之后没有对其进行及时收获,则会影响发芽率。同时在收获过程中,没有进行单脱或者是单收,以及未在独立场地中晾晒都会使农作物在纯度上受到影响。因此在种子成熟时,需运用分工协作的方式,使其质量得到保证。如种子在存贮过程中出现种子发热、变霉,以及含水量超过相关标准的问题,都会使种子发芽率受到影响,导致其发芽率有所下降。因此在种子入库之后,需对其进行精分装和精加工,对机械、场地方面的选择问题都需进行系统研究,这样才能降低种子在收获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发生概率。
3.5 推行种子质量认证制度
要将种子质量认证制度贯彻落实下去,引导种子企业主动提交资料认证申请,依据相关方案要求严格控制种子的生产、加工全过程,抽样检测种子产品,保证种子质量、标识等与认证方案、质量标准相符合,以便将认证种子品牌形象打造起来。实施播种工序之前,需对品种合法性、种子田规范性进行确认;在生产过程中,需田间检验所有的种子田;在收获、加工种子环节内,要做好防潮等工作,避免有种子质量劣变问题出现。此外,还需要科学管控种子包装标识,保证与种子标签管理规定相符合。
3.6 注重对种子的自检
种子在生产时,为了使其纯度得到保证,正式入库包装之前,可以运用分批取样的方式,然后进行室内检验,保证种子在发芽率、含水量以及净度上都能达到相关标准。对于在检验中没有达标的种子,对其进行及时翻晒,做到对种子的优选,进而使种子能最大化符合相关标准。如果在处理之后,种子质量仍然不能达标,则不应对其使用。除此之外,针对种子质量应制定比较严格的规定,避免在种子生产时出现鱼目混珠的问题,使其质量得到充分保证。
3.7 提高技术检测整体水平
为了要保障检验数据的科学性及准确度,一定要加强检测技术的精准度,工作人员只有依据检验数据的有效指导,才能够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到种子的质量,这样种子企业的实力与信誉度也得到了提升与维护。种子在检验的过程中,负责检验工作的专业人员最少要安排2名。如果同时进行室内室外检验,那就可以一个在室外,一个在室内,两面的检验工作都能兼顾到。
3.8 加大种子市场检查及质量抽检力度
采取专项整治和日常巡查结合的方式,加大种子市场检查力度,每年11~12月和次年1~4月是种子储备、销售和使用的高峰期,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小麦种子为重点,加强对种子销售集贸市场及种子经销商的检查力度和巡查次数,坚决打击违法经营种子行为。同时要按照《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检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大抽检力度,制定种子质量年度抽检计划,实行定期定点例行监测和动态监测相结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品种和企业纳入重点监测计划内,依法公布抽检结果,对不合格种子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要特别加强对辖区内种子生产单位的监管,对种子生产企业要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特别是杂交玉米的生产,要检查隔离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关键时期进行田间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从源头上严把种子质量关。
3.9 加大种子监管力度
首先,统一标准。为避免各种因素影响到种子质量形成,需对管理规范、技术标准等统一制定。从管理规范角度来讲,需将种子认证配套管理办法尽快制定出来,对种子质量监督抽查、检验机构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从技术标准角度来讲,需结合农业发展需求,对种子检验规程进行更新,将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种苗等质量标准补充过来,深入研发种子真实性、健康等测定方法,对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等进行完善。其次,健全体系。要对种子管理机构的人员进行完善配置,加强人才培训工作,着重讲解种子质量监管方面的法律政策以及检验技术,促使种子质量监管人才的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要对种子质量监管硬件条件进行改善,科学建设种子检验机构网络。最后,创新方式。要深入结合监管与服务工作,将服务理念贯彻于监管实践中,引导企业对自身的质量控制能力进行加强。要有机结合监管与社会评价,对抽检质量优良、举报投诉较少的企业检查频次适当减少,专项检查质量隐患较多的种子企业。
3.10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种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并且使基础设施和自身经营规模与生产规模相适应。在此过程中需建设标准性高的隔热防潮低温库、常温库以及专门用于种子晾晒的设施。同时,需配备性能较高的种子加工机械和种子精选机械,也需配备和种植自动化包装相关的流水线以及种子包装衣。在基础设施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情况下,能够使种子企业在进行种子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优选和精选,并且使种子在储存过程中劣变速度得以减缓,提高种子的纯度、发芽率,提升种子整体档次。通过基地建设的实施,能够为种子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3.11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对于种子的管理制度来说,要将种子的管理制度覆盖到企业的各个工作方面,所以,只有构建出健全的规章制度,在种子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才能有章可循。对种子管理的制度来说,主要就是在种子的基地建设,生产及生产技术、加工、检验、操作流程与档案的管理制度等,只有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种子的质量管理过程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3.12 增强农民相关法律意识
有一些农民在选种的时候只关注种子的价格,而忽略了质量,有部分商贩就利用这点,把质量一般的和质量好的种子都混在一起来卖。因为大部分农民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购买种子的过程中,不关注标签及发票,这样一来,就算发生了什么质量问题,也得不到解决。所以,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农民在选种时也要注重选择质量好的种子,把我们的农作物质量从根源上控制住。
3.13 推进宣传教育工作
目前,一些农民在购买种子时盲目性较强,过于关注种子产品的价格,导致一些不法商贩可能会混杂质量好与质量差的种子。部分农民购买种子后,不注重保管发票、标签等,影响到后期的维权。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民群众宣传种子质量的重要性以及种子选购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农民群众的选种购种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种子质量会对农作物种植效益产生决定性的作用,需引起充分的重视。农作物种子质量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从多方面着手,完善种子质量监管机制,提高种子质量。种子企业、农民群众等相关主体也要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推动种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