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与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2021-12-26欧阳少波熊道陵许立新肖芳永谢永敏
欧阳少波 熊道陵 许立新 肖芳永 杨 凯 谢永敏
(1.江西理工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2.赣南科技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1.背景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新时代劳动观丰富和发展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又创造性地完善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培养体系,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愿意投身乡村建设事业的人才,对于国家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提高高校劳动教育职能,加强劳动观教育,需要在全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观教育、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营造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目前,在XX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全面将《劳动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且作为必须课贯穿第一、第三、第五、第七学期四年的学习生涯,共32学时。
如何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达到《劳动教育》课程设立的初衷,培养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现以我校乡村振兴驻点村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乡村振兴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2.乡村振兴驻点村基本概况
2.1 自然资源
贺堂村位于崇贤乡北部山区,北邻吉安市东固镇,西邻均福山省级森林公园,G238国道穿越而行,交通便利。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和4个党小组,土地面积22.6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787亩,山林面积30000亩(油茶6500亩,毛竹林3200亩),山云雾茶150余亩;海拔600多米,常年气候适宜,云雾缭绕,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硒元素。
贺堂村盛产杨桐,产品专销日本,被称为“神木”,为当地百姓年增收达300万元以上。油茶、毛竹、高山云雾茶等都具有较好的开发远景。
2.2 旅游资源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江西境内的最大瀑布——“龙霞仙人瀑布”,落差80多米,宽30米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国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干部培训基地“农民运动讲习班(白石万寿宫)”、第三次反围剿收官之战——方石岭战斗遗址等景观。
2.3 群众基础
贺堂村作为我校乡村振兴驻点村,工作队踏实的工作作风,获得了村委会和村民的认可,群众基础好,对于后续劳动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已获得村委会的大力支持。
因此,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群众基础等方面考虑,都有利于在贺堂村开展劳动实践教育。
3.乡村振兴与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
3.1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体验水稻播种和收割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生产大国,国家政策一直强调,我国粮食必须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年轻人口外流,导致稻田抛荒现象严重,尤其对于早稻生产尤为严重。国家政策强调要做好早稻生产工作,而目前的现状是,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且早稻生产经济效益低,使得农民对于早稻生产积极性不高,为完成任务,村委会集中组织人员进行播种和收割。但在播种过程中,往往为了尽快完成工作,播种人员大多态度敷衍,效率低下,给实际早稻的生产增收和增产带来很大困难。贺堂村地理环境好,海拔最高达600多米,夏天天气凉爽,适合学生进行水稻播种和收割劳动实践,不会引起中暑等不良反应。另外,工作队的工作得到了村委会的大力支持,群众基础好,同意给学校划出一块稻田用于劳动实践教育。同时,学生的到来,也会为小山村注入更多的活力,年轻人的朝气蓬勃无形之中为大学进行了宣传,扩大了学校影响范围。
在此过程中,会找有经验的农民为学生讲解和示范。通过水稻栽种和收割,让学生真正体会,学问不仅仅来源于书本,更来源于生活,树立“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的观念。让学生深深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更能使学生深入了解目前我国农业农村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思考。
3.2 传播弘扬传统茶文化,体验茶叶采摘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的习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艺等。贺堂村由于海拔较高,常年云雾缭绕,且土壤富含硒元素,是种植茶叶的理想场所,所种植的白化茶历年来获赣州茶叶大赛金奖。茶叶项目作为贺堂村重点发展的产业,目前县乡两级政府正大力打造茶叶小镇旅游产业,但茶文化融入不足,宣传乏力,为茶叶小镇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一些问题。因此,让学生深入茶场,感受采茶过程的辛苦,感受每一片茶叶来之不易,真正体会到我国茶文化所包含的浓厚底蕴,深入学习茶文化,并将茶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一方面,学生在劳力劳心的过程中舒展身心的同时,体会劳动的艰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在采茶过程中不断了解茶文化,进而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感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重走第三次反围剿——方石岭战斗小路
贺堂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第三次反围剿的收官之地,方石岭战斗更是在我党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组织学生重走方石岭战斗小道,感受先辈们在为新中国建立过程中所付出的牺牲,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在对历史事件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以及当时群众的思想等,从天时地利人和等角度,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和重构方石岭战斗,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组织能力。白石万寿宫为兴国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干部培训基地,也是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祝捷地,为兴国县的红色斗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农运骨干,如:钟平、刘岱等36人。通过现场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党是一个注重理论学习的政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我党留下了一部部光辉巨作,并一直影响至今;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我党一直保持注重理论学习的优良传统,并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直至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彰显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品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的基本育人思想,通过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清晰“为谁而学习、为什么学习”的思想,为后续的学习工作提供清晰的指导。
3.4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参与村容村貌修整
贺堂村作为乡村振兴重点乡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小镇,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力度,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四美乡村”。为了持续改善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最终实现“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需求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目标任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改善乡村环境卫生面貌,开展修剪路边杂草、平整乡村路面、垃圾清理等美化乡村环境工作,同时,加大宣传环境卫生保护力度,提高村民的文明卫生意识和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贺堂村“龙霞仙人瀑布”景点,是周边村民平时避暑和观赏风景的好去处,其周边环境的整治尤为重要。由于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各类垃圾随意丢弃,垃圾入桶意识不强,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对周边进行清理,还大自然以整洁的环境。通过学生参加到村容村貌修整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乡村环境卫生保护意识和对乡村发展规划的深入认识。
3.5 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体验杨桐采摘
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一脉相承,只有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体现了我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新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提高村民环保意识,稳步推进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构建人类生态环境共同体,破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经济上位”和“生态让位”的难题。
杨桐作为贺堂村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集体所有财产,是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如何有效地保护杨桐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贺堂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杨桐采集过程中,要防止乱砍滥伐现象,只取合格的样品,严禁过渡采集,注重杨桐树木的保护。学生在采集杨桐过程中,要积极与村民交流,做好引导和宣传工作,时刻灌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理念,让村民意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利害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经济发展能够得得以延续的保证。
4.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索
4.1 实践基地建设的目的
4.1.1 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性。挖掘高校课程思政元素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使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与国家大政方针相结合,使高校思政课程走深走实,提高思政课程的教育成果。
4.1.2 落实劳动教育新内涵。利用驻点村建设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开展高校劳动实践教育,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1.3 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水平。通过拓展党史学习形式和现场红色教育,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4.2 实践基地建设的意义
4.2.1 重视加强思政课程与乡村振兴红色教育融合的联系,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2.2 重视加强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劳动实践相融合,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发展能力。
4.2.3 重视在实践中锻炼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
4.3 实践基地的应用价值
4.3.1 强调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国家政策需求相结合,确保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切实按照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4.3.2 将乡村振兴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构建出包括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的新课程体系,提升高校“新工科”建设水平。
4.4 实践基地的推广途径
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意在探索适应21世纪理工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将对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产生有利影响,并可以通过实践交流、现场教学、教改论文等途径在全国高校普遍推广应用,甚至可推广到其它学科领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打造XX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建基地品牌,对我校、江西省乃至全国的高等学校劳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
5.结语
通过劳动实践教育,使学生能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正确认识劳动的光荣与使命;让学生切身感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备加珍惜和爱护劳动者创造的一切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的劳动荣誉感和投身乡村建设的家国情怀。乡村振兴主要缺技术、缺人才、缺思想,培养一批有远见、有思想、有情怀的年轻人致力于乡村发展,才能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