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分析
2021-12-26李慧慧焦建锋
李慧慧 刘 悦 焦建锋
(1.吉林省舒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吉林 舒兰 132600;2.吉林省舒兰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吉林 舒兰 132600)
玉米是吉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及品质直接影响着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在种植玉米期间,经常会受到一些玉米病虫害的困扰,而若想有效防治相关病虫害,以提高玉米产量及保证玉米品质,则必须先对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再对症找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1.玉米病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1.1 玉米大斑病
1.1.1 发生特点
玉米大斑病主要会对玉米的叶片、叶鞘及苞叶等造成危害。一般情况下,玉米叶片染大斑病后会先呈现出青灰色、水渍状的斑点,其后会沿叶脉向两端进行扩展,逐渐显现出边缘暗褐色而中央淡褐、青灰色的长梭型大斑。当病情严重时,病斑还可能发生融合,导致叶片发黄枯死。当田间过于潮湿时,病斑上可能会产生大量灰黑色的霉层。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通常是以菌丝的形态或者分生孢子的形态附着在病残的玉米组织内进行越冬,第二年即可成为初侵染源,且种子中也会带有少量的病菌。当田间种植上新的玉米植株后,新的玉米植株在10~14d内即可能被传染。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率与环境温湿度具有密切关系,当处于温度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大于90%的环境中时,其发病率较高;而当处于温度大于25℃或小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的环境中时,其发病率则较低。再者,一般在玉米拔节到出穗这段期间内,如遇气温合适又阴雨连绵时,则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率较高,易大流行;在玉米孕穗、出穗期间,若氮肥施加量不足,则玉米大斑病的发病较重。
1.1.2 防治技术
在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方面,主要应采取以下三项措施:①优选抗病品种:根据实际地区情况选择当地优势小种,如吉林省可优先选择吉单系列。②加强农业防治:通过适期早播,来避开玉米大斑病的发病高峰;通过轮作倒茬,来尽可能减少田间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数量;通过施足基肥并适当增施磷钾肥,来有效预防玉米大斑病;通过加强中耕、除草及培土、降低田间相对湿度、摘除2~3片底部叶子等,来提高玉米植株对大斑病的抗病力;在玉米收获后通过彻底清洁田园、集中处理秸秆,来灭绝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③药剂防治:在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初期或玉米心叶末期到抽雄期喷洒50%多菌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600倍液等,每10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
1.2 玉米小斑病
1.2.1 发生特点
玉米小斑病是一种由长蠕孢菌侵染所引起的玉米病害,其主要会对玉米的叶片造成危害,另外叶鞘、苞叶及果穗等也可能会受到该病危害。一般情况下,玉米叶片染小斑病后可能会呈现出三种病斑:第一种是边缘褐色、紫褐色而中央黄褐色的椭圆形或近长方形病斑,多集中在叶脉之间,病斑连片后可导致病叶发黄枯死;第二种是无明显边缘或边缘褐色而中央灰色、黄褐色的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部分后期可能会稍形成轮纹,病斑相对较大,发生范围不受叶脉限制,病斑数量多时会导致叶片在短时间内萎蔫死亡;第三种是周围带黄色晕圈的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当玉米小斑病的病斑数量较多,且处于高温多湿环境下时,其病斑表面往往会密生出一层灰色霉状物。玉米小斑病发生最严重的时期是玉米的抽雄和灌浆期,但其他时期也可能会发生该病;而小斑病一旦发生,则往往会导致玉米的严重减产,普通情况下约会造成减产15~20%,若情况较严重的话则更可能造成减产50%以上乃至无收。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通常是以菌丝的形态或者分生孢子的形态附着在病残的玉米组织内进行越冬,其在地面上的存活时间约可达1~2年,主要是通过气流传播,可多次侵染,且其越冬菌源十分广泛,因此堆放的玉米秸垛、遗留的病叶和秸秆等在第二年均可成为初侵染源,特别是当田间过于潮湿时,分生孢子在4~8h内即会萌芽而侵入叶表皮细胞内,并在3~4d内形成病斑。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率与环境温度和水分条件具有密切关系,如遇气温合适又阴雨连绵时,则其发病率往往较高,易大流行。
1.2.2 防治技术
在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方面,主要应采取以下三项措施:1.2.2.1优选抗病品种:在对当地小斑病菌生理小种与玉米晶系之间关系进行充分明确的前提下,优先选择高产优质兼抗的杂交种和正常细胞质的品系,若选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则优先选择多细胞型而尽量避开“T”型细胞型。1.2.2.2加强农业防治:通过适期早播,来避开玉米小斑病的发病高峰;通过轮作倒茬,来尽可能减少田间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数量;通过施足基肥并适当增施磷钾肥,来有效预防玉米小斑病;通过在小斑病发病初期打掉下部病叶,来最大化降低发病程度;在玉米收获后通过彻底清洁田园、集中处理秸秆,来灭绝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1.2.2.3药剂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后喷洒50%多菌灵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等,每7~10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
1.3 玉米粗缩病
1.3.1 发生特点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MRDV病毒引起的玉米病害,其主要会在玉米苗期造成严重的危害,一般5-6片叶即可显现出症状。当玉米感染粗缩病后,最先会在心叶基部和中脉两侧呈现出油浸状的透明褪绿虚线条点,随着病情加重,可逐渐累及到整个叶片,致使叶片僵直、颜色浓绿、厚度增加、形状宽短、心叶无法正常展开,乃至病株生长发育迟缓;尤其是当至9~10叶期时,病株的矮化现象会更加严重,且多数无法正常抽穗结实。据相关研究表明,玉米粗缩病的基本绝产或绝产率高达85%以上。玉米粗缩病毒通常是寄生在冬小麦及各种杂草内进行越冬,或者也会寄生在传毒昆虫体内进行越冬,第二年即可成为初侵染源。一般情况下,玉米在5叶期以前的粗缩病发病率较高,到了10叶期以后则发病率降低及发病程度减轻。
1.3.2 防治技术
在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面,主要应采取以下三项措施:1.3.2.1优选抗病品种:根据实际地区情况选择抗性较好的品种,并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抗源品种。1.3.2.2加强农业防治:通过适期早播,来避开玉米对粗缩病的敏感生育时期及传毒昆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通过彻底清除麦田残存的杂草,来降低传毒昆虫的活动空间,避免传毒昆虫传播玉米粗缩病毒;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拔除田间病株等,来增强玉米植株的抗耐病能力、缩短其感病期,减少玉米粗缩病毒的传毒机会。1.3.2.3药剂防治:在播种期间以种量2%的内吸杀虫剂对玉米种进行拌种、包衣;在播种完毕后以40%乙莠水胶悬剂或50%杜阿合剂等芽前土壤处理剂550~575ml/亩+水30kg对土壤进行封密处理;在玉米苗期出现粗缩病时喷洒25%扑虱灵50g/亩,每5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同时喷洒40%病毒A500倍液、5.5%植病灵800倍液等;在田边地头喷洒20%克无踪水剂550ml/亩+水30kg或45%农达水剂550ml/亩+水30kg。
1.4 玉米丝黑穗病
1.4.1 发生特点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由黍轴黑粉菌侵染所引起的玉米病害,其主要会对玉米的雌穗和雄穗造成危害。玉米丝黑穗病染病后,一般都是在玉米出穗后才显现出症状,但部分自交系玉米或杂交种玉米也可能会在苗期即呈现出较明显的症状,并且其症状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第4~5叶片上产生黄白色条纹1~4条;第二种是叶色呈现暗绿、硬度增加、形状上挺且呈笋状,茎秆下粗上细,部分兼有笋状与黄条。若是雄穗受害,则部分整个花序都会遭到破坏,并呈现出黑头,花器变形增生,整个雄穗呈刺猬状;部分也可能只有部分花序遭到破坏,雄花呈现出黑粉。若是果穗受害,则会呈现出穗短现象,且基部膨大、顶端较尖,果穗除苞叶外呈现出一团黑褐色粉末及一些散乱的黑色丝状物。玉米丝黑穗病偶尔也可能会侵染叶片,导致叶片出现长梭形斑,并裂开散出黑粉或黑色丝状物。黍轴黑粉菌通常是附着在种子表面、混入粪肥或者散落在土中进行越冬,第二年即可成为初侵染源。一般情况下,玉米在3叶期以前的丝黑穗病发病率较高,到了7叶期以后则基本不会在再发生丝黑穗病。
1.4.2 防治技术
在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方面,主要应采取以下三项措施:1.4.2.1优选抗病品种:优先选择当地主要病害的自交系,并以高抗的自交系为亲本,配制高产优质兼抗的杂交种。1.4.2.2加强农业防治:通过提高整地质量及播种技术、蓄水保墒、适当提升地温、合理控制覆土厚度等,来增强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抵抗能力;通过对玉米幼苗进行扒土晒根,来预防丝黑穗病的发生;通过轮作倒茬,来尽可能减少田间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数量;通过合理施肥并避免使用病株病穗做饲料或积肥,来预防玉米丝黑穗病病原菌感染;通过在苗期铲除病株、中期效除病株等,来有效预防玉米丝黑穗病的扩展;在玉米收获后通过彻底清洁田园、集中处理秸秆,来灭绝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1.4.2.3药剂防治:在播种期间以种量0.07%的粉锈宁对玉米种进行拌种、包衣,或先以50%矮健素200倍液浸种12h后再加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对玉米种进行拌种、包衣,或以种量0.3%~0.7%的50%多菌灵对玉米种进行拌种、包衣,或以种量0.5%~0.7%的50%甲基托布津对玉米种进行拌种、包衣,或以高巧、立克莠对玉米种进行拌种、包衣并以五氯硝基苯对土壤进行处理。
1.5 玉米苗枯病
1.5.1 发生特点
玉米苗枯病主要是由串珠镰刀菌等引起的,其主要会对玉米的叶片、叶鞘及茎秆等造成危害。一般情况下,玉米叶片染苗枯病后会出现苗心叶卷曲、萎蔫等现象,颜色则从最初的淡黄色慢慢转变为黄褐色、深褐色,当病情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玉米苗死亡。玉米苗枯病的病原菌经常于种子萌动期侵入,起先会导致种子根及根尖变褐,之后逐渐扩展,引起根系发育不良、初生根老化、次生根少或无、根毛减少。夏玉米病株一般从出苗至3叶期即开始出现相关症状。
1.5.2 防治技术
在玉米苗枯病的防治方面,主要应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1.5.2.1 优选抗病品种:优先选用优质抗病、粒大饱满、发芽势强的品种.
1.5.2.2 加强农业防治:通过轮作倒茬,来尽可能减少田间玉米苗枯病的病原菌数量;通过施足基肥并适当增施磷钾肥,来有效预防玉米苗枯病;在玉米收获后通过彻底清洁田园、集中处理秸秆,来灭绝玉米苗枯病的病原菌。
1.5.2.3 药剂防治:在播种期间以40%克霉灵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等对玉米种进行拌种、包衣,或以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g+水100ml对5kg玉米种进行拌种、包衣,或以25%戊唑醇2g对5kg玉米种进行拌种、包衣;喷洒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20%三唑酮1000倍液、或恶霉灵3000倍液等,每7d喷洒1次,连续喷洒2次。
2.玉米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2.1 玉米螟
2.1.1 发生特点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无论是在春季、夏季还是秋季播种玉米时都有可能会遭受玉米螟虫害,其中以夏季玉米螟虫害情况最为严重。玉米螟虫害可对玉米植株的各个部位造成危害,致使其功能丧失,进而造成籽粒产量降低。
2.1.2 防治技术
在玉米螟的防治方面,主要应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2.1.2.1 农业防治:人工摘除玉米螟卵块并进行销毁;利用玉米螟的天敌赤眼蜂来消灭害虫;在七、八月份通过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来诱杀成虫。
2.1.2.2 药剂防治:每667m2喷洒130-170ml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于玉米心叶末期在喇叭筒里扬撒以40%辛硫磷乳油配制而成的0.3%颗粒剂。
2.2 玉米粘虫
2.2.1 发生特点
玉米粘虫是玉米虫害中的常见害虫之一,其幼虫主要以玉米叶片为食,往往可在短期内吃光玉米的叶片,从而导致玉米减产乃至绝收。玉米粘虫虫害一年可发生三代,其中主要是第二代危害夏播玉米。
2.2.2 防治技术
在玉米粘虫的防治方面,主要应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2.2.2.1 农业防治:在玉米粘虫的成虫产卵开始至整个产卵期间每667m2安插谷草把15个并定期焚烧更换;在玉米出苗后及时进行浅耕灭茬;在幼虫取食早晚进行人工杀虫;利用糖醋液、杀虫灯、性诱捕器等来诱杀成虫。
2.2.2.2 药剂防治:每667m2使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mL,兑水均匀喷雾、或每667m2喷洒40%毒死蜱乳油75-100g+水40kg、或50%辛硫磷乳油75~100g+水40kg、或20%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1000倍液等;以40%辛硫磷乳油适量加水并拌砂土扬撒于玉米心叶内。
3.结语
综上所述,常见的玉米病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粗缩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苗枯病等,常见的玉米虫害则主要有玉米螟和玉米粘虫等,这些病虫害均会对玉米的产量及品质造成极大影响,因此有效防治病虫害乃是提高玉米产量及保证玉米品质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病虫害防治中,应充分结合不同病虫害的不同发生特点而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这样才能够达到对病虫害有效根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