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浅析
2021-12-26王建梅曾国云
王建梅 曾国云
(云南省勐腊县磨憨镇林业服务中心,云南 勐腊 666308)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美丽中国是符合我国发展现状、发展未来趋势的重要战略,对调整社会生产生活理念、产业布局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土中大部分是广阔的农村,农民占据了人口的主要部分,“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走向小康社会,缩短城乡差距,是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是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十分重要。
1.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迅速加快,农村经济在各种政策的带动、扶持下获得了很大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也给国家敲响了警钟。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理念下,我国提出了适应国情的“美丽中国”的发展概念。“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纲领。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正式启动,作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在全国开展起来,成为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策略。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上的升级。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农村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治理,建设美丽乡村。相较于传统的“村容整洁”,美丽乡村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将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要求全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1着力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问题,促进村容整洁;
1.2要使新农村建设达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
1.3努力打造适居、宜居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向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和循环生产的方向发展。
这三个方面,涵盖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对新时期农村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策略,必须高度重视。
2.美丽乡村建设的十大模式
2013年,我国正式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对外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十大模式。这十大模式为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和发展案例:
2.1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基础相对厚实的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建设农村产业链、农村典型品牌、龙头企业、优势产业、成熟的专业合作社等,建立“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规模经济、产业链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的全面发展,典型地区为江苏省张家港市的南丰镇永联村。
2.2生态保护型模式。主要在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田园风光优美、乡村特色浓郁、具有明显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的地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观光等新型产业,将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比如浙江省安吉县的高家堂村。
2.3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在大中城市的郊区,利用郊区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较高的土地产出率,通过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等,将郊区变为城市的“菜篮子”,通过蔬菜、水果、鲜花、养殖等产业建设,提高城郊居民的收入。比如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2.4社会综合治理型模式。主要在人口比较集中、城镇规模较大、区位条件较好、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镇进行综合化的治理和发展。
2.5文化传承模式。主要在具有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古遗迹等优秀民俗文化、物质及非物质文化的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传承潜力进行人文景观的保护与社会经济价值的开发。
2.6渔业开发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密布的地区进行以渔业为主的产业化发展。
2.7草原牧场模式。主要在牧区和半牧区开展,通过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提高牧民的收入。
2.8环境整治模式。主要针对脏乱差的农村,主要针对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落后、污染严重的地区,呼吁民众的参与,对生态环境进行重点整治。
2.9休闲旅游模式。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将丰富的旅游资源、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等结合起来,利用交通城乡距离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2.10高效农业模式。主要在农业主产区,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产品商品化和机械化建设,大力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美丽乡村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困境
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的重要策略,近年来,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久的坚持和努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然而当前的农村生态环境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需要高度重视。
3.1农民的环保意识不足
我国幅员辽阔,村落众多,村落分散,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差距也较大,农民的文化程度、生产生活观念、个人习惯等差异也较大,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每一个农民的积极参与。很多农民环保意识不足,随便施肥、乱用除草剂、杀虫剂,随意砍伐水源地的树木、乱倒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等行为,对农村生产生产方式转变、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饮用水源清洁、污染治理等十分不利,也不利于美丽乡村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
3.2政府主导角色定位不足,相关机制不健全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治理,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基层的各部门、各项关系,通过完善的制度、组织等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整治落实到行动上,才能真正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政府部门角色定位有偏差,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的政府部门职责不清,责权不明确,很多国家的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切实执行;有的政府部门没有共同治理的观念,与基层衔接不足,导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没有科学规划,导致很多环境保护工作比较盲目,效率不高,达不到预期效果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由于资金缺乏,财政拨款不足以应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很多地区的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措施没能得到良好的实行,垃圾处理站、污水净化系统、水质监测站建设等基础设施没有建设起来,或者建设起来了没法维持运转;有的地区水源地保护区建设、植树造林生态工程、重点河流整治、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等基础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3.4农业面源的污染较为严重
农村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源中,农业方面的污染是最主要的,污染面广、源头多,整治困难。很多农村还在沿用传统的不科学的种植模式,种植之前不进行测土配方,种植过程中没有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生长特征进行科学的农药、化肥的使用,或者大量滥用畜禽粪便;收获后大量的秸秆没得到有效处理,对农村的土地和水源带来了较大污染,既影响了土地的生产力,又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3.5环境监管不到位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光靠农民的自觉是不行的,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但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执法力量薄弱,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缺乏,环境监管困难。有些农业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乱开采资源,违法排放“三废”,没有按规定进行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钻法律空子等,由于监管的缺失,对农村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治理十分不利。
4.美丽乡村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对农村的和谐发展十分重要。由于地域广阔、村落分散、南北东西跨度大,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针对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应积极寻找措施加以改善。
4.1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参与度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不是只靠工作人员就行的,必须最大范围地让全体农民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通过农民的思想和行动切实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从长远来说,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思想觉悟;从眼前来说,应加强农村的环保宣传和教育,将新农村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全面传达给民众,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科学的种植观念、种植技术、水源保护、河流和耕地保护、垃圾处理等的重要性大力宣传给民众,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掌握一些环保的知识、手段,在生产生活中积极支持国家和政府的环保政策措施,自觉自愿地保护身边的生态环境,共同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4.2加强组织和制度体系建设
美丽乡村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在政府的带头下有序地科学规划制定各项生态环境改善、污染治理的政策、措施。所以,基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必须经济和环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视环境问题。首先为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组织体系,实行责任制,将环保任务落实到具体的部门、个人,责权明确,纳入考核指标,督促相关单位和人员切实履行环保义务。其次,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农业局、国土局、林业局、水利局、环保局等,应建立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在生态保护、产业开发监管、污染治理等方面加强合作,减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的行政性阻碍。最后,应加强基层政府和基层村委会、村民小组的工作衔接、指导,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有机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区域污染治理等工作,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刀刃上。
4.3加强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而且是持续性的资金支持,没有资金,再好的环保措施都难以实行。政府应坚持财政投入,加强农村的垃圾处理站、雨污净化系统、土壤监测、水文监测,生态保护的工程、生物措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专业技术环保人员等人才培养等,为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打下基本的物质和人才基础。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任重而道远,单靠政府支持很难满足需求,应积极拓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来源,比如环保专项资金优惠贷款、社会组织捐赠、已有环保项目的自营经济收入等,加大环保项目收入,用以反哺自身环保工作的开展。
4.4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加强产业优化升级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防治污染是重中之重,目前,农业污染具有最典型、影响最广、最深远等特点,除了加强农民的环保教育,转变农民的种植观念外,应加强农村的产业规划,做好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充分利用农村的优势资源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业;摒弃不合理的种植方式,进行高产优质的生态栽培,严禁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产业的发展;加强对农民化学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的管理使用、对畜禽粪便使用、秸秆二次利用等要做技术处理,保护农村的土壤、植被、水源,实现总体生态环境的改善。
4.5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监管
农村的生态环境改善,必须有强有力的监督体系进行监督,比如:完善农村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环保执法;针对治理过程、治理效果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检查加强对排污系统的核查,垃圾清理中心的检验;企业环保审批手续是否齐全,环保设施是否健全并正常运转等;对基层政府单位实行的环保措施成果进行考核、评估、奖惩等,督促其有效开展环保工作,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5.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的农村发展方向的升级版,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以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基础进行的。基层政府应加强主导,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建设并重,重视环境改善工作,加强农民的环保教育,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民参与;加强组织和制度体系建设,为农村生态环境工作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推进农村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走科技兴农、环保农业道路;完善监督机制 ,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监管等,多种手段并用,推动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助力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