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怒江片区周边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问题初探
2021-12-26王金花黄叶周
王金花 黄叶周
(1.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泸水 673199;2.云南省泸水市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泸水 673199)
生存和发展是我国农村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能源需求的同时,亦必须要保障农村居民提高生活水平后对能源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生态建设力度加大,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建设农村沼气对农村能源建设和发展具有示范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调整农产品结构及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不但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且对缓解能源短缺、保护植被、保持水土流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怒江片区地处云南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程度差异较大,生产方式较原始,甚至存在着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情况,造成森林面积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该区域地处横断山脉的怒江峡谷之中,交通不便,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煤炭缺乏,电力资源发展缓慢。长期以来形成的能源消耗都是以木柴为主,年消耗薪材量达24, 464.5m3,占全年木材消耗的88.5%,而且能源热能利用率低,造成森林资源的严重浪费。农村沼气是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经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燃烧混合气体,可用于照明炊事、保鲜水果、储存粮食等 。据调查,该地区每年约有21万t的农作物秸秆,以及约近一万户牧户养殖的牲畜,产生的秸秆、粪便等完全可满足正常产气需求。因此,怒江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农村发展户用沼气建设十分必要。
1.研究地概况
1.1 区位条件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为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分管)地处云南省西北边陲,面积为32.37万hm2,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是地理学和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片)周边有16个少数民族。周边社区涉及13个乡(镇)、47个村委会、505个村民小组、21, 442户、79, 291人。保护区边界全长约727.05 km,其中中缅边界长达214.7 km 。
1.2 管理体制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辖区为三级管理体制,设州级管理局(副处级) 1个,即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理局;县级管理局(正科级)3个,即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局、福贡管理局和贡山管理局;基层管理站18个,即泸水县上江站、六库站、姚家坪站、片马站、吴中站、洛本卓站、鲁掌站,福贡县匹河站、架科底站、子里甲站,贡山县黑娃底站、嘎足站、独龙江站、捧打站、丙中洛站、其期站、茨开站、钦郎当站 。
目前,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片区在编人员83人 (其中:本科学历27人,专科40人,中专及中专以下13人),护林员和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员191人。
2.农村能源
2.1 农村能源沼气开展情况
自实施沼气池建设以来,截止2015年12月31日,高黎贡山周边地区共建设沼气池9,800户。通过建设示范村、示范乡,各级政府和群众都感受到农村沼气建设产生的综合效益,调动了积极性,促进了发展。在实践中,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一村、一乡集中连片发展,逐步形成规模效益。抓好“一池(沼气池) 三改(改厨、改厕、改厩)三结合 (种植、养殖、两个文明建设)”,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并开展农户沼气安全使用管理培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发展高黎贡山农村经济办沼气,把农村建设成文明、致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体现办沼气带来的效益。
2.2 管理模式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村沼气建设以县农村能源办公室推广为中心,各乡镇抽专人负责,统一安排专业技术工,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完工结束四方签字验收合格为准的管理程序。修建沼气池的关键技术是池体抹面(即“三灰四浆”),以防渗漏,达到严格压氧环境,以保证粪便充分发酵,产气好、产气足,满足生活、照明之需。
为了提高农产品品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逐渐过度,州、县、乡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引导农户对沼液在农业生产上的综合利用,通过试验推广,初步确认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推广模式,如:畜-沼-菜模式;畜-沼-果模式;畜-沼-粮通用模式等。
通过对以上模式的试验总结,不仅能提高农特产品品质,还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污染沼气及其附属物的综合利用是一个广阔领域,也是一项系统的生物学科,综合利用领域广,如沼气照明、农作物施肥、沼气污水净化处理、沼气灯增温搞大棚蔬菜等应用。但高黎贡山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及其它方面受限,开发利用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2.3 成效
农村能源生活模式工程技术、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工程是一种综合技术,它将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村能源和环境保护充分结合起来,将种养技术、能环技术融于一体,通过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清洁化生产,克服了农业生产实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具体的模式是:养殖(猪舍建造在塑料大棚内)产生的粪便(其他人畜粪便、农业废弃物)用来发酵后,生产沼气或加工成有机肥、复合肥,沼气作为农村的新型燃料,沼渣、沼液则用作种植粮食、蔬菜、果树等的肥料,而粮食又可成为养猪的饲料。
能源生态技术能够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如沼气替代了液化气、电力照明等常规能源,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调查,一个8m3沼气池一年产的气可基本满足三口之家的生活用能,这些沼气相当于700元左右的石油液化气。沼渣、沼液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十分巨大。沼渣、沼液既可用作种植业生产中的肥料,又可用作养殖比如渔业生产中的饲料,同时还具有高效生物农药具有的一切特征。实践表明,沼渣、沼液能够增产的原因是沼渣、沼液中含有大量抗生素,提高了作物免疫能力,增加作物抗逆性。据调查,用沼渣、沼液可减少蔬菜、花卉、果树等作物农药用量的80%~90%,沼渣、沼液替代农药、化肥使用,相当于节约成本110元。大量的实践证明,沼渣、沼液代替化肥使用不仅克服了有机肥效迟缓和流失的不足,并具备肥效快、有机肥养分全面及缓慢释放的优点,能提升作物产量并减轻了农药的残留。
农村能源生态技术不仅克服了农业经济效益低的缺点,还具有实现农业生产无污染的特点,对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问题,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3.问题
怒江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沼气建设还存在很大困难,不仅在技术、宣传方面较为薄弱以外,后续管理保障体系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利用率低
怒江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低,传统的用能方式没有改变,农村农民生活炊事、取暖仍以烧薪柴为主,造成森林资源的严重浪费。
3.2 资金不足
农村能源建设还没有列入州、县、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投资机制不健全,农村能源建设方面的资金、物质投入存在空白,仅依靠上级项目补助资金(1500元/户)建设户用沼气还存在很多实际困难,必须有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
农村能源生态技术的核心是沼气,建一个10m3的沼气池一般需要4600元左右的资金投入,这对于贫困山区的大部分农民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这也是农村能源生态技术至今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的首要问题。各级政府要帮助农民打破这种障碍,实施能源生态技术是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成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应加大资金的配套投入。
3.3 宣传不够
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村能源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机构和人员尚不配套,未能有效地适应新时期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发展,新能源技术成果难以推广。对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性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农村可再生能源法规和政策不完善,农民群众对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
4.解决途径
4.1 明确目标
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最大目标就是不断改善和提高生产生活用能质量和水平,以农业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和农畜产品的无害化生产为重点,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生存环境生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实现能源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本区域农作物秸秆多的资源优势,解决好农村能源问题,秸秆就可以替代出来,用于发展养殖业。据有关部门估算,替代出5000 kg秸秆就可以年饲养一头牛。因此,以沼气建设为重点,推广“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户用秸秆气化炉、节能炕(灶)、被动式太阳房、畜棚暖圈、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用能新技术,是改善农村能源利用现状,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
4.2 加强管理
建立完善的农村能源技术推广、行业服务队伍,层层建立政府和部门工作责任制,落实农村能源建设规划。加强对技术推广和行业队伍的技术培训,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配套办法,提高农村能源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4.3 加大投入
要把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给予立项支持,设立农村能源专项资金,固定资金投入渠道,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常规性项目持续地给予支持。农村能源建设应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引导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施工、设备生产和销售的产业化发展,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和科学有效的技术模式,监测并评价农村能源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标准进行施工与安装,实行全程质量监督和检查验收,保证施工一处,应用一处,见效一处。
4.4 技术改进
对农村能源生态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如:畜禽粪便的饲料化利用问题。鸡粪喂猪技术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而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方面需要研究的工作也很多,比如沼渣、沼液已经被用来喂猪、养鱼、种植蔬菜、花卉、果树等等,能否进一步将其用途扩展到其他动物、植物,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和完善。目前要在做好试验及试点示范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以保证该项技术在生产实际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