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日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21-12-25

光明中医 2021年23期
关键词:根型颈椎病颈部

陈 亮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脑力劳动者逐渐增加,尤其是电子产品的普及,发病率逐年攀升,且年轻化趋势明显[1,2]。CSR在各型颈椎病中, 发病率最高,占60%~70%[3], 多见于40~60岁的人群[4]。研究报道[5,6],针刺疗法对CSR的临床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对于针刺治疗本病的频次,多数采用每日1次。设定间隔时间方面多根据医生的治疗习惯和经验,采取连续疗程治疗,每疗程5~10 d,疗程间休息1~2 d[7,8]。具体针刺间隔时间,目前没有明确的标准,也缺乏系统的临床研究和试验。临床针刺治疗时发现部分患者因工作时间问题不能每天到医院进行针刺治疗,提出隔日针刺治疗的要求。为探讨不同间隔时间对本病疗效的影响,寻求合理针刺间隔时间,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本课题对60例CSR患者,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分别采取每日1次,隔日1次进行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2020年9月平顶山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CSR患者60例,采用SPSS 20.0软件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1组(每日1次)和治疗2组(隔日1次)。治疗1组30例中,女14例,男16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64岁,平均年龄(41.22±10.9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2个月,平均病程(10.15±4.36)个月。治疗2组30例中,女17例,男13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40.96±11.13)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9个月,平均病程(9.87±5.13)个月。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表现拟定:颈部疼痛伴上肢放射痛,颈部后伸时疼痛加重,受压神经根支配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1.2.2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0]和《颈椎病的分型与诊断》[11]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拟定: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颈部活动受限,颈肩背疼痛、手臂疼痛、麻木,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压痛,伴条索状硬结,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除外颈椎外病变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20~65岁;③1周内未进行其他药物或方法的治疗;④能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遵照医嘱按时治疗者。

1.3.2 排除标准①病情严重有明确手术指征;②其他类型或外伤引起颈椎病;③正在使用其他方法治疗影响疗效评定;③妇女哺乳期或妊娠期;④合并严重心脑和凝血障碍等疾病;⑤不具备自主能力的精神障碍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取穴:参照《针灸学》[12]神经根型颈椎病取穴处方,取双侧风池、天柱、相应颈夹脊穴(只选取病变椎体及上下各1个椎体两侧的夹脊穴)、后溪、束骨。操作: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充分暴露所取腧穴部位,常规消毒后,取0.3×40 mm毫针(新杏林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北京天宇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151208),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10~15 mm;天柱穴直刺8~10 mm;颈夹脊穴向横突方向直刺8~10 mm;后溪向合谷方向直刺10~15 mm;昆仑穴直刺8~10 mm,以得气为度,针刺深度可依据患者的肥瘦、年龄、体质、病情而定。治疗时间:①治疗1组,每日针刺1次,连续针刺7 d为一个疗程,连续针刺2个疗程,疗程间歇休息2 d;②治疗2组,隔日针刺1次,7 d针刺4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歇休息2 d。

1.4.2 观察指标①视觉模拟定级(VAS)评定法[13]:VAS评定(0~10分):在0~100 mm刻度的线段上,让患者用笔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在线段上标明相应的点,分数越高,疼痛越重。通过治疗前后疼痛(VAS)分数变化评定患者颈部疼痛情况。②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法(NDI)[14]:NDI疗效统计项目均采用6级评分法,并且由小到大分别记为0~5分,包括患者的疼痛、个人护理及其他日常生活能力等共10项。得分越高表示颈部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记录1次,记录积分对比判定疗效。

1.4.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和《颈椎病疗效评定的研讨》[15]中颈椎病疗效评价的内容进行评定。治愈:原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部及上肢功能正常,可正常参加日常劳作及工作等;显效:症状明显好转,颈、肩、背部疼痛减轻,颈部及上肢功能有明显改善;有效:症状减轻,颈、肩、背部疼痛也有所减轻,但仍有部分症状、体征及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2组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组治疗后VAS评分组间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组临床疗效相似。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后NDI评分对比,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2组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组治疗后NDI评分组间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组临床疗效相似。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例,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疾病的临床相似。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导致脊神经根受压,从而引起以颈肩上肢疼痛、麻木等为主要症状[16],严重者能引起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17]。属于中医学中的“痹证”“项强”“颈项痛”等范畴。《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指出引起痹证的主要原因为风、寒、湿之邪。《素问·骨空论》云:“大风颈项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进一步说明本病发生的外因为风寒湿侵袭。《素问·至真要大论》:“阴痹者,腰脊头项痛,时弦……病本于肾”,《素问·逆调论》曰:“荣气虚则不仁”,《张氏医通·诸痛门》曰:“……或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综上所述,本病的发生,外有风寒湿邪侵袭,内有肝肾不足,同时长期久坐劳伤等多种原因,以致经络不通,气血失养,气虚推动无力,瘀滞不行,既有“不荣则痛”又有“不通则通”,最后发展为“项痹”“痹证”等病症。

从经脉循行来看,本病主要病变在手足太阳经,《黄帝内经》多有记载。《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项如拔”,指出病变的部位在手足太阳经。《灵枢·杂病》:“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介绍治疗本病所取经脉。针刺远端取穴均取太阳经“五腧穴”的“输穴”,手太阳经为后溪穴和足太阳经为束骨穴,其中后溪还属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铜人针灸腧穴图经》记载二穴均有“颈项强不得回顾”的主治作用,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荥输治外经”中“输穴”的治疗作用。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18],选取局部腧穴天柱、风池、颈夹脊穴,研究认为[19],针刺疗效可以直达病所,缓解颈部紧张的肌群,消除相应神经根的炎性水肿,从而改善神经根、颈椎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

关于针刺之隔日刺,古代文献多有记载,《灵枢·始终》:“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说明对于病久耗伤气血,气血不足者应采取隔日刺。研究认为[20],若疾病早期或急性病,正气盛而能正邪相争者,针刺间隔宜短,可一日两刺;对于慢性疾病,体质虚弱、气血亏虚者,针刺间隔宜长,以待正气恢复而抗邪,宜每2 d或3 d一刺。本病属于太阳经病变,对于太阳经病变针刺间隔时间《灵枢·始终》明确指出“二日一取之”可以采取隔日刺治疗。有临床报道[21,22],采取隔日刺治疗本病取得显著临床疗效。本试验设计2组,治疗1组每日针刺1次,治疗2组隔日针刺1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对观察指标评分对比。结果,治疗1组与治疗2组在治疗后,VAS评分、NDI评分、临床疗效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组间对比P>0.05,说明2组治疗后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2组治疗疾病的疗效相似。

由上述结果可知,针刺治疗脊神经根型颈椎病,每日针刺1次,隔日针刺1次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并且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上治疗本病,推荐采取隔日针刺,可减少患者针刺时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缩短治疗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猜你喜欢

根型颈椎病颈部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游泳 赶走颈椎病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