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郓城县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及防控措施
2021-12-25徐建国
徐建国
(郓城县植保站 山东郓城274700)
郓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黄淮海冲积平原,小麦年播种面积9.06 万hm2以上,以冬性小麦品种为主,近几十年来小麦条锈病在当地多次流行发生,给小麦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其中1990 年发生面积8.45 万hm2,平均损失40.2%,严重地块甚至绝产;2017 年发病面积7.6 万hm2,平均损失10.6%,严重地块损失30%以上[1]。2020 年条锈病发病面积4.4 万hm2,也是发生较重的一年。笔者对小麦条锈病进行了详细系统调查,发现了该病在当地的发生为害特点,分析了其重发原因,并总结归纳了当地采取的小麦条锈病各项防控措施。
1 2020 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概况及发生特点
1.1 发生概况
2020 年是郓城县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一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达到9.6 万hm2,其中纯播小麦面积比例占到97.9%,其余为麦瓜套种。小麦种植品种主要有济麦22、鲁原502、良星77 等。小麦条锈病自4 月中旬开始发生,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为发生盛期,全县发病面积达到66.2 万亩,呈中等程度发生。经及时宣传发动,科学防治,全县防治面积164 万亩次,有效避免了条锈病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1.2 发生特点
1.2.1 发生时间早 小麦条锈病在郓城常年始发时间在4 月下旬至5 月初,2020 年始发时间明显提前。4 月14 日县植保人员首先发现小麦条锈病发病中心,地点位于郓城县丁里长镇史垓村南麦田,发病时间比2017 年提前12 d,也是本县有记载以来见病最早的一年。小麦条锈病发病中心有2 m2,29 片病叶,主要为倒3 叶、倒4 叶,小麦品种为鲁原502。
1.2.2 发生范围广 4 月14 日发现小麦条锈病发病中心后,4 月15 日在随官屯、南赵楼等乡镇也相继发现条锈病叶,以后不断查到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4 月下旬疫情扩展加快,5 月2 日,全县23 个乡镇街区全部见病,发病中心16 个,病田率52.5%,平均病叶率0.9%。5 月16 日,全县发病面积66.2 万亩,56 处发病中心,病田率71.7%。
1.2.3 盛期持续时间长 4 月20 日全县大部分乡镇发病,条锈病进入流行盛期,一直持续到5 月12 日,盛期持续22 d,较常年10 d 明显偏多[2]。发生面积66.2 万亩,在近些年中仅次于2017 年,属于发生较重的年份。
1.2.4 危害损失少 条锈病虽然发生面积大,但由于防治及时,防治面积大,尤其及时开展了大规模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77 万亩次,有效控制了条锈病的快速传播。4 月21~30 日之间部分地块连续防治2 次,防治效果显著。5 月下旬在黄泥冈、随官屯、丁里长、侯咽集、双桥等乡镇测产调查,防治2 次的麦田,条锈病控制得好,产量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单产438~576 kg/亩,平均482 kg/亩;防治1 次的地块,单产356~482 kg/亩,平均423 kg/亩[1];极少数未防治地块,单产238~434 kg/亩,平均293 kg/亩。2020 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474 kg,总产6.82 亿kg,属于近几年产量较高的年份。
2 发生原因分析
2.1 外地菌源基数偏多
小麦条锈病在郓城不能越冬,菌源数量取决于河南、安徽等省份菌量传入。截止到3 月25 日,已在江汉、江淮、黄淮南部和西南麦区11 个省(市)、375 个县(市、区)见病,发生明显偏早,发生面积1 327 万亩,比近10 年最重的2017 年同期增加44.8%,菌源充足。这些地区,小麦冬前发病时间早、病点多、程度重,到了春季,来自安徽、河南等地的条锈病菌源充足、传入时间早、孢子量大,为郓城县小麦条锈病的严重发生提供了丰富的菌源。
2.2 气象条件适宜
在郓城,4~5 月气候条件对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起到重要作用。2020 年4 月平均气温15.1℃,高于常年同期0.1℃; 平均降水为24.9 mm,比常年同期偏少4.4 mm; 虽然4 月降水略少于常年,但降水次数达到了10 次,叶片保持湿润时间较长,非常有利于病菌侵染。特别是4 月7~10 日连续4 d 小雨,田间湿度有了充分保障,导致4 月14 日田间出现条锈病病叶。5 月平均气温22.8℃,高于常年同期2.3℃,平均降水为39.6 mm,较常年同期偏少20.1 mm。但关键时期降雨加快了条锈病扩展。5 月4 日中雨、5 月7~9 日小雨,2 次关键时期降雨推动了条锈病进一步流行发生[2]。
2.3 品种不抗病
济麦22、鲁原502 作为郓城县小麦主栽品种,对小麦条锈病抗性较差。调查发现,鲁原502 对小麦条锈病为高感,济麦22、山农29、良星66 等为中感。目前市场上小麦品种较多,相对杂乱,郓城县播种的小麦品种还有良星77、周麦27、百农207 等,大多不抗条锈病。条锈病一旦发生,将迅速扩展蔓延。另外,2019 年郓城县小麦播种量大,田间群体高,小麦拔节期集中浇水、追肥,造成小麦中后期田间郁闭,湿度高,田间小气候非常有利于小麦条锈病发生与为害。
3 主要防控措施
2020 年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国家对粮食生产异常关注,各级政府对小麦条锈病防控非常重视,发动广泛,投入大,防治及时。4 月14 日发现条锈病后,4 月15 日立即召开了全县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会议,各乡镇立即行动起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广泛宣传发动、技术指导。4 月17 日于国安副省长、4 月22 日胡春华副总理相继来郓城调研小麦条锈病防控情况,做了重要指示,进一步推动了小麦条锈病防治进程。
小麦条锈病是大区域流行性病害,防治上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2020 年郓城县紧抓病害调查监测,高度重视宣传发动,大力实施群防群治与统防统治相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条锈病造成的损失,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
3.1 加强病害监测
采取普查与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法,4 月以来,县农业农村局抽调12 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3 个调查小组分区域对全县麦田开展了小麦条锈病专项普查。选择发病条件好、发病较早的感病品种麦田作为系统调查田,从4 月1 日开始系统调查,每周调查1 次,发现发病病叶后,每天调查1 次。4 月14 日发现小麦条锈病发病中心后,又进一步增加了调查人员和普查频次,严密监控病情发展动态,及时开展田间防治指导。通过及时发布条锈病发生警报和防治技术意见,为大面积开展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各乡镇也开展普查,全县累计出动调查人员2 560 余人次。
3.2 开展督导指导
4 月14 日,县农业农村局召开条锈病防控紧急会议,成立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 成立了3 个督导组,由3 个副科级领导带队分乡镇包干指导防控[3]。同时成立3 个技术指导小组,对全县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防控情况进行技术指导。各乡镇街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对村庄进行督导。4 月18 日起全县各乡镇实行日报制,每天将条锈病发生情况报农业农村局,由农业农村局汇总形成简报上报县委县政府,累计制作简报17 期,出动条锈病督导指导人员1 380 人次。
3.3 强化宣传发动
县植保站于3 月19 日、4 月9 日分别发布了《警惕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小麦条锈病发生警报》2 期病虫情报;4 月15 日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做好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明电,号召乡镇政府发动群众防治;4 月17 日由植保专家录制了《抓紧时间防治小麦条锈病》技术讲座,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连续播出1 周;4 月18 日召开了全县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会议,印发《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治明白纸》80 000 份;4 月28 日县电台录制了小麦条锈病专家访谈,在农村大喇叭反复播放。此外,通过互联网、微信、条幅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广泛宣传发动、技术指导,累计发布电视预报4 期,印发明白纸15 万份,宣传标语210 条,技术指导培训28 560 人次,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小麦条锈病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4 提供资金、物资保障
在县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4 月23 日县委县政府紧急筹措344 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小麦条锈病专项防控,加上中央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分配郓城135 万元,省级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分配郓城258 万元,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资金170 万元,共整合各项资金907 万元,筹备农药33.9 t,4 月30 日至5 月8 日调动18 家专业化防治组织,在全县全面开展了小麦条锈病统防统治,防治面积达到了77 万亩次,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53.2%。
3.5 实施科学防控
在条锈病点片发生期,严格控制发病中心,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一方面,积极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防治,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主要有3 种形式:一是利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项目、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资金项目等资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小麦条锈病统防统治77 万亩次;二是调动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防治组织开展承包防治22 万亩次[3];三是全县30 余家较大规模的农资销售门市部,将农药销售与防治服务紧密结合,开展统防统治9.8 万亩次。全县合计开展小麦条锈病统防统治108.8 万亩次。另外,通过县、乡两级农技部门大力宣传发动,群众的防治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全县开展群防群治55.2 万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