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郓城莲花落特色方言词汇例释

2017-04-14沈阳

文教资料 2016年35期
关键词:郓城莲花落

沈阳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山东郓城杨晓琼莲花落唱词的整理研究,以郓城莲花落《杨晓琼叫街》为具体对象,将莲花落的词汇作为研究重点,着重从其方俗詞语、部分词汇的词义演变等方面加以论述,分析郓城莲花落中独特的现代山东方言词,突显了莲花落的语言艺术特色。

关键词: 郓城 莲花落 方俗词语 词义变化

一、莲花落的历史沿革

《汉语大字典》的定义:“落(lào)子,北方对莲花落的俗称。又泛指各种曲艺杂耍。”北方的京津冀是莲花落发展的重镇,山东、河南也有相关记载。目前宋代文献最早记载乞丐唱“莲花乐”与“莲华乐”,元代出现“莲花落”的写法,此后两种写法并存。关于“莲花落”的起源,至今说法不一。

说法一:合声说。有学者认为:“莲花落”的说唱文体是韵文,每句后都随以“莲花落”的合声,故名。如元人高明的南戏“琵琶记”中就有净丑合演莲花落的穿插,净唱,丑合:“净:孝顺还生孝顺子,丑:打打呔,莲花落。净:忤逆还生忤逆子,丑:打打呔,莲花落……”[1]

说法二:佛曲起源说。莲花落与隋唐佛曲“散花乐”及其发展的新式佛曲“四季莲花乐”都有莫大的关系。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唐初产生了佛曲“散花乐”,这本来是用于佛教活动的一种募捐活动,因其“声无暂停,语无重述”,[2]受到民众的欢迎。在“散花乐”日益普及民间的情况下,乞丐便模仿其句式与合声逐渐形成“莲花乐”。至于“落”(lào)取代“乐”(lè)成为主流说法则是受语流音变的影响。按照《广韵》:乐,来母铎韵卢各切;落,来母铎韵卢各切。我们知道,晚唐以来,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混乱状态,言语接触导致语音快速变化发展由于铎药觉的-k韵尾很早就丢失了,宕江摄入声由-ak变为-aw,韵尾消失后入声韵并入了萧豪韵-au,因此“乐”(lè)在宋代部分地区就已经变读lào,至今仍有地区保留这一读音,如山东省乐(lào)陵,河北省乐(lào)亭。后来元明时期通语中出现大量文白异读现象,乐(lào)“落”(lào)互借使用,因此出现“莲花落”的写法。随着时代的推进,“乐”保留文读音lè,受其影响文读音占了主流,因此白读音逐渐被“落”代替。这样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宋代出现“莲花乐”,而元代以后一直使用“莲花落”的写法了。

二、山东郓城《莲花落》特殊方言词汇现象

打莲花落的是卖艺型乞丐,他们通过连说带唱地讲吉利话让人高兴而求得施舍,因此在唱词中有着丰富的通俗方言词汇。杨晓琼莲花落运用地道的方言,伴有山东话特有的俗语,无论是从语音还是词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地方特色。下面将选取郓城莲花落《杨晓琼叫街》选段中的部分特色方言词汇进行考证,分析其词义来源与发展。

1.方俗词语

●恁

“俺家穷,恁家富,对待穷人要照顾。”《杨晓琼叫街》

关于“恁”的含义,多数辞书都将其定义为方言词。

《汉语大字典》:方言。那么,那样。如:恁大胆,恁有劲儿。[3]

《现代汉语词典》:恁,〈方〉指示代词,那么,那样;那,这么,这样。[4]

但是通过对唐以前文献资料的查阅可以发现“恁”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使用,它的属性及含义随着时代的更替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铜器铭文中“恁”,释为“信”或“任”,为动词或名词。如:

“余恁怡心,延永余德,和祯民人,余专旬于国。”(王孙遗者钟)这句话里“恁”为“信”之异体,指诚信。

唐以前一些辞书也对“恁”进行了注音和释义。《说文解字注》:下赍也,未闻。按《后汉书》班固典引曰:亦宜勤恁旅力。李贤注引说文恁,念也。《广雅》曰:恁,思也。《广韵》亦曰:念也,恁念为叠韵。

经检索发现,隋唐以后,“恁”的使用量逐渐增多,除名词外,其连词与代词用法明显增多。“恁君与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白居易《玩迎春花赠杨郎中》)“宋玉恃才者,恁虚构高唐!”(于濆《巫山高》)以上两句中“恁”是连词,作“任凭”解,一般出现于诗词中。

“东风次第有花开,恁时须约却重来。”(冯延巳《忆江南》)这里的“恁”是代词,相当于“这样、那样、如此”,使用频率仍然较低。

宋代以后,“恁”还产生了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可以指代单数和复数。如:

“当时城上人问打甚话,其人言:‘恁也不出来共俺厮杀,我也打恁城不破,有招安官来,俺只待要些犒设受招安。城上人答:‘待恁受招安了,与恁犒设。(《守城录》卷三)这里“恁”指代“你”或“你们”,自此以后,第二人称“恁”使用量大增,主要用于口语性较强的杂剧戏曲、文人笔记以及白话小说的人物对话中。

“您”是近代汉语新产生的第二人称代词,“您”的产生是因为“你”发生了鼻音音变,为了区别原来的读音就需要不同的字来代替,而“恁”正好音[nin],在当时的口语里是个常用的字,因而变成了“你”的借音字。但是“恁”又当连词和指示代词使用,不能全部借用,因此又在“你”下面加一个“心”。虽然有了这个新造字,但是“您”并没有完全替代“恁”,后者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只沉积在个别方言区,如山东郓城等地,而且其中的主要元音发生了由-i到-e的变化,读成[nen]。

所以,“恁”的演变可以归纳如下:“恁”战国时为动词,隋唐时出现指示代词用法并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方言中。唐朝时出现连词用法,现在基本退出书面语舞台。宋代时出现第二人称代词用法,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方言中。

●怪

“这大哥,也怪好,你的钱掉五毛。”《杨晓琼叫街》

“怪”是山东方言里使用频率较高的程度副词,一般用于口语中,表示某种性状或感觉的程度较强,程度介于“很”、“太”之间,一般用于陈述句中。如:怪热 怪冷 怪好 怪孬 怪胀饱(很高傲)怪烦人(很厉害)

在现代汉语中,“怪”可以用作动词、形容词、名词和程度副词,前三种词性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运用得比较普遍,然而最后一种作为程度副词的功能的使用却非常少,直到明末清初才得到普遍使用。前三种词性用法很多,这里只作简要说明:

“怪”的形容词用法:绝巘多生怪柏,悬崖瀑布,飞漱其间。(《水经注·三峡》)

“怪”的动词用法:民怪之,莫敢徒。(《史記·商君列传》)

“怪”的名词用法: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这三种用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怪”后面接的是N或者NP结构,作谓语,是句子里的核心成分。再看下例:

“投禄候归,怪欲杀之。”(《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这句话的意思是,投禄候在外当兵三年,突然听说自己的妻子怀孕了,于是他回来想要杀了他的妻子。从语法上看,“欲”为动词,“怪”多为副词。如果把这里的“怪”理解为“感到奇怪”,这个解释是不合理的。因为并不是在回来之后,投禄候在知道自己的妻子怀孕,恰恰相反,是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所以他“归”后不会感到奇怪,而应该在回来之前感到奇怪,所以才想杀了自己的妻子。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是他想要杀了自己妻子的决心,也就是说表现出的愤怒之极、欲望之强,即有程度意味,且程度很深。可见,发展到这个时候,“怪”充当程度副词的用法已经开始出现,到了明清时期,“怪”后面接的成分越来越丰富,有“怪怕”、“怪舍不得”、“怪好”等等。

山东方言中的“怪”和普通话中的“怪”有着相同点,都有很强的地方口语色彩,根据后面修饰的词语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色彩。褒义:怪可爱的;贬义:怪难看的;中性:怪远的。方言里的“怪”使用非常频繁,是常用的自由程度副词,很少受中心语的限制。

●掐

“这小妹,你咋回事,掐着腰不吭气。”《杨晓琼叫街》

“掐腰”一词在《汉语方言大词典》卷四的释义是这样的:〈动〉叉腰;插腰。(一)东北官话。杨大群《关东传奇》下:“尖脸猴一只手~,一只手伸出去说。”(二)胶辽官话。辽宁丹东(三)中原官话。山东菏泽、东平、费县。河南郑州。冯金堂《黄水传》第二三回:“武强一~说:‘对,有新四军共产党,还怕啥?”(四)江淮官话。江苏涟水。[5]

“掐”这是六朝以来产生的词。《说文新附》:“掐,爪刺也。从手,臽声。”这只是声母谐声,清代以来人们常怀疑掐是插的俗字,甚至认为掐之声义并同插。然而插为清母字,掐为溪母字,怎么会相同呢?这样,“掐”的语源就只能是从臽又从插。《说文》:“插,刺肉(系传作‘刺内也,段注也认为应以‘内为正)也。”“掐”从“臽”,是人在臼上欲陷。因此,掐字韵部从插,是强调插入。“掐”与“陷”的不同,是强调了从爪之义。“掐一朵花”,就是用指甲去把花枝掐断;说“插一朵花”,就是把花插在瓶里。两字声母不同,语义差得多。

《众经音义》收录了许多汉唐时的方俗口语,其中收录有“掐”字,根据服虔撰《通俗文》:“爪按曰掐。”“掐”为东汉时已有的俗词,《韵集》作“□(qià)”,入也。郑珍《说文新附考》谓“掐是汉以来俗语字,别作□”。《集韵》:“陷也。”《正字通》:“刺入也。”可见,当时是在摸索、选择一个表达音义比较理想的字形,最后选定这个“掐”字。

2.词义变化

语言和时代紧密相连,时代的投影在一些社会性的人际称谓上尤其明显。郓城杨晓琼莲花落是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与当代社会现实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创新的文化艺术,因此唱词中的某些词汇固然会发生意义上的变化,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等等。本文以“老板”一词为例:

“问老板一斤甜桃多少钱,要饭的给你搞宣传。”《杨晓琼叫街》

“老板”一词是典型的词义扩大。“老板”开始使用时是两个单音词连用:“老”指原来的,“板”指版本。“老板”的初义即指原始的、最初的版本。这种用法最早出现于南宋时期。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中说当年官私刊刻,监本而外,“临安书棚本极佳”。其中“睦亲坊陈宅印本”多有精品书目行世,为时人看重,这“睦亲坊”卖书开肆,名曰芸居楼,招牌上写有“老板印书”字样。[6]可见,“老板”最初并不用作称谓语。作为称谓语使用的“老板”大约成形于晚清,直至建国前一直通用。“老板”还可写作“老版”“老班”“老板”“老办”,指的是私营工商业主和雇主。由于私营工商业主和雇主都是财产所有者,与雇工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而既有“钱”又有“权”,这就使得“老板”称谓成为了“拥权得势者”的代名词。到了文革时期,人们因为特殊的政治环境而忌讳使用“老板”一词,“老板”称谓语也就退出社交领域,销声匿迹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老板”称呼旧时地主、京剧演员的用法已经不再使用。另一方面,“老板”称谓语的指称范围明显扩大,呈现出泛化的趋势,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最为流行的社交称谓语之一。于是以“老板”呼人的现象随处可见,小至菜贩、鱼贩、摆地摊的,大到大企业的总经理、董事长都可以享受“老板”的待遇,甚至高校研究生导师和普通的不相识者也都被称为“老板”。

当前社会所使用的“老板”称谓语实际上是旧词新用,它的泛化反过来可以反映这个社会转型期间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追求取向的巨大变化。

三、结语

郓城莲花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既有传统戏曲“以资笑乐”的俗文化成分,又被不断注入新鲜活泼的方俗语言,使得这一小众的民间艺术重新获得了生机和活力。语言是一个时代的衍生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时代性,它可以折射出一次次时代变迁的轨迹,莲花落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方言宝藏,亟待我们去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刘宗迪.“莲花落”名义考[J].东方丛刊,2001(1).

[2]黄春生.莲花落在北方流变述略[D].保定:河北大学,2007.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4卷)[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2291.

[4]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989.

[5]中国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作编纂;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5370.

[6]兰殿君.“老板”语源考辨[J].文史杂志,2003(6).

猜你喜欢

郓城莲花落
莲花落
莲花落
郓城坠子里的“水浒情”
太原莲花落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尖团音在郓城方言中的体现
莲花台畔莲花落
飞利浦CXQ型CT追加IInverter Output 过流检测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