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设施蔬菜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2021-12-25张瑞雪赵英华梁景安
张 影 张瑞雪 赵英华 梁景安
(1.衡水市植物保护检疫站 河北衡水053000;2.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衡水市分校 衡水053000)
近几年随着衡水市设施蔬菜的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新亮点产业。设施蔬菜绿色防控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了解设施内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各种作物的栽培特点,又要掌握各种天敌和害虫的生活规律和生物学特性。只有将各种因素调节到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和最有利于天敌发挥作用的状态,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近几年作物重茬种植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设施蔬菜病虫害品种增多,本市常年发生的虫害主要有蚜虫、粉虱、蓟马、害螨等,常发病害主要有立枯病、根腐病、白粉病、灰霉病、叶霉病、番茄早晚疫病、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根结线虫病等,不采取防控措施可导致损失严重,甚至绝产。保护地栽培环境封闭,化学农药降解难度大,污染严重。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对病虫进行全程防控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蔬菜质量安全、提高蔬菜品质,是推进绿色植保的有效途径。
1 主要绿色防控技术
1.1 农业措施
1.1.1 选择抗病品种,培育壮苗 选择高产、抗病、优质品种,实行工厂化育苗,加强苗期管理,培育无病虫壮苗,这是做好生物防治的基础。培育壮苗,可提高作物的抗病力,减少病害防治次数,为天敌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培育无病虫苗,可减少天敌的投放量,降低防治成本,更容易使天敌和害虫在较低水平上达到平衡。
1.1.2 轮作换茬 对设施蔬菜实行2~3 年轮作倒茬,可以有效减轻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增施彻底腐熟有机肥,防止带入病虫。增施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1.1.3 调控棚室内温湿度 设施温度应控制在白天20~30℃,夜间在15℃以上,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天敌的成活率和作用的发挥。因此,要采用滴灌、膜下暗灌、延长放风时间、加大放风口等措施,调控棚室内温湿度。特别是要改传统大水漫灌方式为膜下滴灌或暗灌,降低棚室内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1.1.4 棚室土壤消毒技术 夏季休闲期(7 月、8 月),先清除棚内作物残体及杂草,结合整地,施入农家肥,足水浇灌,使田间最大持水量达到60%,用地膜覆盖,密闭温室顶膜,连续15~20 d 密闭闷棚,使土壤温度升至55~70℃,杀死土壤中的各种有害生物,同时还可改良土壤。
1.1.5 棚室闷棚防治技术 可在早春或晚秋夜温不低于15℃时,白天闭棚温度能超过35℃时进行。关闭棚室通风口,使棚内温度保持在28℃以上的时间越长越好,当室内温度低于25~28℃时开棚降温降湿,避开病虫适宜温度区,可有效减轻病害发生。
1.2 生物防治技术
1.2.1 丽蚜小蜂、斯氏钝绥螨防治温室白粉虱、烟粉虱等 保护地蔬菜栽培易发生烟粉虱等害虫危害,作物定植后,对植株上的烟粉虱进行监测,田间每株平均在2 头以下时悬挂丽蚜小蜂蜂卡或释放斯氏钝绥螨,可有效控制其危害。在定植1 周后或者棚室内单株平均0.5 头白粉虱和烟粉虱时,开始释放丽蚜小蜂。释放时将丽蚜小蜂的蜂卡挂在植株中上部的分枝或叶片上,每次每平方米释放1.5~3.0 头,每7~10 d 释放1 次,连续释放3~4 次。
1.2.2 食蚜瘿蚊、瓢虫(卵)、草蛉(茧)、蚜茧蜂防治蚜虫 定植7~10 d 后,加强监测,发现害虫即可释放天敌。蚜茧蜂按每平方米3~6 头,隔7~10 d 释放1 次,连续释放3 次;瓢虫(卵)按每平方米1.5 头,隔7~10 d 释放1 次,连续释放2~3 次;草蛉(茧)按每平方米0.50~0.75 头,隔7~10 d 释放1 次,连续释放2~3 次;食蚜瘿蚊按每平方米0.3~0.5 头,隔7~10 d 释放1 次,连续释放3~4 次。也可采用预置法,在作物定植的同时,将带有麦蚜的麦苗和食蚜瘿蚊一同放置棚内,可随时控制棚内菜蚜。
1.2.3 巴氏新小绥螨、黄瓜新小绥螨、小花蝽防治蓟马类害虫 定植7~10 d 后,加强监测,发现害虫即可释放天敌。小花蝽按每平方米0.5~0.6 头,隔7~10 d释放1 次,连续释放2~4 次;黄瓜新小绥螨或巴氏新小绥螨按每株5~10 头释放,3 周后按每株20~30 头再释放1 次。
1.2.4 捕食螨(黄瓜新小绥螨、巴氏新小绥螨、智利小植绥螨等) 防治害螨 智利小植绥螨以对叶螨捕食能力最强而著称,通常每头智利小植绥螨能捕食叶螨5~30 头,一般情况下大棚每平方米3~6 头,严重处每平方米20 头,可有效防治叶螨。定植1~2 周后开始加强监测,在发现每叶有2~3 头成螨(单株成螨200 头以下)时释放智利小植绥螨,每平方米释放27~36 头,掌握智利小智绥螨与叶螨的比例为1∶(50~100)。初发生的叶螨多为局部发生,应尽早发现,对发生较重的部位重点释放。
1.2.5 Bt 制剂防治磷翅目害虫 Bt 制剂对磷翅目害虫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具有很强的胃毒作用。可用于防治烟青虫、斜纹夜蛾、菜青虫、棉铃虫、玉米螟、食心虫等。使用适期为产卵盛期至2 龄幼虫期前。
1.3 诱杀技术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和趋色性特点进行诱杀,有效降低虫口基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是重要的物理诱控技术。利用昆虫的趋色性制作各类有色粘虫板,在害虫发生前诱捕部分个体监测虫情,在防治适期诱杀害虫。生产上普遍应用的有黄板诱杀蚜虫、粉虱类;蓝板诱杀蓟马、部分寄生蝇、种蝇等;黑板诱杀韭蛆成虫等。趋光性诱杀的单灯控制面积为30~50 亩,控制半径为90~100 m。
1.4 物理防治技术
合理选用防虫网阻截害虫。在棚室通风口、门口都要安装防虫网,尽量减少外界害虫进入棚室内,保证棚室内害虫不因室外害虫密度的变化而急剧变化,这是做好生物防治的保障。防虫网的密度和形状直接影响着防虫效果和通风质量,密度过大通风不畅,降温降湿效果下降,影响作物生长,发病率提高;密度过小对个体较小的白粉虱、蚜虫等没有阻截作用,天敌个体更小,也容易散失。经过不同目数、不同形状的室内、田间试验筛选,以经线为30 目、纬线为50 目(约等于40 目)、线径0.16 mm、2 m 宽的异型防虫网是通风和防虫二者最好的结合点,可减轻甜菜夜蛾、烟青虫、斜纹夜蛾、菜青虫、小菜蛾、棉铃虫、玉米螟等20 多种主要害虫的危害,防虫效果在90%以上。
fengyukai@vip.qq.com;通信作者,王华森,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蔬菜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电子信箱)whsych66@163.com。
1.5 生物药剂防治
推广使用植物源、矿物源、生物农药等新型农药,适用于绿色生产或有机生产。如苦参碱具有杀虫活性、杀菌活性、调节植物生长等多种功能,对菜青虫防效好; 宁南霉素防治白粉病、烟草花叶病防效好;枯草芽孢杆菌对枯萎病、蜡质芽孢杆菌对青枯病有一定防效;申嗪霉素具有治病增产双重功效,对枯萎病、蔓枯病、根腐病、疫病等真菌性病害有效。在害虫点片发生或发生初期施药,优选微生物源或植物源杀虫剂、杀螨剂。鳞翅目害虫可选用短稳杆菌、苏云金杆菌、印楝素、核型多角体病毒等药剂,害螨类可选用矿物油、苦参碱、藜芦碱、浏阳霉素等药剂,粉虱类可选用矿物油、球孢白僵菌、藜芦碱和乙基多杀菌素等药剂,蓟马类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等药剂,蚜虫类可选用藜芦碱、除虫菊素、苦参碱、鱼藤酮等药剂。
2 设施蔬菜生物防治及发展策略
2.1 设施蔬菜生物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
2.1.1 菜农文化素质较低 由于菜农文化素质较低,绝大多数菜农不能准确识别病虫害,在防治方面随意性较大,不能准确对症防治病虫害。在防治上重治不重防,不懂得“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政策,注重化学防治不注重生物防治。在病虫害识别方面,对真菌和细菌病害区分不清,对病毒症状和某些虫害区分不清。长此以往,不但不能科学有效的防治蔬菜病虫害,反面增加了人力和农药的浪费,延误防治适期,提高了防治成本,降低了设施蔬菜的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
2.1.2 技术应用具有局限性 以番茄熊蜂授粉为例,由于番茄的生物学特性,在夏季高温超过35℃和冬季低温低于15℃的情况下,虽然作物能够正常开花,但导致花粉不育或败育,即使有熊蜂授粉也不能正常结果。因此,在深冬和酷暑季节,熊蜂授粉就受到影响。高温影响丽蚜小蜂的成活和寄生率,在高温季节很难发挥作用,不能有效控制白粉虱,因此早秋茬不宜采用生物防治。
2.2.3 投入资金问题 收于目前本市设施蔬菜种植品种较为单一,大多数是由农民出资建设,规模较小,又由于设施蔬菜生物防治需改善设施条件及购置价格较高的天敌,一次性投资较大,仅膜下灌溉、滴灌、更换防虫网及购置天敌等费用,每棚就得增加投资2 000~3 000 元。种植户在看不到收益的情况下不愿意增加投资,制约了种植户开展生物防治的积极性。
2.2.4 设施比较落后 本市设施蔬菜的品种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温室大棚为主,而且搭建温室大棚以塑料薄膜材料为主,大部分没有实行膜下暗管或滴灌。由于单个棚室内部面积较小,生产不能实现机械化,主要以人力劳动为主。
2.2 设施蔬菜生物防治发展策略
2.2.2 市场化运作 发挥农业合作社组织及其资金雄厚的优势,帮助和引导农民把设施蔬菜打入高端市场,在一、二、三线城市中建立直供点,进入大型商超,建立品牌专柜,实现农民与超市对接及优质优价,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