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夏津县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绿色综合防治对策
2021-12-25王桂芳宋传华
王桂芳,宋传华
(夏津县农业农村局,山东夏津 253200)
0 引言
小麦是我县第一大粮食作物,近五年种植面积在 40 000 hm2以上、年产小麦30.6万t以上,2018年小麦面积达到45 293 hm2、总产37.73万t,是我县粮食安全生产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小麦田间调查发现个别地块出现麦苗发黄死亡或者后期白穗现象,经鉴定确认为小麦茎基腐病。该病属土传真菌病害,世界上十多个国家如美国、中国、加拿大等都有报道发生,山东小麦产区自2015年茎基腐病零星发生,以后有逐年加重趋势。该病害对小麦生产安全危害大,初次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30%,个别管理粗放重发地块减产60%以上,甚至绝产,因此务必要高度重视。
1 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假禾谷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等多种菌源综合侵染小麦茎基部引起真菌性病害。病菌在还田的秸秆上越冬,土壤中菌源富足且存活时间久,可长达2年以上。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家于金凤教授鉴定确认我省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假禾谷镰孢菌,它的腐生性要明显强于寄生性。
2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规律
该病从小麦苗期到成熟期都可以感病,在发病麦田表现为点片发生。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存活于土壤中的病残秸秆上,侵入小麦植株根部或茎基部后感病。轻病株在小麦抽穗前不易发现,抽穗后症状明显,其中最早于3月下旬开始显症,4月中旬~5月中旬为发病盛期。病原菌存活于土壤中,主要随耕地、施肥等农事操作及流水传播蔓延,也可随种子传播。
3 小麦茎基腐病的症状特点
该病的田间症状主要包括烂种和死苗、茎基部褐变、白穗三大类。小麦种子萌发前感染病菌造成种子腐烂而烂种,小麦返青后拔节前侵染感病,查看感病幼苗可发现茎基部叶鞘和茎秆变褐,分蘖少,麦苗发黄严重时死亡。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感病,病株地上部1~2个茎节危害较重变褐呈“酱油杆”,田间湿度大时发病部位会出现红色或白色霉层。小麦抽穗后病株矮弱萎焉青枯或干枯。小麦灌浆期感病严重的病株易形成枯白穗,白穗籽粒秕小或无籽粒,病株稍微用力在地上茎基部易被拔断。
4 夏津县小麦茎基腐病原因分析
4.1 种植耕作因素
我县小麦-玉米多年连作种植,小麦、玉米双季秸秆大量粗放还田甚至及个别地块将病害秸秆直接还田,部分地块多年连续旋耕且过量施用化肥,营造了病原菌越冬越夏的温床,积累了富足的菌源,这应该是近年来我县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4.2 土壤因素
小麦茎基腐病在所有土壤类型中都可发生,尤其在盐碱地、旱薄地和黏土地发病较普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及地下水质咸可促进病害发生。偏施氮肥、土壤缺锌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据近年来调查:我县盐碱地(如白马湖和新盛店镇的部分村庄)、旱薄地(如南城镇和银城街道的部分村庄)、地下水质咸的黏土地(如宋楼镇部分村庄)等都有茎基腐病发生且小麦-玉米连作三年以上地块较严重。同时还发现同一块地低洼处或地头处和排水不良的地块最早发现茎基腐病且病情较重。
4.3 气候因素
我县冬季气候寒冷干旱,尤其是近年来小麦越冬期,气温持续较常年偏低,2020年极端最低气温低达-22.2℃,导致少部分弱苗和对低温较为敏感的部分优质麦品种遭受冻害危害;冬季降水极少、翌年春季无有效降水,冬春连旱的气象干旱利于加重小麦冻害危害。越冬期低温干旱、冬春连旱可引发加重小麦冻害危害,大大降低了小麦抗病能力,易感茎基腐病。墒情适宜麦田播种后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或者扬花期至成熟期连续干旱天气都是茎基腐病发生的有利条件。
4.4 苗情因素
小麦弱苗长势弱抗病能力差,容易感病。譬如整地质量差造成的弱苗、播种过深形成的弱苗、盐碱地或地下水咸浇地导致土壤含盐量大造成弱苗等,这些弱苗抗病能力低易感茎基腐病。
5 小麦茎基腐病的绿色综合防治对策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住关键时期,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等绿色综合防治技术,重点做好小麦播前预防和对早期侵染及时防治,有效控制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危害,确保小麦生产安全,夯实粮食安全基石。
5.1 农业防治
5.1.1 选用抗性良种。选择抗耐小麦茎基腐病或抗逆性强的冬性、半冬性品种,产量、品质等特性优良,质量符合相关标准(GB4404.1)。
5.1.2 合理轮作。根据我县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于发病重的小麦-玉米连作地块,建议每隔2~3年,小麦与棉花轮作换茬,切断菌源连续积累的途径,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
5.1.3 适当深翻。在玉米收获时,秸秆尽量打碎均匀还田或机械化收集打捆清除田外,特别注意带病秸秆禁止还田。播前土壤深翻,深度约30 cm左右,每隔3年深翻一次。温馨提示:秸秆长度最好在5 cm以下,1 hm2秸秆量控制在3 000~4 500 kg,在翻埋秸秆时1 hm2应当配合撒施尿素150 kg或碳酸氢铵300 kg。
5.1.4 适时晚播。我县小麦适宜播种时间为10月3—10日。茎基腐病发病麦田可适当延后至10月中旬播种。最晚播种时间不宜迟于10月20日,即霜降前3~4天。晚播地块宜加大播种量。
5.1.5 培育壮苗。加强田间管理,绿色健身栽培,培育小麦壮苗,提高小麦抗病能力。深翻后要整平耙细,做到土壤表层平整,上松下实。小麦播种深度以3~5 cm为宜、行距一致、下种均匀、不漏播、不重播。播后镇压,首先在小麦播种时随种随压,然后在小麦播种后用专门的镇压器镇压两遍。早春镇压与划锄结合,做到先压后锄,达到灭除越冬杂草,使土层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抗旱促苗早发。根据麦田具体地力情况及水浇条件及时浇好小麦越冬水、返青水、孕穗水、灌浆水,施肥要合理,忌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和锌肥。干旱、涝洼地麦田易发小麦茎基腐病或加重病情,应视情况及时浇水或排涝。盐碱地麦田或地下水含盐量高的麦田,浇井水加重病害,建议采用地表水灌溉。
5.1.6 病株残体要及时清除。在小麦夏收或玉米秋收时,零星发病地块,将小麦病株或玉米病株带出并进行集中销毁。发病严重的地块,小麦秸秆或玉米秸秆应进行过腹还田或堆沤还田,压低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
5.2 化学防治
5.2.1 土壤药剂处理。部分茎基腐病重发的地块,结合耕翻整地用低毒广谱杀菌剂药剂(如三唑酮颗粒剂或50%多菌灵)处理土壤,消灭土壤中的病原菌。
5.2.2 小麦种子处理。小麦茎基腐病感病的关键时期在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小麦种子播前处理技术是保苗促壮预防茎基腐病的重要关键措施。可选用含有咯菌腈、戊唑醇、烯唑醇、多菌灵或木霉菌等成份的药剂包衣或拌种。建议小麦种子生产单位或销售单位使用先进的种子包衣机械和高效低毒种衣剂配方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种子表面药剂覆盖均匀、包衣质量高、成本低,壮苗抗病效果好。对于个别自留种子或者购买未包衣种子的农户必须播前对小麦种子进行药剂包衣或拌种。小麦种子经过药剂包衣或拌种处理,出苗匀、苗齐、苗壮,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旱性好,蚜虫基数少,茎基腐病等根茎部病害轻。
5.2.3 返青期药剂防治。茎基腐病原菌在返青期开始再次进入侵染高峰,返青期是防治该病的最后一次关键时期。防治适期在第二年开春小麦返青早期至在春分前,时间要赶早。药剂应选用含有戊唑醇、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嘧菌酯等成份的高效低毒农药,再配加杀菌剂和叶面肥,防效更好。选用适宜的喷药器械,药剂严格按标签规定的剂量配比稀释,适当加大水量二次稀释,喷头对准小麦茎基部均匀喷雾,做到不漏喷、不重喷。建议1 hm2用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或43%戊唑醇悬浮剂225~300 mL+3%恶霉灵.甲霜灵或70%恶霉灵225 mL+氨基酸叶面肥750 mL,兑水450 kg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