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VR技术与旅游的融合研究
2021-12-25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16)
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一词在美国诞生,在彼时信息技术革命与制度创新之背景下,其被用于指代一种“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三者并存的经济现象。2016年,李克强总理将此概念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自此“新经济”一词被正式纳入“中国情境”,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就其内涵展开讨论,中国进入新经济时代。这一时代以各项颠覆性创新技术作为基础,VR技术即在其列。作为一项新颖科技成果,VR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处理并生成虚拟化环境,同时使用相关设备辅助用户进入虚拟环境并与环境发生交互,大大增强用户体验感。因此,实现VR技术与旅游业二者间融合,势必有助于推动我国旅游业向前发展。
一、VR技术
(一)定义
VR技术也即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其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处理生成较为真实的虚拟化环境,同时为用户提供相应配套设备,使其得以在使用过程中与虚拟环境中物体产生视觉、听觉以及触觉交互,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根据功能进行划分,虚拟现实系统可分为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以及增强式虚拟现实系统。[1]
(二)特点
1.浸入性
VR技术在构建虚拟环境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感知与沉浸性体验,使身处虚拟环境中的用户不再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2.想象性
为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设计人员需具备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借助计算机技术构建出一批“非现实性”场景。
3.互动性
用户可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某些操作,同时系统也会及时将各个操作结果反馈给用户,体现了用户与系统间较强的互动性。
二、旅游行业中的可用VR技术分析
(一)感知构建
作为VR技术最基础组成部分,感知构建主要负责为用户传递各种模拟信息,以使用户单凭个人感官即可完成信息搜集。VR技术之所以无需用户亲身进入旅游场景即可以真实方式将客观环境呈现给用户,主要便依赖于感知构建环节所产生的各种信息。换言之,该环节与用户体验紧密相关。从当前来看,感知构建仅具备立体全景视觉构建与用户体感操作支持功能,尚且难以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意图捕捉技术
该项技术又称意识型操作,主要功能在于流畅捕捉用户意图并准确掌握用户需求,是将VR旅游与3D视角区别开来的最主要因素。如若目的仅在于领略特别风景,那一部3D技术支持下的风景纪录片即可将其实现。旅游活动是以人为主体,旅游过程是由作为旅客的人的一系列行动构成,而这些行动又无一不是在旅客主观意愿指导下发出。[2]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旅游行业中应用意图捕捉技术刚好可以满足人的旅游需求。这项技术虽已具备较为成熟的研发理论,却仍未可以落地,距离研发成功仍需时日,当前市面上并不存在消费级VR产品。
(三)环境运算与场景渲染
从表现结果来看,环境运算与场景渲染联系紧密,可将其二者视为一个技术点。所谓环境运算,即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搭建相关场景,为用户提供理解与接受便利。不同于环境运算,场景渲染在应用时无需考虑环境精细度,只需进行图形图层作业,完成骨架的实体化与精致化即可。两项技术本身都并不存在难点,唯一有难度的地方技术的使用存在设备要求。这个问题需引入“视场”概念来作说明。一般来说,视场这一名词主要用于描述观测角度范围,能在实现视觉现实虚拟性的同时,有效避免用户出现不适感。人类的正常视场角度为水平方向220度,垂直方向150度,而VR设备的视场角度通常是在90度~100度之间。二者在视场角度方面存在的差异极易引发用户不适感觉。
在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用户甚至会产生恶心、眩晕等不适感。既然如此,为何VR设备未能按照人类正常视场角度进行设计呢?——设备无法满足要求。须知,高质量图像的得出需仰赖三个重要步骤:一为高分辨渲染;二为高面数建模;三则为高材质贴图。这三步皆对设备的图像硬件性构成考验。当前技术水平无法在保证设备轻便性的同时,赋予VR设备制作合乎人类正常视场的画面的性能。如若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恶心、眩晕等不适感也便无法根除,致使虚拟旅游产品的制作也就只能停留在构想层面。
三、新经济时代VR技术与旅游的融合方式
(一)桌面虚拟现实
桌面虚拟现实阶段乃为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当中,设计人员只能应用个人计算机与低级工作站完成仿真工作,用户也仅可以计算机为窗口,利用各种输入设备来进行与虚拟世界间的交互。由此来看,桌面虚拟现实技术优缺点鲜明:优点为成本相对较低,而缺点则在于无法为用户提供充足沉浸式体验。当前桌面虚拟现实技术已然获得最广泛应用,市面上存在多种该技术支持下的虚拟旅游产品,其中又以虚拟旅游网站最为常见。通过对多个虚拟旅游网站进行取样调查后发现,这些网站多不具备旅游产品基本构成要素,而只是简单由二维图片、解说文字以及背景音乐等元素组成。可以说,这一阶段中的VR技术作用仅在于弥补传统旅游缺陷,而尚不足以为发展虚拟旅游提供技术支撑。
由于桌面虚拟现实阶段中的技术与硬件均难达到虚拟旅游产品制作要求,在此阶段,VR技术仅可作为宣传手段融入旅游行业当中。也就是说,可将VR技术应用于旅游网站宣传,以使宣传效果更为生动、突出。[3]例如,可应用VR技术制作景区3D建模,并将下载链接放置于旅游网站,使旅客可以在出游前进行一次桌面虚拟现实“景区游览”,从而大致了解游览所需时间并制定合理旅游路线。赞那度旅游网站即为一成功实例。该网站推出我国第一个旅行VR App,其中各个VR风景视频时长均在3~5分钟左右,并且搭配相应旅游路线,极大满足了出游前用户需求,并有效激发起了用户的旅游欲望。
(二)高级虚拟现实
高级虚拟现实系统可为用户提供充足沉浸式体验。鉴于该阶段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然满足旅游三体产生要求,因而可以将此阶段视为虚拟旅游产生的分界点。严格来讲,高级虚拟现实包括半潜沉虚拟现实与完全潜沉虚拟现实两个阶段,而当前技术仅可以达到半潜沉水平。因此下文将重点讨论半潜沉虚拟现实技术与旅游业的融合方式。应用半潜沉虚拟现实技术,用户仍需通过活动肢体的方式进行信息采集,而完全潜沉虚拟现实技术则可直接接受并分析用户脑部信息。相对而言,半潜沉技术更适合被用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因为适当做出肢体动作能够增加游客在虚拟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感与互动感。
当前,市面上也已出现不少半潜沉技术支持下的虚拟旅游产品。以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开发的一款虚拟旅游设备为例。该设备共由两部分组成:一为挂在腰间的袖珍电脑,一为头戴式VR设备。[4]在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以后,头戴式VR设备上的摄像锐减机将对特征场景进行捕捉,将其与腰间袖珍电脑中数据进行对应,然后袖珍电脑便会做出反应,从存储数据中调出三维仿真复原图像,并将其显示在头戴式VR设备上。此外,这一设备还具有导航功能,可为游客提供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路线图,只是该设备当前还未实现普及应用。不过,其诞生仍然足以说明,高级虚拟现实阶段下的VR技术已然具备虚拟旅游产品开发功能并成功开辟虚拟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充了现代旅游体系。
(三)再现旅游景观
游客在游览一些历史遗迹或古老建筑时,通常会难以想象其刚建成时的模样,这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VR技术的使用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VR技术可以高度还原并以直观形式呈现历史遗迹或古老建筑当前盛况,大大提升游客体验水平。以古希腊遗迹为例,其中不少建筑破损严重,应用VR技术构建并重现古希腊虚拟建筑场景以后,游客仅需佩戴相应设备即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验到古希腊建筑之壮美。[5]
(四)保护文化遗产
融合VR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以数字化方式呈现我国丰富古代文化遗产,还可以对其进行全面保护。当前,我国不少地区就已使用了这一技术,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苏州地区即是一例。苏州以其园林与昆曲扬名于外,不仅成功跻身我国著名旅游城市之列,且还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其中资源同遭一定破坏。为此,科技人员采用VR技术,一招即将“腐朽”化为了“神奇”。其在运用VR技术修复苏州园林的同时,又将经典昆曲曲目放置其中,使游客佩戴相应设备即可同时赏景听曲。[6]此外,故宫博物院也是一例。作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担任重大文化保护职责并发挥重要文化交流作用,因而其中不少收藏品与建筑物不可面向游客进行公开展示。为解决这一问题,科技人员采用VR技术打造宏伟虚拟场景——《紫禁城·天子的宫殿》,使游客充分感受到了故宫的大气磅礴。
结束语:
多项颠覆性技术的问世与应用成为新经济时代重要标签,当前信息化旅游已然成为我国旅游行业重大发展转型方向。而VR技术凭借其自身独特性质,足可成功打破时空限制,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并丰富游客旅游体验,有力缓解资源有限性与发展无限性二者间矛盾,进一步完善现代旅游体系,推动我国旅游行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