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蓉优88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2021-12-25袁小珍邓佳丽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株型全生育期父本

刘 洁 陈 琳 杨 波 袁小珍 邓佳丽 付 唯 付 强 李 耘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德阳618000;2.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泸州分中心 四川泸州646100)

由于近年的全球性粮食危机, 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粮食安全问题。 我国现有国情决定了稻谷总量增加不能单靠增加种植面积的路子, 主要依靠提高单产。

以提高产量潜力为目标的水稻育种是一项世界性的热点和难题。 国内外从遗传、形态、生理、株型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依据不同稻区的生态特点提出了诸如新株型育种、直立穗育种、后期功能型育种等多种理论,并进行了育种实践。 笔者依据长江上游的产量潜力分析和生态特点,提出了“统筹兼顾,协调产量构成因子间的矛盾——偏大穗与偏大粒结合”“塑造理想株型,协调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动态株型”“协调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关系, 优化性状组合”“优化株型,增大着粒密度,提高有效穗”的群体协调育种思路和方法,并在水稻育种中实施,创制出高配合力、抗病恢复系SCR8 与蓉18A 组配出高产组合蓉优88,并通过四川省审定。

1 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

1.1 不育系

不育系蓉18A 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绵 5B 为母本、D 香 1B 为父本杂交,F4代选优良单株与绵5A 测交,经系谱法选择、回交转育、优势测定、 南繁北育等多种手段选育的优质抗稻瘟病不育系。 2006 年通过四川省田间技术鉴定[1-2]。

1.2 恢复系

恢复系SCR8 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2006 年夏在泸州用泸恢602/万恢88//乐恢188的杂交后代与成恢178 杂交;2006 年秋在海南种植F1代并混收,2007 年夏在泸州种植F2并选留 26 株株叶形态好、结实率高的单株;2007 年秋在海南种植F3代, 选留17 个性状优良的单株;2008 年夏在泸州种植F4代,选留10 个性状优良单株;2008 年秋在海南种植F5代, 选留4 株综合性状优良单株;2009 年夏在泸州种植F6代, 并用4 个株系与内香 5A、花香A、宜香1A、内香6A、蓉18A 配组,同时在浦江进行抗性鉴定;2009 年秋在海南加代;2010 年夏在泸州种植F8代,同时进行恢复力、配合力测定。 结果表明,株系3008 的恢复力、配合力、抗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等综合表现最优,定名为SCR8(附图)。 于2018 年通过四川省田间技术鉴定。 该恢复系与蓉18A 组配的组合蓉优88,2012 年夏在泸州进行品比试验,2013-2014 年进行多点适应性试验,2015 年参加四川省品比试验,2016-2017 年参加四川省区试,2018 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品种表现抗病性强,产量高,耐逆性强。2019 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稻20190008)。

2 特征特性

2.1 形态特征

植株性状:株型紧散适中,株高121.5 cm;叶片中等、直立、叶宽中等,叶色浓绿,主茎片数16.0 叶左右;叶鞘、叶耳、叶枕、柱头、叶缘、颖尖紫色,茎秆粗状,苗期长势较稳,田间植株长势旺且整齐。 穗部性状:穗呈纺锤形,穗长26.8 cm,穗平着粒数197.8 粒,结实率80.7%;抽穗集中、整齐,后期转色好,落粒性强。 谷粒性状:谷粒长粒型,淡黄色,稃尖紫色,无芒,千粒重27.7 g。

2.2 产量

2016 年参加四川省水稻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10.98 kg/亩,比对照冈优725 增产6.51%,增产点率100%;2017 年中籼迟熟组续试, 平均产量620.65 kg/亩,比对照冈优725 增产8.66%,增产点率100%;2 年平均产量615.82 kg/亩,比对照增产7.59%,2 年共17 个试点,增产点率100%。 2018 参加四川省水稻中籼迟熟组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555.10 kg/亩,比对照增产5.81%。

2.3 全生育期

蓉优88 参加四川省水稻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2 年平均全生育期 150.3 d, 比对照冈优 725 晚熟2.2 d。

2.4 抗逆性

蓉优88 耐肥,抗倒性强,纹枯病发病较轻,对不良栽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四川省区试稻瘟病抗性结果:2016 年叶瘟 4、4、6、4 级, 颈瘟 3、5、5、3 级;2017 年叶瘟 4、4、3、5 级,颈瘟 5、5、5、5 级。

2.5 品质

四川省区试品质检测结果:2016 年出糙率80.1%,整精米率35.8%,长宽比3.0,垩白粒率38%,垩白度6.6%,胶稠度78 mm,直链淀粉含量22.0%,蛋白质含量6.7%。 2017 年出糙率81.0%, 整精米率51.9%,长宽比3.0,垩白粒率45%,垩白度4.3%,胶稠度75 mm,直链淀粉含量21.8%,蛋白质含量6.1%。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时早播,培育壮秧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时播种,四川宜于3 月上中旬播种;地膜保温育秧或旱育抛秧,稀播、匀播,培育壮秧;每亩用种 1.0~1.5 kg,秧龄 35 d 左右。

3.2 合理密植

叶龄 5~6 叶适时移栽, 每亩植 1.0 万~1.3 万窝,每窝栽 2 粒谷苗,保证基本苗 4 万~5 万/亩,要求每亩有效穗 14 万~15 万。

3.3 肥水管理

科学配方施肥,重底早追,氮、磷、钾配合施用,每亩施纯 N 10~12 kg、P2O58 kg、K2O 10 kg、ZnSO41 kg。 磷、锌肥全作底肥,氮肥的60%作底肥,20%作分蘖肥、20%作穗粒肥于孕穗期施用; 钾肥的70%作底肥、30%作拔节肥施用; 提倡施用水稻专用复合肥或复混肥。

3.4 病虫防治

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4 制种技术要点

4.1 差期安排

SCR8 全生育期为153 d 左右,播始历期115 d 左右,主茎总叶片数15 叶左右。 父本分2 期播种,在3 月20 日左右播1 期父本,2 期父本与1 期父本时差7 d左右,父母本时差27 d 左右,叶龄差5.6 叶左右。

4.2 高产群体构建

父本采用单行,父母本行比 1∶(9~10),母本栽插规格以16.5 cm×20.0 cm 为宜,单苗栽插;保证每亩插2 万窝左右,每亩植基本苗8 万左右,父本双株栽插,间距26.5 cm,1、2 期父本相间栽植;父母本间距26.50~33.33 cm。

4.3 加强水肥管理

采用“前促、中稳、后保”的施肥原则,平衡高效施肥, 全生育期肥料总用量为纯N 8~12 kg/亩、P2O510 kg/亩、K2O 8~12 kg/亩、ZnSO41 kg/亩。其中氮在底肥、分蘖肥、穗粒肥中的施用比例为 6∶2∶2,磷、锌肥全作底肥, 钾肥按7∶3 的比例分底肥和拔节肥2 次施用。 移栽后保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减少无效分蘖。 在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注意保水。

4.4 “九二〇”施用

亩用“九二〇”总量在14 g 左右,见穗10%~15%时亩用4~6 g 喷母本,抽穗20%~25%时割叶,割叶当天亩用 5~7 g,第 2 天亩用 3~5 g 喷施父本,确保父本比母本高[3]。

4.5 除杂保纯及肥水管理

选择自然隔离或人工隔离条件好的田块制种,人工隔离高度不小于2 m。在整个制种过程中都要注意去杂保纯,及时去掉父母本中的异形株、混杂株、保持系及落地谷苗。 成熟后及时收割晾晒,防止发生穗萌,确保种子质量。 及时、干净、彻底地拔除落地谷、保持系及变异株。 水肥管理同一般制种田块。

猜你喜欢

株型全生育期父本
Bna-novel-miR36421调节拟南芥株型和花器官发育的功能验证
黄淮海地区主栽大豆品种抗旱性比较
温光条件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龄和生育期的影响
2016年靖远县春玉米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多肉植物侧芽怎么处理
父本在杂交谷子化学成分分布中的评价作用
玉米株型和幅宽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鹦鹉鱼品系对不同亲本和繁殖技术的响应
不同施氮条件下不同株型水稻根系形态特性
黄骅市2013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