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澧县“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成效
2021-12-25乔玉平
乔玉平
(临澧县农业农村局 湖南临澧415200)
临澧县位于湘西北澧水中下游, 属武陵山脉向洞庭湖盆地的过渡地带, 是典型的农业县。 全县辖12 个乡镇(区),常年水稻复种面积 5.3 万 hm2,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产粮大县、国家水稻工程基点县。自2018 年以来, 临澧县通过3 年的实践,“三一工程”项目取得了较大成绩,实现了产量超历史、单产创纪录。 在省杂交水稻中心和省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面实施“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实现了持续高产,再现了临澧特色。
1 目标、规划与概况
1.1 总体目标与规划
在 2018 年成功的基础上,2019 年、2020 年临澧县的总体目标是“狠抓重点,主抓难点,再上高点”。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了“基地带动农户,辐射周边全县”的总体规划。 继续办好合口镇龙家溪村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和刻木山乡岩桥村一季+再生稻千亩示范片,带动澧北辐射全县,促进水稻生产水平的整体提高。
1.2 基本情况
根据临澧县实际,在2018 年、2019 年的基础上,2020 年临澧县仍在合口镇设立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核心示范区选择在合口镇龙家溪村,示范面积由2018 年的 200 hm2扩大到 267 hm2, 耕作制度以油(菜)稻稻为主,土壤为灰黄泥石灰性土壤,pH 7.9,速效氮 141 mg/kg 左右, 速效钾 95 mg/kg 左右, 土壤有机质2.95%, 合口镇是该县水稻高产区。 一季稻+再生稻示范片选择在刻木山乡岩桥村, 由2018 年的100 hm2扩大到340 hm2,耕作制度以稻油(菜)为主,土壤为灰黄泥石灰性土壤,田园化分布,土壤肥力中等,为第四纪红色黏土,人均耕地1 666.67 m2。
2 取得的成效
2.1 保持连续高产模式
虽然该县前2 年示范区都获得了高产, 但要持续高产压力较大。 特别是在2020 年新冠疫情和天气十分恶劣的条件下,要再获高产,更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为此,临澧县从冬油菜生产开始抓起,选择高产品种、组装先进技术作为保持高产的核心,同时把县农业农村局的相关股室站联合起来进行技术攻关,从而确保了2020 年再夺高产。
2.2 出现赶超晚稻局面
该县双季稻显著生产特点是 “重晚稻轻早稻”,也就是早稻迟,晚稻严重侵占了早稻的有利时间和温光资源,造成了“晚稻超早稻”的局面。 为实现“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的目标,挖掘早稻增产潜力,实行品种最优搭配的技术策略。 2018 年早稻亩产512.5 kg,2019 年早稻亩产 591.7 kg,2020 年早稻亩产 558.3 kg,出现了高水平的赶超晚稻的可喜局面。
2.3 形成优质高产特色
2020 年在前2 年的高产栽培技术成果的基础上, 重点引进了早晚稻优质高产品种2 个, 并建立了百亩优质晚稻示范片, 其中优质早稻最高亩产591.7 kg,打破了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怪象。
2.4 病虫害综合防治防绿色化
通过在项目区实施全程绿色防控,主要采用扇吸式益害分离杀虫灯、 性引诱剂、 释放赤眼蜂、田埂种豆等绿色防控技术, 实行水稻高产栽培绿色防控措施, 减少农药使用量, 确保了稻米的安全品质。
2.5 辐射带动有效果
通过3 年的项目实施, 不仅使高产效果被当地农民接受和认可, 而且在全县通过常德市农业农村局及新闻媒体的宣传, “三一工程”项目的辐射影响巨大。2019 年10 月25 日常德日报头版以题为“临澧实施‘三一工程’力促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进行宣传报道, 形成了新型的技术成果辐射网络。 特别是2019 年10 月18 日, 全省在临澧县召开了 “三一工程”现场观摩会,隋忠诚副省长亲临本县并给予较高评价。
3 主要技术措施
3.1 双季超级稻高产绿色优质栽培技术
3.1.1 选优品种 按项目要求, 双季稻都选用了超级稻品种,早稻选择的是湘早籼45 号和株两优173,晚稻重点推广的是高档优质稻桃优香占、Y 两优911。
3.1.2 科学栽培 严格按双季稻栽培技术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 适时播栽: 早稻于 3 月 20~25 日播种(场地旱育秧),4 月 15~20 日移栽到大田; 晚稻 6 月15~18 日播种,7 月 13~15 日移栽到大田。 合理密植:早稻按 16.6 cm×20 cm,亩插 2 万蔸,每蔸插 3~4 粒谷苗,基本苗在10 万株以上;晚稻按20 cm×23.3 cm,亩插1.5 万蔸,每蔸插2 粒谷苗,基本苗在8 万株以上。 精细施肥:遵循“前促、中控、后补”的原则,结合测土、品种特性和产量指标科学施肥,基肥、分蘖肥、穗肥和粒肥按生育期精细施用。 科学管水:移栽后浅水活蔸,以后坚持薄水勤灌,灌水后自然落干,2~3 d后再灌水,收获前7 d 田间断水。适时控苗:早稻亩苗数达到23 万~25 万苗时开始多次轻晒田, 以泥土发硬为度。晚稻亩苗数在18 万~20 万苗时开始晒田,以晒“木皮”为宜。 适时收割:早稻7 月12 日左右收割,晚稻 11 月 2~4 日收割。
3.1.3 绿色防控 全面推行病虫草鼠害绿色防控。安装扇吸式益害分离杀虫灯,主要诱杀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成虫。 投放二化螟性诱剂,每代二化螟成虫始盛期前1~2 d 按每亩1 只进行投放。释放赤眼蜂,早稻释放2 次,晚稻释放3 次,每亩释放1 万头,每亩释放10 个点,每点释放1 000 头。
3.2 一季超级杂交稻+再生稻高产绿色优质栽培技术
3.2.1 头季稻栽培
(1)及时耕整稻田。年前翻耕稻田,提前 3~5 d 精细平整大田,亩施51%复合肥40 kg、磷肥50 kg。
(2) 选择适宜品种。 选择晶两优华占、 深两优867、两优121 等高产抗倒品种。
(3)适期足量播种。 核心示范区采用旱育秧小苗带土移栽和直播 2 种方式,3 月 20~30 日播种, 每亩播种量 2.0~2.5 kg。
(4)科学防除杂草。 播种前结合耙田施肥,每亩撒施苄嘧磺隆5~10 包;播种后亩用苄嘧磺隆20 g 兑水 30 kg 喷雾, 药后晒田 2~3 d;2 叶 1 心时防治稗草;4 叶1 心时防治稗草和千金子等杂草, 施药后晒田 2~3 d,复水后保持 3~5 cm 水层 5~7 d。
(5)适时适量追肥。3 叶1 心除草复水后,每亩施尿素 7.5~10.0 kg、 钾肥 5 kg,7~8 d 后亩施复合肥5 kg,晒田复水后每亩补施钾肥10 kg 作壮苞肥。
(6)加强田间管理。 前期浅水灌溉,后期干干湿湿,收割前7 d 断水。
(7)全面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全面应用“蜂蛙灯”和农业综合防治技术防治好螟虫、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和稻曲病等。
(8)足量施用“促芽肥”。头季稻收割前7 d 左右,亩施尿素15.0 kg 作“促芽肥”。
(9) 适时收获头季稻。 8 月 15 日左右收割头季稻,留桩高度35 cm 左右。
3.2.2 再生稻田间管理
(1)科学管水。 头季稻收后 1~3 d 复水,水深不过寸,让其自然落干。 头季收获后如遇高温干旱天气,采收后当天应立即复水发苗。
(2)及时补施发苗肥。 头季稻收后 2~3 d 内要结合复水补施促苗肥,一般每亩撒施尿素7.5~10.0 kg ,促进多发苗、发壮苗、保穗增粒。
(3)喷施叶面肥。 头季稻收割后立即结合田间管理做好病虫防治, 喷施一次 “九二〇” 和磷酸二氢钾液。
4 主要工作措施
4.1 抓组织管理,夯实责任担当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一是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和总农艺师任组长的项目技术指导小组,统一协调指挥和指导全县“三一工程” 项目实施和超级稻推广。 二是夯实责任担当。 年初县项目办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和各模式的技术方案,并与乡镇政府、村委会层层签订责任书,把“三一工程”示范面积和超级稻推广任务分解到乡到村,明确责任到人。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 县财政每年安排130 万元粮食生产经费, 重点支持 “三一工程”万亩示范基地建设和超级稻推广。
4.2 抓规划调研,优化项目布局
“三一工程” 是省政府确立的农业科技项目,万亩示范基地全省仅布局2 个县, 实施效果代表全省水平。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求县农业农村局和相关单位提高政治站位, 把此项工程作为全县粮食生产的样板工程抓实,力争成为全省标杆。 据此,从合理布局、优化方案入手。首先是全面调研。通过走访群众、踏勘田块、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全县水稻种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综合考虑农民的整体素质、基层班子的战斗力等因素。 其次是科学选点。 经与乡镇、村组对接,报县政府分管负责人同意,将“双季超级稻”模式选点在双季稻种植习惯好、水平高的合口镇,将“一季超级稻+再生”模式选点在再生稻种植基础好的刻木山乡。三是搞好协调。协助种植大户对部分丘块进行流转,保证示范基地水、电、路畅通,以便实行规模化生产和病虫害绿色防控。
4.3 抓宣传培训,营造浓厚氛围
为扩大项目影响,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一是深入宣传发动。 通过层层召开会议、张贴标语、媒体报导等形式,大力宣传“三一工程”。 二是加强技术培训。 全面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对项目区种粮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和专业农民等进行培训,全县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2 场次、 培训农民1 100 多人次。 三是组织现场观摩。 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组织现场观摩10 场,观摩人数在700 多人次,营造了浓厚的超级稻推广氛围。
4.4 抓示范推广,确保绿色优质
在项目实施中, 狠抓新品种、 新技术引进和示范,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确保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和绿色优质。一是良种当先。项目区良种覆盖率在100%以上。 在“双超”模式示范区重点推广了超级杂交早稻湘早籼45 号和株两优173, 晚稻重点推广了优质稻桃优香占、Y 两优911;在“一季超级稻+再生”模式示范区重点推广了晶两优华占、深两优867、两优121 等高产优质品种。二是良法配套。项目区严格按照栽培技术规范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浸种催芽、统一育苗移栽、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 三是技术支撑。 项目区全面推广了超级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节氮抗逆栽培技术、病虫害“蜂蛙灯”绿色防控技术和生物控草技术等。 四是突出绿色防控。 全面推行病虫草绿色防控,项目区安装扇吸式益害分离杀虫灯310 盏,投放二化螟性诱剂1 万只,释放赤眼蜂2 亿头(早稻释放 2 次,晚稻释放3 次,“一季超级稻+再生稻”的一季稻释放2 次,每次每亩释放1 万头)。 所有稻田除施用春雷霉素、井冈霉素等防病农药以外, 没有施用其他任何化学农药,农药投入减量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