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产多抗绿色氮高效小麦新品种濮麦087 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2021-12-25谢文芳秦海英高洪泽岳云霞孙少华郭全省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10期
关键词:麦田高产小麦

谢文芳 秦海英 程 星 高洪泽 王 丹 岳云霞 孙少华 郭全省

(1.濮阳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濮阳457000;2.濮阳市种子管理站 河南濮阳457000;3.清丰县大屯乡人民政府农业服务中心 河南清丰457344)

小麦是世界最重要的谷物资源之一, 产量仅次于稻谷,居第2 位,全世界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粮,既是人类的主要食物资源,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1]。 “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我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是河南, 但河南并非我国小麦生产强省,河南省小麦产量多而不优、小麦产业大而不强、小麦品牌多而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小麦品质还存在差距,且生产投入多,农民种植小麦的收益持续偏低, 不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在吃饱的基础上要吃得更好、更优质,营养均衡、丰富多样、绿色安全的市场需求, 也严重影响到农民种植小麦的生产积极性。

1 育种目标

黄淮麦区的小麦单产至今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1],但限于该区小麦生长发育主要气候特点[2],目前推广的中早熟小麦品种产量很难大面积突破9 000 kg/hm2。为此,依据黄淮南片麦区及河南省的气候特征和生产现状,本院以抗病抗寒、绿色高效、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为育种目标,开展了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

2 选育经过

2011 年4 月,濮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大穗大粒、株叶型好、综合抗性优良,抗寒能力强、根系活力好的半冬性品种浚k8-4 作母本, 以遗传基础丰富、高产稳产、广适性好、株型较紧凑、综合抗病性好的弱春性多穗型品种濮麦9 号作父本进行杂交, 采用改良系谱法,经多年连续定向选择,选育出高产、绿色高效(N 高效)、抗病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濮麦087。 2020 年4 月,该品种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200042)。

3 特征特性

3.1 农艺性状

濮麦087 属半冬性大穗型中晚熟高产品种。 全生育期 225.3 d,比对照周麦 18(226 d)稍晚。 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叶色深绿,叶片长,抗寒性较好,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 株高79.4 cm,株型松紧适中,茎秆弹性中等,抗倒性一般。 穗层厚,整齐度较好,熟相较好。 纺锤形穗,穗大粒多,结实性较好,长芒,白粒,籽粒角质, 饱满度较好。 产量三要素协调, 亩穗数36.9 万穗,穗粒数 37.7 粒,千粒重 45.8 g。 抗病性鉴定:中抗叶锈病、条锈病,中感纹枯病、赤霉病和白粉病。

3.2 营养高效

根据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2018-2019 年度小麦新品种试验氮磷利用效率特性鉴定报告,濮麦087的DUI 为1.588,属于氮高效品种。

3.3 抗病性

经国家品种试验指定病虫害鉴定单位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南阳农科院)和大面积生产实践证明,濮麦087 抗叶锈病、条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3.4 品质检测

2018-2019 年2 年品质检测结果分别如下: 籽粒容重 768.9 g/L、789.2 g/L,蛋白质含量 14.5%、11.3%,湿面筋含量32.5%、31.3%,稳定时间2.6 min、1.8 min,吸水率 57.4%、60.3%, 最大拉伸阻力 225.4 E.U.、200.5 E.U.,拉伸面积 52.2 cm2、41.0 cm2。

4 产量表现

2017-2018 年度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大区试验平均亩产444.0 kg,比对照18 增产3.30%,增产点率66.7%;2018-2019 年度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大区试验平均亩产569.9 kg,比对照18 增产3.49%,增产点率85.0%;2 年大区平均亩产507.0 kg, 比对照18 增产3.40%,增产点率 75.6%。 2018-2019 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64.5 kg, 比对照周麦18 增产3.28%,增产点率93.8%。

5 栽培技术

濮麦087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 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茬种植。 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如下。

5.1 精细整地,适期适量播种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时适墒耕作,在适耕期内以机械耕翻为主[3]。 连续几年采取旋耕机播种的田块, 应每3~4 年进行一次机械深耕,耕深在25 cm 以上,以破除犁底层。 深耕后要耙细耙平耙实,使耕层达到上虚下实。

濮麦 087 适宜播期为 10 月 8~20 日; 适宜播量为106.2~136.5 kg/hm2, 若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播种量,播期每推迟2 d,播量增加7.6 kg/hm2,播量最多不超过227.5 kg/hm2; 在适宜播期范围内, 濮麦087基本苗以 225 万~330 万/hm2为宜。 播种方式以条播为宜,采用20 cm 等行距播种;或宽幅精量播种,行距为22 cm,播幅为8 cm。 播种深度为3~5 cm。

5.2 科学施肥

在实施秸秆还田和尽量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依据测土化验结果合理施用化肥[4]。 一般每公顷产量为7 500 kg 左右的中产麦田每公顷施纯氮 (N)153~168 kg、磷肥(P2O5)90~120 kg、钾肥(K2O)45~75 kg;一般每公顷产量为9 000 kg 左右的高产麦田每公顷施纯氮(N)168~192 kg、磷肥(P2O5)90~120 kg、钾肥(K2O)45~75 kg。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推行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耕地前将50%的氮肥、磷肥、钾肥和有机肥全部底施, 在来年春季小麦起身拔节期将剩余的50%氮肥结合浇水追施。 已连年实施秸秆还田的地块,可适量少施钾肥,为加快秸秆腐解速度,可增施尿素75 kg/hm2。

5.3 因地因苗制宜,合理灌水

由于近年黄淮南片水浇地小麦适播期易出现干旱天气,应坚持足墒播种的原则,播种前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的地块, 要适时适量浇水造墒后再播种。

小麦进入越冬期之前,当日平均气温降至 3℃左右时,应及时浇灌越冬水,并进行中耕松土,增温保墒,预防冻害发生。 近年3 月上旬至4 月中旬“倒春寒”现象频发,此时期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低温来临前及时浇水使地温提升,或在寒流来临前1 h 喷施叶面肥,用磷酸二氢钾150 g/亩兑水40 kg,对麦田进行叶面喷雾。

黄淮麦区春季气候多风、干旱且蒸发量大,麦田易出现干旱现象。 ①地力水平一般的中高产麦田可在起身期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90 kg/hm2,改善群体结构,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分蘖成穗率,使麦苗稳健生长,培育壮秆大穗。地力水平较好的壮苗麦田,春季管理应前控后促,可结合浇拔节水,追施尿素150 kg/hm2左右, 有利于分蘖成穗, 促进小花分化, 提高小花结实率,促进大穗形成。 ②孕穗期已接近小麦对水分反应最敏感的时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为增加穗粒数, 提高粒重, 应浇孕穗水, 适宜浇水量为600~750 m3/hm2。 ③小麦生育后期生命活动减弱,根系衰亡,浇水会导致小麦根系缺氧窒息而沤根,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最好不浇麦黄水。

5.4 及早防治草害、病害

10 月下旬至11 月中旬田间大多数杂草已基本出齐,气温在10℃以上,杂草2~3 叶时,针对播娘蒿、荠菜等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 每亩用10% 苯磺隆可湿性粉剂 7.5~15.0 g, 加入 30 mL 左右的 20% 氯氟吡氧乙酸乳油,加水 30~45 kg 进行茎叶均匀喷雾防治。 为有效预防纹枯病的发生,可每亩用12.5%烯唑醇40 g 加水40 kg,对小麦茎基部进行均匀喷雾。

5.5 做好中后期病虫害防治

春季气温升高,尤其雨后田间湿度加大,是小麦病虫害高发期。 在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为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可每亩用25%戊唑醇40 g 或10%吡虫啉40 g,加水40 kg 对麦田进行均匀喷雾,进行“一喷三防”。 防治蚜虫 1~2 次。

5.6 适时收获

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适时收获。

猜你喜欢

麦田高产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春季调饲料 蛋鸡可高产
大白菜要高产这样管理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不关我的事
别人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