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渎庙与济水崇拜

2021-12-25李立政

□李立政

《尔雅·释水》曰:“江、河、淮、济为四渎。 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史记·殷本纪》引《汤诰》载:“大禹治水,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 ”有关史料称,到了唐代,四渎又略作调整: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古人认为,凡能出云为风雨的就是水神,对其都应该敬畏有加,立庙祭祀。 因此,从商周开始,“四渎”之神就作为河川水神的代表, 年年接受来自君王和民间的祭祀。 水神敬仰来源于自然崇拜。 总体来看,这种自然崇拜中,济渎庙以及济水崇拜尤为突出。

一、济渎庙

济水崇拜影响广泛,济渎神信仰源远流长。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史志碑记,发现仅河南、山东、山西、河北4 省40 多个县(市),史上曾经存在过60 处以上济渎庙。 这些济渎庙分布地域很广,而且许多并不在济水故道。 为叙述方便,按《禹贡》《水经注》对黄河与济水河道的描绘,我们以济水源头、黄河北岸、黄河南岸以及域外四个部分, 大略介绍一下分布在各地的济渎庙。

(一)济水源头济渎庙

济水之源的河南省济源市境内现存两座济渎庙,一座位于济源市内庙街,一座位于沁河北岸的东逯寨。 在中原各地现存的济渎庙中,庙街的济渎庙建筑规模最大。

庙街济渎庙全称为济渎北海庙,坐北朝南,现存各代古建筑130 余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平面布局呈“甲”字形,意为“甲天下”,现存清源洞府门(山门)、清源门、渊德门、渊德大殿遗址、拜殿遗址、济渎寝宫和临渊阁、龙亭、灵源阁、北海祠遗址等。 隋开皇四年(公元584 年),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天庆宫玉皇殿、长生殿和御香院广生殿、接官楼,以后唐、宋、元、明各代均有修葺。至明代天顺四年(1460 年),济渎庙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左有御香院,右有天庆宫,庙宇达到400 余间,占地总面积为500 多亩,规模宏伟,十分壮观,被誉为“中原古建筑博物馆”。

(二)黄河北岸济渎庙

唐宋明清1000 多年,济水一直具有显著的灌溉功能, 与济源相邻的各县普遍受益。 济渎庙自然也多,总数超过20 座。

历史上, 河南省沁阳市在济水分流的柏香镇和沁河北岸的捏掌村修建济渎庙2 座。 柏香镇济渎庙在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学校,现存有王铎、刘大观等文人墨客几通诗碑。 捏掌村济渎庙,依尧庙、尧泉而建,香火比较旺盛。

在河南省孟州市,至今还有老城西、沇河镇、南庄镇、谷旦镇、沇河村、虢村、岳师村7 座济渎庙,地址清楚。

明代《温县志》记载,杨垒、张羌、林肇、王里、古贤、林村、郭村等地有济渎庙7 处。 另据《民国温县志》记载,宋村、东留村、韩村、树楼村也曾建有济渎庙。

河南省博爱县也有济渎庙, 位于苏家作乡侯卜昌村。 初建大约在唐代,明代重修。 相传原有房舍70余间,东西两侧分别有钟楼、鼓楼,各有配房数间,大殿奉济渎爷为主神。 另外,河南省修武县也有一座济渎庙,但情况不详。

(三)黄河南岸济渎庙

这一区域包括河南省郑州市的荥阳、登封,开封市的开封县(现祥符区),新乡市的原阳、延津、封丘、长垣、获嘉、卫辉、新乡县以及山东省的菏泽、莘县、临邑(现茌平区)、夏津、定陶、济南。

1.河南省境内有济渎庙9 座

荥阳市有济渎庙两座,一座在大庙村,一座在西大村。 其中,广武镇大庙村济渎庙,又名玉皇庙,山门古朴庄严、气势巍峨,上书“玉皇庙”三个金光大字。 主殿为玉皇殿,硬山砖券结构,黄绿色琉璃瓦覆顶。 配殿,有济渎殿、圣母殿、龙王殿、广生殿等。 据清代《荥阳县志》记载:“汜水虎牢关之东建玉皇庙,规模宏大,俗称广武大庙,现存建筑主要有玉皇殿、济渎殿、东岳殿、三官殿、王母殿、龙王殿、广生殿、瘟神殿、火神殿、钟楼、鼓楼和戏楼等。 ”荥阳西大村济渎庙,四合院落,现存门楼、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为济渎殿,是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登封市济渎庙,位于石道乡张家门村,创建于明万历初年,清代多次重修。

开封县有一座济渎庙。 清光绪《新修祥符县志》记载:“在县城东永安保,昔由济水流经城阜,故建是庙,始于元大德六年,毁于元末。明洪武四年修。”《开封府志》记载:“昭济水神庙,在阳武县东南二十里。”阳武县为古济水流域,秦时设县,新中国成立后与原武县合并为原阳县,现归新乡市管辖。

明代嘉靖《延津县志》记载,延津县司寨乡大庞固村有济渎庙一座。当地人称其为济祖楼。每年农历三月八日、十八日为济渎庙会。 封丘县王村乡后大马寺村的济渎庙,当地称济祖行宫,庙内保存古井一口。 民国《封丘县志》记载:“济渎庙,在县西门外之三官庙北。 ”长垣济渎庙,在城隍庙正殿前西侧,又称“济渎祠”,上悬“灵济神威”匾额,现存有清代《济神祠碑》《济神显灵记碑》。获嘉县太山乡晁李马庄的济渎庙, 三层院落, 气魄宏伟。 卫辉有两座济渎庙:卫辉市严光街济渎庙,供奉济水、河水二神。唐庄镇济渎庙,民国十四年毁于战火。清代《新乡县志》记载:“济渎庙有庙宇两院,大树十多棵,铁塔一座。 ”新乡县大召营镇络丝潭村有一座济渎庙,史称新乡县八景之一。

2.山东省境内有济渎庙5 座

菏泽(古称曹州)济渎庙,位于市内牡丹区。 《曹州府志》记载:“济渎庙建自后周,历金、元,后因河决,庙与城俱亡。明正统年间重建,清康熙初年又修。”据说,济渎庙原有牌坊、山门、厢房、享殿,颇具规模。 今庙院占地约3 亩,有正殿、配殿十多间,以及重修的石碑,所祀济渎之神为夏禹父鲧,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为大型祭祀庙会。

聊城市莘县济渎庙,在城东七里古阳平县。 聊城市临邑县的济渎庙,《汉书》 载:(临邑)“县有济水祠也。 ”据清代嘉庆《东昌府志》记载,在县城东,故临邑界。 夏津县城东曾有济渎庙村,庙已不存。 定陶县也曾有济渎庙,但地址不详。 古时,人们把济南趵突泉视为济水复出,自元代开始趵突泉畔也出现了济水祠。

(四)济水流域外济渎庙

在济水流域之外,淮河流域的鄢陵、柘城、社旗、内乡、遂平,以及太行山沿线的山西、河北省都有济渎庙。

淮河流域的济渎庙大多鲜为人知。 如:商丘市柘城济渎庙在城西十五里,内有济渎池。 南阳市内乡县骆驼山济渎庙,留有碑刻,当地称济渎神媛庙。南阳市社旗县济渎庙在饶良镇龙池村,现名龙泉寺,据碑文记载,原为济渎庙,存济渎宝殿。 许昌市鄢陵县马栏村(在粮所内)济渎庙,现存《重修济渎庙记》,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有古庙会。 驻马店遂平县常庄乡任庄村济渎庙,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山门、中殿、后殿各有五间,配殿数十间。 中殿称济渎殿,供奉济渎爷神像。 门前三匹石马,泉井尚存。院内古柏森严,十多通石碑记载着济渎庙的发展历史,曾为“遂平八景”之一。

山西省14 县市至少有20 座济渎庙, 且大多具有一定规模、维修较好。 其中,高平市建宁镇建南村的济渎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庙位于翠屏山顶,创建年代不详。 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有一道山门、二道山门、献殿遗址、济渎殿、济渎池和后宫,两侧有便门、配殿、钟鼓楼等。 留存下来的两道山门为明代建筑,正殿、后宫为元代建筑,其他为清代建筑。 唐庄乡谷口村济渎庙依山而建,三进院落,错落有致。 现存舞楼、春秋楼、亭楼、济渎神殿等主体建筑,两侧建有地藏、眼光、五瘟、高媒等配殿。 院中保留石碑数通,石砌方形水池深约4 米,村民称为济渎神池。 此外,高平市还有谷口、团池、陈区等3 座济渎庙。 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西顿村有座济渎庙,始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 年),保留有正殿、戏楼、偏殿、配殿、碑刻等古迹,建筑布局严谨,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城县北留镇尧沟村东山头上的济渎庙,创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 年),清中期重修,有正殿、拜亭、戏楼、偏殿、配殿等合计64间,占地2300 平方米,具有一定规模。 清代雍正《泽州府志》记载,陵川县有平川村、礼义村两处济渎庙,明嘉靖年间建。 另据《山西通志》及各县志记载:长子县中漳村伏羲庙,庙东角有济渎神殿。曲沃县济渎庙建于元代。临县后甘泉村济渎庙,内存《济渎庙祷雨疏碑记》。 壶关县济渎庙2 座,一个在壶关县芳岱村,一个在河东村。还有,凤台县也有济渎庙2 座。 长治县(现上党区)、利川市、孝义县及泽州县周村镇常庄村各有济渎庙1 座。

此外,经实地考察,发现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高邑或临邑)县泲水、保定市曲阳县济渎岩也有济渎庙。这一现象,令人意外。

二、济水崇拜

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水, 但古时候对人最大的威胁也是水,古人将洪水与猛兽并列,对水神的敬畏可见一斑。由此可见,济水的源头和济水流域设立济渎庙自在情理之中。但许多济渎庙并不建在济水故道,这说明在民间盛行一种济水崇拜。这种现象,在江渎、河渎、淮渎是没有的。

考察分析,中原各地的济渎庙建设动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因为崇拜水神而主观向济水靠拢,于是附会当地河流灵泉为济水而建庙祭祀。二是无川流之处需要就近祈雨祈福,建立济渎庙多以“行宫”“行祠”命名。 三是随着移民的流动而在当地重建济渎庙。

山西阳城北留镇尧村济渎庙,其村落居民原为济水下游山东曹县人,在明代初年迁居于尧村。迁居的居民,选择近旁风水佳明之处建立济渎庙,以便延续对济水神的崇拜和祭祀。 山东莘县济渎庙,嘉庆《东昌府志》记载:“祀济渎神,旱祷辄应。 ”山西孝义的济渎庙,《山西通志》对其建庙缘由是这样记载的:“明正统十年,岁大旱,县令郭元遣僚属往济源,致祷霖雨,遂降,累岁大熟,因立庙。 ”泽州县西顿济渎庙,村庄背依山岭,旧有源泽河经过,常遭洪涝灾害,修建济渎庙以祈免灾。山东菏泽济渎庙,正殿里济渎神铜像的膝上有一孔,传说下通海眼,如果把铜钱投入孔中,能听到落入水中的声响。 菏泽古谚说:“济渎爷,欠欠腚,曹州府,淹个净。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庙会,善男信女争向海眼投掷铜钱祈求平安。 此与济源济渎庙有异曲同工之妙: 寝宫济渎神卧床而眠,让三位娘娘替他享受人间香火, 而门上楹联道出其中奥秘——“河神高枕农无患,黎庶妥康民长歌”。

平地涌泉,泛称济水,是各地建立济渎庙的主要原因。山西高平建南村、河南封丘县后大马寺村,以及沁河北岸的济源市东逯寨村等,皆因山泉建庙。清代《归德府志》记载:商丘市柘城济渎庙内,“济渎池祷雨辄应,池仅方丈余,旱则有司率吏民往祀焉”。驻马店遂平县任庄济渎庙,门前的泉井当地称“济源池”。 现存残碑记载:唐太宗贞观七年(公元633 年),祖籍汝南的马姓官员,带妻儿老小及一行随从上任。 他们路过任庄村时,其母突然患病,因地处偏僻,难找郎中,当地人说这里的泉通济水,有灵气可以祛病。 马官员立即取来泉水,其母饮后不久病愈。这位马官员便捐资在此建了一座“济源祠”供奉济渎神。后来皇上亲谕,将“济源祠”改为“济渎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庙会,周边的西平、上蔡、汝南及周口、许昌、信阳的一带善男信女都前来赶会进香。

古济水流域,大多属于黄河故道。 因此,这些地方的济渎庙, 往往也和黄河水患有关。 封丘县有个大马寺,明代《重修济源庙碑》记载:当年因黄河水患,瘟疫流行,民不聊生,朝廷派李养质到封丘当县令。 李县令体恤民情,一面煮粥赈济百姓,一面熬药为民治病,同时动员组织民众发展生产,还常到当地的祖师庙、太山庙、济源庙瞻拜神灵。第二年,疫情平息。为了感谢神灵保佑,地方乡绅积极筹集资金,历时八年将三座神庙重新修葺一新。 一篇碑文,赞颂的是为民解困的地方官,张扬的是天地人间浩然正气。

沁阳市捏掌村济渎庙里,有一尊用木头雕成的济渎神像。据说,这尊神像会神奇地自己动手打扫卫生,需要时只要把庙门关上,济水神就会走下来进行清理,把整个庙房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个传说,可能来自古人对济水“至清至洁”的理解,放在今天的话语体系中,可用“廉洁自律”来解读。 言此,山西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掌故:高平市(古属上党,亦称潞州)谷口村有一眼灵泉,取名就叫济水。 据《高平金石志》辑《补修济渎庙碑记》载:“谷口旧有济渎庙,俗称池头庙也。济水发源王屋以北,地之有水而成川者,率以济渎名。 ”该村《重修骷髅庙碑记》载:“高平城西五里,有地名杀谷,乃长平之役秦将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万处。唐明皇幸潞,见头颅似山、骸骨成丘触目伤心,敕有司掩埋之。 鸠工建庙,颜其额曰骷髅庙,易其谷曰省冤谷。”由于这里有着非常特殊的文化背景,谷口济渎庙在民间成了一个全神庙, 兼顾高媒广生、祛除瘟疫、洗冤昭雪等多种法力。当地老百姓认为,天下济水最洁净,可以为这些死难的兵卒洗刷冤屈。于是,每逢年过节或农历三月二十庙会,附近村民就会到这里燃香摆供,超度亡灵。在这里,济水神俨然又是普度众生的阿弥陀佛。由此可见,济渎崇拜在华北地区影响深远,很多济渎庙所承载的文化理念, 已经不仅仅是祈求龙王行云布雨,更多地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

《左传》里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在济水沿岸,有任、宿、须句、颛臾四个小诸侯国,因为和中华民族的祖先太皞(伏羲)同为风姓,周天子就让他们共同负责祭祀太皞神和济水神。 公元前639 年,邾子国灭了须句国,须句国的国君逃到鲁国避难。 他之所以逃到鲁国,是因为须句国是鲁僖公母亲成风的娘家人。 娘家人遭了难,鲁太后自然不能不管。 鲁太后对僖公说:“尊崇明祀,保护弱小,这是周王朝的礼仪;蛮夷扰乱中原,这是周王朝的祸患,能给遭难的须句国君封个爵位,就是尊崇太皞和济水神,就是尊崇周天子,这是修明祭祀、解除鲁国祸患的最好办法。 ”这个故事,不仅显示2000 多年前济水在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而且还让我们见识了古人智慧的光芒。

以神仙为载体,宣扬民本思想,倡导行善积德,这些看似荒诞的神话故事, 释放的正是平民百姓的观念、理想和情怀,折射出的正是历史上济水与黄河互为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卫辉市有一条严光街,街上原有一座济渎庙。 庙里分别建有济渎庙和河渎庙,也称二渎庙。 当地流传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朱元璋巡行天下,来到卫水河边,听说济渎神深受百姓敬仰,夜晚就住在济渎庙,准备次日举行祭祀济渎神大典。 睡梦中,见有二人前来跪拜,一人穿青衣,一人穿黄衣。 朱元璋问他们是何方人氏,穿青衣者答:“我是庙中济渎水神,前来接驾。 ”穿黄衣者答:“我是河渎水神,请求赐给一处殿堂。”朱元璋问:“既是河神,为啥要到这里安家?”河神答:“济渎庙东南五十里就是黄河, 这里的老百姓只知道卫水是济水,供奉济渎神,不知道那水是我黄河的水,是我从地下钻到卫河里来了。 ”朱元璋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就答应在济渎庙正殿后面, 再为河渎神建一处殿堂。 从此,济渎庙里因为有了两个水神,香火更加旺盛。

清道光《济南府志》中,有一段有关乾隆皇帝《济水考》的记载:“谨按济水伏见不常,先儒多主其说。 ……恭载乾隆四十九年二月高宗纯皇帝御制《济水考》,原本《禹贡》,证以銮辂所亲见,云:‘伏见原无定处而无定数也。 ’……蔡氏《书传》云:‘济水性下劲疾,故能入河穴地、流注显伏。 ’引趵突、阿井为证,盖故时济水所经之道,随地皆泉,即随地皆济,益足为无定数无定处之证。 ”这样,有了帝王的金口玉言,在趵突泉建立济渎庙也便名正言顺了。

伴随着济水祭祀的深入人心, 民间逐渐衍生出了多种特有的祭祀形式。 各地的济渎庙,都有众多的人为祈雨除涝、家庭大事前去进香还愿。 据清代《济源县志》记载:“每岁三月间,远近百姓进香者多密带金银仙佛、银娃金盒之类,乘人不见,抛入池中,谓之抛长生。 ”自此济水神在享朝廷祀典的同时,也成为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

民间崇拜如此, 历代帝王同样也利用庙宇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济水祭祀自舜望祀以教化天下为始,周代列入国祀礼仪,并以人格化的规制来厘定四渎的地位,被视为侯爵受到尊崇。 《史记·封禅书》载:“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 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 ”秦汉以后,四渎祭祀逐渐正规。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 年),隋文帝重新确认济水之源,在庙街扩建济渎庙,正式将祭祀济渎神的国家祀典恢复到济源。 唐代加封四渎, 封济渎为清源公,投金龙玉简形成定制,每年举行一次。 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 年),朝廷鉴于北海在大漠之北艰于祭祀,故在庙街济渎庙之后又增建北海祠。

北宋时期,济水神获两次加封,从清源公的地位晋升为清源王、清源忠护王。 到了元代,又加封为济渎清源善济王。 明代以“布衣”皇帝自居的朱元璋,依古定制修正岳渎海镇封号, 封济水为北渎大济之神。清代遣官致祭,又改封济渎神为北渎永惠大济之神。

历代朝廷在不断完善国家山川祭祀、 郊庙礼制的同时,也迎合民间信仰的需要,把一部分朝廷祀典推向民间。 在此种风气的主导下,民间地方致祭量大而杂多。 《唐国史补》记载:“每岁有司行祀典者不可胜纪,一乡一里,必有祠庙焉。 ”济水信仰和祭祀也随之下衍扩散,到处建立济水祭祀庙宇,逐渐形成了济水祭祀文化圈。 现存明代《济渎北海庙图志碑》显示,在祭祀济渎神的洲渊德大殿前,还增设有三渎殿、泰岱庙,形成以祭祀济渎为主、迁延北海、天人合一、四渎同祭的格局,祭祀规格大大超过江渎、河渎、淮渎三庙,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