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看两晋与西域社会往来

2021-12-25郭水涛

关键词:官印西域中原

□郭水涛

西晋立国之初,在首都洛阳已有数以万计的诸胡移民的留寓。从对塔里木盆地和丝路沿线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的简要梳理情况看,两晋时代,中原王朝有效地行使着对西域沙海绿洲的行政管辖与秩序安排。 正是东西方世界这一跨地域的人际互动,极大地促成了两晋时期中原与西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向互补。

早在1907 年,英籍探险家斯坦因就在新疆米兰一处寺院遗址中, 发现其墙裙壁画中绘有数量不少的有翼天使形象。 由遗址文化层中出土的书写有佉卢文的丝绸遗物来判断, 这座寺院及其壁画遗迹的年代当在公元3 世纪至4 世纪初叶。20 世纪80 年代末, 我国考古工作者继斯坦因在新疆米兰发现有翼天使绘画之后, 在当地吐蕃戍堡西南一座佛寺遗址中,再次发掘到一幅有翼天使像壁画。 其中描绘了两躯半身双翼的天使, 形象仪态与斯坦因此前发现的同类美术题材如出一人之手, 画风具有明显的希腊风格和安息艺术的遗韵。 这些文物遗迹的发现,说明西方希腊、 罗马古典绘画或中亚犍陀罗艺术风格循着中外文化交往的足迹, 远在西晋时代就已东传浸染到我国的佛教艺术系统中, 反映了域外异质文化与当地传统文化不断渗透、融合的过程。 这一过程从文化史角度折射出历史文献上述记事的真实。

1924 年, 新疆鄯善县出土了一件晋人写本陈寿《三国志·吴志》残卷。内容为《吴书·虞翻传》至同书《张温传》遗留文本。 1956 年1 月10 日,新疆吐鲁番一座佛塔遗址中,再次出土晋代写本《三国志》残卷。内容系《孙权传》,残存五百七十余字。以上两卷之书风,“字迹十分类似,捺笔极重,隶书气味很浓厚”,具有鲜明的晋人书法的时代特征。《三国志》成书于晋初,作为汉地传统文化典籍,其流布西域边地之迅捷,一方面显示出西晋时期中原文明对西域地区极具张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一种带有时政意义的文化典籍,更在西晋王朝极具效率的管理制度下及时通行边疆地区的情况。 另在新疆罗布泊地区,曾出土有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 前凉西域长史李柏致焉耆王书简草稿之残卷,其中再次透露出中原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影响。

晋代西域胡人往来中原的旧事,内地、新疆等地亦有相应的文物遗迹可资印证,主要的发现是魏晋时期的木简残纸文书资料。 吐鲁番吐峪沟出土西晋元康六年(公元296 年)的《诸佛要集经》残卷即说明汉地译经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已经流入高昌一带。 近代西域地区出土的历史文物中,亦一再显示出西晋王朝对这一地区政治现实的关注。 其中以楼兰遗址发现的墨书残纸和木简为其典型代表。 残纸中有永嘉元年(公元307 年)及永嘉四年(公元310 年)的年号,因此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早期的遗物。 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 这些残纸是研究魏、晋、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不但使我们得以窥见晋人在西域的活动情况,而且更以晋人的真实用笔,为研究当时东方书风的演化轨迹提供了珍贵的文献遗迹。

楼兰自两汉以降即为两关以西著名的沙海绿洲, 循敦煌城西沿疏勒河西行至罗布泊便可到楼兰,因此楼兰便成为连接塔里木盆地与内地中原的枢纽,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绿洲之一。 楼兰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近代以来遭到西方探险家历次的掠夺,流失到圣彼得堡、巴黎、斯德哥尔摩、柏林、伦敦等地,引起了国际东方学界广泛的注意。 作为沙海绿洲的楼兰,这里出土的简纸文书,不仅是研究中国古史、中西交通史、丝绸之路文化史必备的最直接的第一手文物资料, 而且更是研究西域史、楼兰鄯善史、魏晋前凉断代史最真实的历史文献。 楼兰的兴衰、生态的发展变化、环境的变迁,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对“环境、资源、发展”问题最珍贵的文字记录资料。 事实上,沙漠瀚海中出土的这些魏晋遗书地下档案,还为我们认识当地汉文系统与魏晋书法的文化联系提供了珍贵的书法史资料。

考古出土文物也印证着两晋与西域的往来情况。 1982 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在焉耆县博格达沁古城东面5 公里处一座晋墓中,发掘出土了包括九龙黄金带扣、包金铁剑在内的一批珍贵文物。 这件黄金带扣镶嵌红绿宝石, 长约10 厘米, 宽约5 厘米,重48 克。 学者们认为它属于焉耆王室之物。 这件带扣与1991 年湖南安乡县西晋刘弘墓出土的带扣及往年朝鲜平壤石岩里9 号乐浪古墓出土的带扣质地雷同、形制相似,可以推知应是西晋王朝颁赐绿洲藩属王室的遗物。这一事实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西晋王廷羁縻塔里木绿洲诸国的往事。

与上述出土文物发现相媲美, 河西走廊以东的丝路沿线出土文物则谱写了两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崭新篇章。 大约20 世纪初叶,洛阳西晋墓葬遗迹中出土了一件柱状墓表残石。 这件石刻残高113 厘米,柱径33 厘米。 柱身顶端有凸状榫头,判断当年必有其他构件坐落于其上。 榫头以下之柱身,遍雕纵向凸起的棱弧,其间又有辫状绳纹两匝环绕于上段,从而传达出浓郁的希腊、罗马古典柱式的风格。 在此柱身的上段, 有连缀的墓表望板, 内有残刻隶书文曰“□(晋)□(故)□(散)□(骑)□(常)/侍骠骑将军/南阳堵阳韩/□(府)□(君)□(神)□(道)□(碑)”。据研究,此墓表系西晋名族南阳韩寿的神道遗物,在中国西晋文物比较缺乏的情况下, 显然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墓表显示出来的西域柱式形制,为后来六朝陵墓墓表所沿袭,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西域建筑文化对中原社会的影响——至今依然屹立于地中海沿岸诸国的不计其数的各式棱柱, 毫无异议正是华夏同类遗迹的文化源头之一。 这些西方建筑的经典杰作,以其美轮美奂的形象,赢得了东方世界由衷的赞赏。 每当我们来到意大利罗马时代古城遗址时, 看到那些历尽沧桑的古代棱柱, 我们立刻可以感悟到这种极具审美价值的“西方样本”,以其充满张力的资源品格,落植于丝路异域的必然。

从考古出土文物看,1965 年7 月, 在北京市发现的西晋华芳墓中出土一件波斯萨珊形态的玻璃碗残件。 这件玻璃器皿侈口敛颈,球腹圜底,腹部凸起一排十个椭圆形乳钉,底部有七对稍微凸起的钉足。 碗高7.2 厘米,口径10.7 厘米,透明而呈淡绿色。 华芳系西晋幽州刺史王浚之妻,葬于永嘉元年(公元307 年)。 这件生活用具应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时代较早的波斯萨珊玻璃制品。 由此反映出西晋年间中外文化交流的畅达。 1996 年8 月,山东滕州夏楼村一封土晋墓出土了6 件陶俑。 内有胡俑2 件,“头戴高冠,凹眼高鼻,有唇髭……”其中1 号俑,高34 厘米,脚穿前翘尖头鞋,背部刻一“胡”字,具有明显的西域胡人的特征。 倘若我们对有关历史资料进行检视,或许我们还能对这类胡俑的民族归属做出大致的判断。 据希腊上古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一书的记载,当时往来西域的“塞人,是斯基泰部落,他们头戴高耸的尖顶厚毡帽,穿着裤子……”因此,我们认为山东滕州出土的这两件胡俑应是西域塞人流入中原的美术写影,这与同墓出土画像石中另有“有尾持物羽人”这类美术题材,共同反映了中古时代内地与西域文化交流的信息。 这使我们从物流视域感受到两晋时期中外往来的密切。

与此事态相表里,近代以来中国西北一带相继出土了数以百计的晋代官印。 这些印章大多为西晋王朝颁发给各地来华民族首领的职官印信,从中不难看出司马氏政权结好四方的政治取向。 考古资料显示,西晋王朝颁赐诸胡官印的数量,已远远超出汉魏两代同类官印数量的总和,这充分反映出西晋年间汉胡政治阶层人事往来的频繁。 比如1973 年洛阳博物馆征集的据传出土于甘肃的 “晋归义胡王”金印及往年出土的“晋归义胡侯”、“晋率善胡仟长”、“晋率善胡佰长”、“晋支胡率善仟长”、“晋鲜卑归义”、“晋屠各率善佰长”、“亲晋羌王”(二枚)、“晋归义羌王”(二枚)、“亲晋氐王”、“晋归义氐王”(三枚)、“晋蛮夷王”、“晋蛮夷归义王”、“晋蛮夷归义侯”、“晋蛮夷率善仟长”、“晋蛮夷率善佰长”、“晋匈奴率善佰长”等官印。 这些均为西晋王廷颁赐睦邻友好或者向慕归化的胡人首领及部落大人的印信。

与上述西晋胡人官印相比较, 值得人们细心注意的是, 如果我们将这枚胡王金印与其他的西晋官印置于“史实束”的视域下来考察,则这枚出土文物将会为我们揭示出西晋一代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态。首都博物馆藏有一方西晋“晋匈奴归义王”金印。 印重86.9 克,含金量为60%。 印正方形,边长2.2 厘米,厚2.5 厘米。 驼纽,纽高1.7 厘米。 印面刻阴文“晋匈奴归义王”六字。其刻工用刀平直,字口方齐。这枚金印, 不仅为研究西晋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而且更从文化群层面显示出当时“胡人”与“匈奴”被晋人视为不同民族的事实。 这就为澄清学人将“晋归义胡王”印认定为“匈奴”官印提供了甄别依据。 西晋王朝对职贡部落酋帅官印的颁授,尚有次第行为的遗迹——略次一等的印信, 内地亦有文物的面世。 不仅如此,“晋归义胡王”印信的颁授,出土遗物已有不止一例的发现——它无疑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中原王朝频繁接触四夷藩王部落的真实史态——如果从中亚七河流域昭武九姓的商贸史来分析,则这类“归义胡王”显然指的就是“利之所在,无远弗届”的粟特诸胡部落东来华夏的首领。 1964 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延昌二十九年(公元589年)唐绍伯墓出土了一件绣有“胡王”汉字的牵驼纹织锦。 这件载有浓郁中外文化交流信息的织锦的出土, 无论从遗址所在地理位置的典型性还是从文化内涵的可融性上来说, 都贯穿着中外古代民族之间人文往来的血脉。 中古时期中原、西域两地先后出现的这些与“胡王”有关的文物,折射出中原社会与西域粟特胡人部落绵延不断的政治、经济联系。

概言之,从历史史籍连绵不断的记载以及上述考古出土文物中均可窥见有晋一代中原与西域社会大量往来的印证和史实。 面对如此丰富的文物、文献史料的展示,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两晋时期中原与西域社会往来的频繁。 这种东西社会之间络绎不绝的双向互动,无不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从事物质生活资源的拓展与交换有着内在的深层联系,并从深层的文化状态影响着本民族的文化发展。

猜你喜欢

官印西域中原
张骞探西域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裴度失印不急找
裴度失印不急找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沁园春·赞中原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班超出使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