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侵犯骨髓7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1-12-25徐小艳冯智坤郭树霞杨金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核型母细胞淋巴瘤

徐小艳,冯智坤,王 璇,郭树霞,杨金花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淋巴瘤类型中最常见的亚型,文献报道其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 lymphoma, NHL)的40%[1]。以骨髓活检首诊为DLBCL在临床上较少见,给病理诊断带来困难与挑战[2]。本文回顾性分析7例DLBCL侵犯骨髓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为病理诊断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6年5月~2020年3月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7例DLBCL侵犯骨髓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46~81岁。7例均行骨髓活检和免疫组化检查。其中1例有髓外部位原发淋巴瘤资料,其余均无髓外组织标本。随访日期截至2020年5月。

1.2 方法

1.2.1骨髓活检制片 所有切片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脱钙液采用12%盐酸+8%甲酸,石蜡包埋制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

1.2.2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liVision两步法,选用抗体包括CD20、Pax5、CD3、CD5、CD10、BCL-6、MUM1、BCL-2、C-myc、TdT、Cyclin D1、CD117、MPO、CD30。一抗和二抗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1.3 结果判断骨髓活检增生程度采用五级划分法,分为增生极度低下、较低下、正常、较活跃、极度活跃。根据瘤细胞在骨髓组织中的比例,将淋巴瘤侵犯骨髓的程度分为:轻度(<20%)、中度(20%~50%)与重度(>50%)。根据淋巴瘤侵犯骨髓的分布方式分为:弥漫型、间质型、结节型、窦内型、混合型。将免疫母细胞>90%者称为免疫母细胞型,<90%者称为中心母细胞型。纤维化采用网状纤维染色,根据WHO(2016)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级标准[3]:0级为散在线性网状纤维,无交叉,相当于正常骨髓;1级为疏松的网状纤维,伴有很多交叉,特别是血管周围区;2级为弥漫且浓密的网状纤维增多,伴有广泛交叉,偶尔仅有局灶性胶原纤维和(或)局灶性骨硬化;3级为弥漫且浓密的网状纤维增多,伴有广泛交叉,有粗胶原纤维束,常伴有显著的骨硬化。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临床表现伴有B症状(发热、盗汗或体质量减轻)6例(6/7,85.71%),乏力7例(7/7,100%),面色苍白2例(2/7,28.57%),双下肢紫癜1例(1/7,14.29%),恶心呕吐1例(1/7,14.29%),晕厥1例(1/7,14.29%),腰痛1例(1/7,14.29%)。浅表淋巴结肿大3例(3/7),脾大5例(5/7,71.43%),肝大1例(1/7,14.29%)(表1)。

2.2 骨髓涂片骨髓涂片阳性率为71.43%(5/7),其中出现不明细胞3例,原始细胞增多2例(后经反复阅片及讨论应归为异常淋巴细胞)。2例未见明显异常。

2.3 流式细胞学流式细胞学查见异常淋巴细胞3例,阳性率为42.86%(3/7)。4例未见明显异常。

2.4 遗传学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染色体异常核型3例(3/7,42.86%),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核型1例,复杂染色体核型1例,1例可见多处断裂。

2.5 骨髓活检及免疫表型骨髓活检诊断阳性率100%,增生极度活跃6例,较活跃1例。按瘤细胞侵犯骨髓的方式分为:弥漫型2例,间质型2例,混合型1例,结节型2例,结节位于小梁旁及小梁之间。按淋巴瘤侵犯骨髓的程度分为:重度5例,中度1例,轻度1例。中心母细胞型4例,胞质较少,核多为圆形或稍不规则,空泡状,染色质细致,有2~4个小的嗜碱性核仁;免疫母细胞型3例,瘤细胞胞体大,胞质丰富,核圆、卵圆,染色质细致,单个居中的嗜碱性大核仁。免疫组化标记CD20提示生发中心来源2例,非生发中心来源5例。纤维化2级6例,纤维化1级1例。1例表达CD5,C-myc阳性指数0~5%,均不表达CD3、Cyclin D1、TDT、MPO、CD117、CD30(表2,图1~3)。

2.6 治疗和预后2例未经治疗,由于合并嗜血综合征伴感染而死亡。余5例均行化疗,其中例2化疗后,骨髓穿刺及PET-CT提示CR,10个月后下颌部出现DLBCL,带病生存;例3化疗2个周期后失访;例4化疗后复查骨髓穿刺及PET-CT提示CR,行骨髓移植,目前病情稳定;例5化疗后,4个疗程骨髓检查CR,第5个疗程出现中枢侵犯,目前带病生存;例7目前化疗间歇期。

3 讨论

DLBCL属于中至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B症状,淋巴结、脾脏、皮肤、胃肠道等髓外部位出现肿块。少数病例起病隐匿,无全身淋巴结肿大或髓外部位肿块,仅以血象异常就诊。前者骨髓检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后者骨髓检查是为了帮助临床寻找引起血象异常的原发疾病。

本组7例DLBCL侵犯骨髓流式细胞学阳性率42.86%,骨髓涂片阳性率为71.43%,骨髓活检阳性率100%。分析其原因如下:(1)淋巴瘤侵犯骨髓继发纤维化导致骨髓干抽有关;(2)肿瘤细胞分布不均一(结节或间质散在分布),涂片有效细胞少;(3)流式中大细胞容易破碎。骨髓活检的优势在于能够直观地了解有核细胞的密度及布局,不存在干抽和稀释的问题,可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国内刘恩彬等[4]研究在伴有全血减少的DLBCL侵犯骨髓时,强烈建议骨髓活检作为血液病常规检查项目。

本组7例DLBCL侵犯骨髓的方式有弥漫型、间质型、结节型、混合型。以往文献报道还有窦内侵犯型[4],本文未观察到此种分布方式,可能与本组病例数较少有关。DLBCL少数病例可表达CD5[5-6],本文1例表达CD5。7例中染色体异常3例。刘微等[7]收集47例骨髓受累的DLBCL,其中25例检测出核型异常,以复杂核型异常最为常见,伴遗传学异常的患者生存期更短,是其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原发骨髓的DLBCL主要表现为骨髓受累,无全身淋巴结肿大及其他结外器官受累,较为罕见,国内仅有个案报道[8-10]。本文仅1例无淋巴结肿大和其他结外器官受累,可归为原发骨髓的DLBCL,5例除以骨髓侵犯外,影像学检查均可见脾脏大及局部淋巴结大,但未获取髓外病变组织标本,是否诊断为原发骨髓的DLBCL还需探讨。

以骨髓活检首诊为DLBCL侵犯骨髓时,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等疾病。胞体小,无明显异型,形态偏成熟,多伴有组织细胞、浆细胞、嗜酸粒细胞等成分。(2)髓系肿瘤: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当异常的大细胞散在分布于骨髓间质时,与MDS中发育异常的原始粒、红系细胞难以区分。张兵雷等[11]报道2例误诊为MDS的DLBCL侵犯骨髓,本文有2例在骨髓涂片分类中均分到原始细胞中,经反复阅片及讨论,应归为异常淋巴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表达髓系和原始阶段标记,一般不表达B淋巴抗原标记。(3)其他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包括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 LBL)、Burkitt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 BL)、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母细胞变型:LBL胞体更小,核染色质细,核仁小或不明显,TdT阳性。BL胞体中等大小,CD10和BCL-6阳性,BCL-2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100%,MYC基因异位。母细胞型MCL常见于老年男性,胞体中等偏大,染色质细,核仁小,免疫组化显示CD5+/-、Cyclin D1+,CCND1/IGH融合基因阳性。(4)间变大T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T-cell lymphoma, ALCL):具有标志性细胞特征,表达CD30、EMA和T淋巴细胞抗原标记。(5)浆细胞骨髓瘤母细胞变型:骨头疼痛,常伴有贫血,血或尿液中出现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影像有骨质破坏。免疫组化CD38、CD138阳性,Kappa、Lambda限制性表达。(6)转移性肿瘤:包括转移性低分化癌、恶黑、横纹肌肉瘤等,免疫组化CK、EMA、HMB45、S-100、Myogenin、MyoD1等可以鉴别。

本组7例DLBCL侵犯骨髓临床进展迅速,最终依靠骨髓活检确诊,因此建议将骨髓活检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当骨髓中出现异常大细胞,建议常规增加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标记(CD20、CD3),以免遗漏DLBCL的诊断。

猜你喜欢

核型母细胞淋巴瘤
软骨母细胞瘤样骨肉瘤穿刺标本免疫组化H3F3B、IMP3、Clusterin 联合H3F3B 基因突变检测的意义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产前诊断指征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筛查中的作用评估*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遗传学特征与临床的关系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这种恶性肿瘤,3岁以下是高发期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