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专创融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1-12-25崔荥珈
崔荥珈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00)
1.背景
2018 年3 月5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而促进经济体制升级、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毕业生能高质量地创业与就业。文件中同样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双创教育理念无法与学校的专业教育紧密连接,理论实践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欠缺,教师创新创业意识薄弱、教学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与实践性;应着力探索并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使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专业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单元,现阶段大多数学校都视创新创业教育为极少数人的特色教育,将那些有创业意图、创新能力的人作为教育对象,没有把创新创业融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当中,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无法有机地融合,这势必影响学校对高质量双创人才的输出。培养引导形成创新理念、提高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健全的课堂教学体系、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搭建实践平台与校企融合等为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使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有效结合,大力推动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程。
2.“互联网+”背景下专创融合模式的搭建
2.1 培养理念的转变:基于专业的双创能力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来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是从思想层面到实践能力层面的锻炼和培养。然而,专业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单元,很多院校将创新创业视为少数有创新能力、创业意愿的学生展开的教育,没有将其有机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当中来,创业教育应以专业学习为基础,是专业教育的深化。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很多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模式流于形式主义,技术含量低;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教学水平。当今社会处于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兴起,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教材、笔记、板书等工具和载体已被笔记本、资源库、云平台、体验式和探究式的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作用使学生更便捷更高效地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亟待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2.2 课程体系的设计:基于专创融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已开始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但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大多还仅仅停留在“创业就业指导”等模式化的传统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基本停留在书本的理论知识传授上,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应以项目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结合学生的学情与兴趣特征,创建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依托的多元化课程体系,重新制定与创新创业教育跟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的彼此融合,有策略的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挖掘并充实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教师应采用认知性教学方法,将创新理念与创业意识不断地传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备基本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理论授课能力。学校应开发更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创业理论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列为必修课的行列,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及创业实践成果纳入学分管理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业实践参与率,建立有梯度、有层次,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学校应努力建立更科学的市场需求导向型学科结构和双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机制,从而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紧密对接。
2.3 教学方法的设计:基于“互联网+”的泛在教学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和授课教师应利用互联网快速传递信息等显著优势,创建全新的立体化教学平台,注重创新创业教学的信息化建设,逐渐实现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考核方法与线上教学相结合,这要求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案,不断探索更适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互联网+教育的形式,进行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学双互动,以互联网为载体,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生中来,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所谓的培养,日益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
具有高水平教学素养的教学团队是实施创新创业导向课程的基础,教学团队应注意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现今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度不够,针对性强的课程和教材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同时,应同步开发电子教材,云教材,有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授课教师应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将教师的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创业灵感。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2.4 教学平台的设计: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实践平台搭建
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通过信息平台的搭建,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优势,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缺少载体的问题。在搭建平台之前,要通过大量的数据调研,了解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在线教学平台模块应包括:平台介绍、创新创业课程视频、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名师讲座、在线交流及网络资源共享等模块。在课程视频模块中,应包含大量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视频资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指导其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并帮助其制定合理的学习框架和体系,以期学生在创新创业平台中可以学有所得,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运用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移动端学习平台(APP),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模块中,可主要展示创业采集、创业成果展示及相关创业培训等内容,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进行经验的分享和适当指导的作用。
3.“互联网+”背景下专创融合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创建“教赛创一体”的专创融合路径
创建“教赛创一体”的专创融合路径,大赛促教改、大赛促创业、创业促教学,从而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分开,创新创业大赛和创业实践脱节的问题。以大赛为核心,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制定符合当下经济发展潮流的专业课程建设。以大赛促创业,为获奖的创业项目提供一站式的孵化平台,提供技术、资金、人脉的支持,形成专利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以创业促教学,把创业成功的学长请进课堂中,将创业中的真实项目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实践以外,更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
3.2 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融合培养
实行产教融合将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课程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校企合作同样是职业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对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校企融合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学校负责制定具体的育人培养计划,对学生的进行书面知识的传授和基础实践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学校可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做开发新专业,按照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可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训练,才能将学校所学知识融 会贯通,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学校应与企业深度合作,让企业加大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开发打造多功能的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平台,提高创新创业质量。
3.3 开发跨学科综合的系列课程和项目
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有不尽相同,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工科类专业课程中不会涉及到市场营销、网络营销、财务管理等内容,而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课程中往往缺乏专业技能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则以学生的专业和课程为背景,摒弃原有的结构式静态的融合,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跨专业融合。
首先,要在学生专业基础上形成一种动态、由点及面的机制。动态性可以从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的选择、团队成员的组成、指导教师的实时辅导、专家的在线答疑等来实现,学校的规章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保障。由点及面则需要将创新创业中涉及的各个知识点进行融合,要求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在此基础上将理论转化成实践,并能够运用到创新创业项目中,让团队中不同专业的同学取长补短,真正做到互相适应。
其次,要针对学校现有师资结构,成立一支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师资团队,实现师资团队的专业互补,并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作出指导。术业有专攻,工科类老师针对技术或者工程类问题给予指导。法律类老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企业组织选择、市场风险的规避、工商注册等。经管类老师则负责市场细分、消费者行为分析、制定营销方式等问题。
最后,要形成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网络平台。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很难做到时间统一,这时在线网络平台构建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在线网络教学模块教师可以上传相应的慕课,并通过在线解答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库,教师和学生可以对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由团队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团队自选平台,同学们可以选择到专业不同、志同道合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