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期近视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021-12-25郑贵倩王中英刘善贺胡姗姗
郑贵倩,王中英,刘善贺,胡姗姗
(1.牡丹江医学院;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眼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近视是眼屈光不正最常见的一种,是指在眼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聚焦在视网膜前,从而导致远距视物模糊,严重者可以致盲。目前我国学龄期孩子的学习压力大,学业任务重,导致近视的发生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近视患病人数将达到48亿[1]。近视已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的高度重视。因此,近视的流行病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流行概况
1.1 国外近视现状研究显示近视患病率在各个国家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根据韩国的一项近视研究调查显示,5~6岁的儿童近视患病率为20.4%,7~11岁为58.4%[2];处于中亚地区的伊朗学生的近视调查显示,7~12岁的儿童近视患病率为22.6%;在日本,6岁的儿童近视患病率为63.1%、8岁为78.6%、9岁为79.5%、10岁为85.3%、11岁为83.0%[3]。在英国,6~7岁的儿童近视患病率为2.8%,12~13岁为17.7%;在德国,7~11岁的儿童近视患病率为5.5%,12~17岁为21.0%;在澳大利亚,6~7岁的儿童近视患病率为6.9%,12~13为7.3%[4]。由此可见,各个国家地区的近视患病率是不同的,数据显示亚洲地区远远高于欧美国家。各个国家地区因生活环境、地域、种族差异以及不同的教育方式等,造成了近视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
1.2 国内近视现状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增加,电子设备的普及等,我国近视的患病率一直呈高速增长,学龄期学生是近视发生的易感人群。亢泽峰等[5]整合1989~2014年间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小学、初中及高中生近视患病率分别为22.53%、51.07%和65.44%,且发展趋势仍然在上升。He等[6]研究发现中国7岁左右的儿童近视患病率为10%~14%,8~9岁约为27.78%,10~13岁约为56.27%。可见,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显著上升。根据十几年来我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我国不同地区的近视患病率也不尽相同。在我国北方城市如北京市,7岁儿童的近视患病率约为9.7%,12岁为43.8%;我国西北部城市如敦煌市,10~12岁儿童的近视患病率为30.21%,13~15岁为52.86%;在我国东南部城市如上海市,6~12岁的儿童近视患病率为45.2%,13~15岁为76.7%。而对于南方城市如深圳市,中小学生平均近视的患病率为37.01%,其中,小学生为29.21%,初中生为63.55%[7]。以上数据表明,南方城市学龄期学生近视患病率比北方城市高,这可能与南北方地理环境、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有关。根据一项覆盖浙江省浦江县从2013~2015年间的学生近视情况调查发现,小学生近视患病率由2013年的35.75%增长到2015年的53.15%,初中生的近视患病率由2013年的47.62%增长到2015年的42.16%,高中生的近视患病率由2013年的48.83%增长到2015年的52.30%[8]。综上数据说明了我国近视人数在逐年递增,近视已经成为了全国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其发病的影响因素,从而寻找出预防控制的有效措施。
2 影响因素
2.1 性别研究发现近视的发生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患病风险是男生的1.152倍[9]。在全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和疑似近视流行现状研究调查中显示,女生近视患病率高于男生,相同年份不同学段仍为女生高于男生。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且更早患上近视,这可能与女生在青春期生长发育速度较男生快相关,继而眼球发育相对加快,导致眼轴增长迅速[8]。除此之外,女生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女生的户外活动时间相比男生来说较少,而静坐学习的时间较长。女生易偏食,营养不良导致眼部发育不全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是女生近视患病率高于男生的重要原因。
2.2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群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上升,伴随着学习压力、用眼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近视的发生呈低龄化趋势。郭玉麟[10]等研究结果提示应将近视防控治疗工作重心放在学龄阶段的孩子身上,争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在一项调查中,研究者将6个省的中小学生按年龄分为6~8、10~12和13~15岁的不同组别,通过调查发现其近视患病率分别为35.8%、58.9%、73.4%,呈现出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明显增高的趋势[11]。此外,年龄增加,学段上升,课业负担日益加重,学习压力不断增加,每天学习时间延长,户外活动时间减少等,这些都是导致学龄期孩子视力不良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重要原因。
2.3 眼轴学龄期孩子的生长发育较快,眼球也随之快速发育,从而导致眼轴的增长迅速。眼轴长度每增加1 mm将导致2至3D的近视发展,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近视的不断加深,进而视力不良检出率增加[8]。张汉国等[12]研究发现,低度近视组近视患者眼轴长度与屈光度之间相关系数仅为0.0058,两者之间呈现低度相关性,而中高度近视组的相关系数则分别为0.2355和0.5788,呈现为高度的相关性,该结果表明患者存在越高的近视度数,就具有越长的眼轴值。随着眼轴长度的不断增加,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逐渐延伸并变薄,最终导致眼部并发症的风险增加[13]。
2.4 户外活动时间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户外活动是近视防控的首要措施之一,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能有效的减少近视的发生。在He[14]等人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中,每日进行40分钟的户外活动,持续3年,可以使近视的患病率从39.5%降低到30.4%。在西方国家的孩子,每天约有2个小时的课余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大大的降低了近视的发生。研究发现近视的孩子户外活动时间明显少于视力正常的孩子,这可能是由于长时间户外运动使视网膜受光照的时间增加,刺激视网膜合成和释放多巴胺,而高水平的多巴胺会减慢眼球的延伸,从而能够有效的减缓近视的发生,同时也能减少眼内压的升高[15]。
2.5 近距离用眼较长时间内持续近距离工作,如阅读、写作等,可导致近视的患病率增加。研究显示,1周内近距离工作时间每增加1 h,近视的几率就增加2%[16]。这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眼球壁的巩膜组织在眼外肌的机械性压迫下逐渐延伸,眼轴拉长,从而导致近视的程度也越来越深。研究发现持续阅读时间超过30 min且阅读距离小于30 cm的孩子其近视患病率是拥有正确阅读习惯的孩子的2.5倍[17]。其发生的机制可能是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导致了眼睛的调节需求增加,晶状体调节增强,睫状肌因长期收缩而处于疲劳状态,导致了调节滞后,并刺激眼轴代偿性增长,从而导致远视离焦状态,加快了近视的发生。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电子智能产品日新月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再加上屏幕闪烁对眼睛的不良刺激等,近视的患病率也在逐渐增加。
2.6 遗传许多眼部疾病的发生都与遗传因素相关,近视的发生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生活中如果父母一方患有高度近视,孩子近视遗传的可能性明显增高。苏兰萍等[18]对兰州市中学生近视遗传的研究表明,父母均无近视的子女近视患病率为55.79%,父母一方患有高度近视的子女近视患病率为76.60%,父母双方均患高度近视的子女近视患病率高达84.95%。因此,高度近视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目前认为高度近视遗传方式包括X连锁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隐性遗传,迄今为止,已报道有7个位点的基因突变与高度近视的发生相关,这些基因包括SCO2,ZNF644和CCDC111等[19]。高度近视往往伴随着眼轴增长过快,且眼轴长度遗传稳定性比近视遗传稳定性更高,经研究显示眼轴的增长导致屈光不正的基因包括ZC3H11B、C3orf26、CD55、MIP和ALPPL2等[20]。在这些遗传基因的作用下,个体发生近视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3 总结
近视是一种严重危害视觉的功能性疾病,如果不加以干预,随着近视的发展,一旦形成高度近视,就会有很大部分患者发展成为病理性近视,导致不可逆的眼部并发症,如视网膜变性裂孔、脱离、黄斑出血、白内障、后巩膜葡萄肿等发生,严重者甚至致盲。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近视患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近视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是研究近视的重点和主要依据,但是在国内关于近视的流行病学调查仍然缺乏大样本和大数据的支持,本文通过总结全球不同区域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能够更好的进行横向对比。除此之外,导致近视发生的因素有许多,诸如年龄、性别、眼轴、遗传等,这些高危因素是导致近视发生发展的关键点,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两者之间的评价模型是减少近视发生的的重点内容,同时,由于现在大多数近视患者趋于低龄化,使得临床症状在初期时被忽视,所以导致近视的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而使近视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综上所述,研究近视的流行病学以及近视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是预防和控制近视的关键点。因此,我们更应该不断地研究近视的影响因素,更加全面的了解近视的发生。同时,我们要加强学龄期孩子视力保护意识,督导其控制近处用眼的时间,增加户外运动,均衡饮食。同时各级医疗、教育机构应加大近视防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龄期孩子及其家长正确的掌握防控的方式方法,做到早预防,早筛查,早治疗,形成良好的近视防控机制,减少近视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