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和医派之当归四逆中和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2021-12-25范业斌刘章凯
范业斌 刘章凯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是四肢小关节肿痛、足跟腱鞘结节等症状。现阶段,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是采取甲氨蝶呤药物,其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其在临床应用中用药个体差异性大,且疗效不稳定。“中和”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医学学术思想,中医的根本目的即为调和阴阳以“致中和”。而“中和”就是无太过与不及,既作为极为适度的原则,又饱有涵养万物的功德。中和医派的学术思想即是上医治未病,守神明,顺阴阳,畅气机,养心怡情,续命延年。中和医派对“中和”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归纳并将其应用于中医临床疾病诊疗中,不限定于特定药材与传统经方,辨证施治,实现了阴阳的极致“中和”[1]。此外,中和医派思想认为小病调气血,大病理阴阳[2],因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在于把握气血阴阳,当以气血阴阳“中和”为治疗原则。当归四逆汤是由当归、桂枝等中药材组成的汤剂,中和医派由气血阴阳入手,从根源治疗疾病,该方剂具有养血散寒、温经通脉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和医派思想指导下当归四逆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并将研究结果做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武宁县中医院2017年12月—2020年6月收治的7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与试验组(39例)。以下2组基础资料,经计算比较,P>0.05,提示其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年龄25~60岁,平均(42.53±5.32)岁;男18例,女21例;病程1~4年,平均(1.61±0.22)年。试验组年龄26~59岁,平均(42.58±5.36)岁;男17例,女22例;病程1~5年,平均(1.62±0.26)年。此研究被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诊断标准西医参照《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3]中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气滞血瘀证型。
1.3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无肝、肾等功能异常者;经关节影像学检查证实者;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伴有四肢小关节肿痛、足跟腱鞘结节等症状者等。
1.4 排除标准有严重基础疾病者;患有关节软骨破坏侵蚀者者;对本研究采用的当归四逆汤、甲氨蝶呤过敏者等。
1.5 方法予以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规格:2.5 mg,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44),5~10 mg/次,1~2次/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和医派杨建宇教授科协方的当归四逆中和汤,组方:当归9 g,炙甘草6 g,大枣5枚,桂枝(去皮)9 g,通草6 g,细辛3 g,黄芪15 g,赤芍10 g,党参12 g,吴茱萸10 g,生姜10 g,葱白9 g。加水煎至300 ml,150 ml/次,2次/d。2组均治疗6个月。
1.6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治疗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进行评估2组临床疗效,其中显效:治疗后患者无晨僵、关节压痛、肿胀等症状;进步:压痛、肿胀关节数明显减少,晨僵时间明显缩短;有效:压痛、肿胀关节数有所减少,晨僵时间有所缩短;无效:压痛、肿胀关节数无明显变化甚至增加,晨僵时间无明显变化甚至延长。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进步率+有效率。②临床症状。统计2组治疗前后压痛、肿胀关节数及晨僵时间情况。③血清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分别取2组治疗前后约5 ml静脉血,待其凝固后,置于离心装置中(3000 r/min,10 min)离心后,取血清,血清RF水平检测使用速率散射比浊法,血清ESR水平检测使用魏氏法,血清抗CCP抗体水平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④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血液采集、血清制备方法与③相同,血清IL-17、IL-23、IL-1β水平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79.49%(P<0.05)。见表1。
表1 2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压痛、肿胀关节数减少,且试验组处于对照组的更少水平,晨僵时间缩短,且试验组处于对照组的更短水平(P<0.05)。见表2。
表2 2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例,
2.3 血清RF、ESR、抗CCP抗体水平2组较治疗前,治疗后血清RF、ESR、抗CCP抗体含量降低,且试验组处于对照组的更低水平(P<0.05)。见表3。
表3 2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RF、ESR、抗CCP抗体水平比较 (例,
2.4 血清IL-17、IL-23、IL-1β水平2组较治疗前,治疗后血清IL-17、IL-23、IL-1β含量降低,且试验组处于对照组的更低水平(P<0.05)。见表4。
表4 2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IL-17、IL-23、IL-1β水平比较 (例,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遗传、激素等因素导致机体的四肢大小关节发生肿胀、疼痛的一种病理疾病。甲氨蝶呤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减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质被破坏,抑制关节畸形,控制病情的进展,但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起效慢、不良反应多等不足。
《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医派思想对于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治提出三要点:一要善于调气血,二要善于平升降,三要善于衡出入;其根在中和,在于气血阴阳的“中和”,同时还强调所有疾病最终均离不开阴阳的失衡,而阴阳又离不开气血[1]。因此,中和医派思想认为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诊治的出发点在于气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无论经络、脏腑、筋骨皮肉均需气血的调和,正如《不居集》“气即无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气”,而气血之间的“中和”关系尤为密切,就是众所周知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所以第一要善于调气血[1]。此外,中和医派思想主要以扶正祛邪益中和、存正抑邪助中和、护正防邪固中和为主要学术思想,且临床擅用“对药”“角药”加减出入百变、达用药中和、求机体中和[6]。中和医派掌门杨建宇教授科研协作方。当归四逆中和汤具有调气血、衡出入、平升降、达中和之效,方中当归可发挥补血、活血等功效;黄芪、党参炙甘草具有补血益气、中和等功效;大枣具有补中益气、缓和药性等功效;吴茱萸、桂枝、肉桂具有温通血脉、止痛解表等功效;通草具有利水、渗湿等功效;细辛、吴茱萸、葱白具有散寒、通温、解表等功效,以上诸药协同共行补血祛寒、通脉温经之功[7]。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可知,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处于对照组的更高水平,压痛、肿胀关节数处于对照组的更少水平,晨僵时间处于对照组的更短水平,表明中和医派思想指导下当归四逆中和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疗效显著。血清RF、ESR、抗CCP抗体、IL-17、IL-23、IL-1β均为炎性因子指标,其水平升高表明患者的炎症损伤加重[8]。而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一种炎症性疾病,其发生、病情发展与机体的炎性反应状况具有正相关关系[9]。现代药理学表明,桂枝中的挥发油、当归中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可通过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同时还可降低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2的水平,抑制组织胺的活性,进而发挥抗炎的作用。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可知,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RF、ESR、抗CCP抗体、IL-17、IL-23、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中和医派思想指导下当归四逆中和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效抑制患者的炎症反应,控制病情进展,与范建波等[10]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中和医派思想指导下当归四逆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进而控制病情发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