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精神资助

2021-12-24李元梓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资助育人感恩

李元梓

摘要:高校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对党委的政治要求,对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检验,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实践。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资助体系已趋于成熟,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然而,目前高校在资助实践中仍以简单的资金扶持为主,缺乏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要想根本上推动受助学生实现自立自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需从坚持价值引领,强化理想信念,培养社会责任,践行感恩回馈等方面入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塑造。只有将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才能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开展。

关键词:资助育人;精神资助;价值引领;社会责任;感恩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列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要充分挖掘资助育人功能和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1]。2019年,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将“不断推进资助育人”作为资助工作提档升级的重要内容[2]。扶贫先扶志,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只是简单的经济扶持,更要注重精神帮扶,避免就资助谈资助、就育人谈育人,应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融入到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实现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一、坚持价值引领,强化理想信念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以往的资助育人工作是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直接发放金钱或物资补助,缓解经济压力,忽视了对受助学生主流意识、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培养,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然而,对学生思想精神进行教育引导,确是资助工作最本质的要求。

家庭教育是学生思想形成的基础。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是资助过程的第一步,与受助学生家人的沟通更体现了家校合作在育人中的重要性。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和资助部门应联合牵头组织各学院开展暑期贫困学生家庭走访慰问活动。通过走访受助学生家庭,一方面,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实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促进学校精准资助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帮助受助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和资助政策的落实,感受學校对贫困生的深切关怀。同时,进一步期许家长尽可能为孩子营造温馨健康的家庭氛围,传播积极上进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孩子心理动态,配合学校一起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顺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学校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形成起着关键决定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此,学校应广泛动员全体教师参与资助育人的价值引领全过程,形成“人人教育”的新模式。为更好完成资助育人工作,各学院可成立资助学社,学社成员包括已被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全体教师参与到对受助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中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固本培元,将国家意识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我国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建立健全了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3],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呵护和关心,更加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意识尤为重要。学校可定期组织开展相关讲座帮助贫困学生了解国家资助政策,让学生体会到党和国家给予的关怀和温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将自我成长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为建设祖国发奋图强。

励志教育是关键。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因此,只有激发贫困学生的内生动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锤炼意志品质,才能凸显资助育人的价值功能。为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设立资助最低标准,达到学业成绩基本要求才能享有受助资格;建立激励机制,综合考虑学习成绩、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勤工俭学等方面因素,培育学生奋发向上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品格。在资助过程中传递和渗透精神扶志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价值观,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和能力。

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全面开展“精神软资助”,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为抓手,充分发挥这些同学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品德高尚等优势开展资助工作。例如,依托学生党支部的同志们和班委成员们对贫困生在校表现和消费情况等进行摸底,尽可能全面了解和关心贫困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树立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贫困生的精神建设,定期组织开展以价值引领、树立理想信念为主题的党、团日活动,灌输“获助思源、发奋上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正确理念,培育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等的良好品质;对表现突出的受助学生可选拔为学生干部或吸纳进党组织,大力宣传优秀典型,感染和激励其他学生,发挥朋辈教育的关键作用。

二、培养社会责任,践行感恩回馈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4]。感恩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随着资助体系的建立健全,越来越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但在贯彻落实资助政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国家资助的真实用意,加之缺乏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反哺教育,导致有些学生出现过度依赖和习惯性的“等、靠、要”的不良心理,甚至将助学金视作奖学金,肆无忌惮地挥霍在与学习无关、与自身经济情况不匹配的超前消费上,完全违背了国家扶贫助学的初衷。

在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下,增强受助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社會责任感,引导受助贫困生从识恩、知恩到感恩、报恩的一种责任意识和精神价值,既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更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为此,提出以下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

(一)课上课下协同,营造感恩教育环境

1.课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等内容同样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蕴含的教育内容,因此,可通过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加感恩教育的内容占比、丰富课程考核方式来实现育人目标。同样,《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可增加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普及与宣传,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实例也可作为课程的生动素材,育人效果也能够通过教学过程得以强化。

2.课下:抓好日常教育活动。为实现全方位资助育人,应将感恩教育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应增强日常对贫困生的关注,谈心谈话中让受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党、政府、学校、企业和家庭对自己的巨大投入与关怀,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激发内心用知识改变命运、回馈他人的意识。丰富感恩教育活动。定期在贫困生中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大赛、短视频大赛、主题观影、团日活动、心理健康讲堂等,让学生深刻思考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培育之恩、同学的帮助之恩、社会的呵护之恩等,激发感恩、报恩的意识。利用重要节庆日,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举行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我眼中的爸爸妈妈”合影展、尊师重道感念师恩主题教育、“文明校园我来维护”校园清扫活动等,引导学生心中有爱、有感恩、有责任。营造良好感恩氛围。加强学院资助学社的育人建设,将感恩教育嵌入实践中,如新生入学时,组织资助学社成员组建志愿者服务小队,帮助新生完成报到、搬运行李、熟悉校园环境等,从中收获帮助他人的快乐;重视榜样示范引领,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党员、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大学生年度人物等优秀典型,邀请已毕业、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受助学生,开展榜样人物交流会,发挥朋辈教育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自助精神;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广播、宣传栏等媒介,宣传感恩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校内校外联动,搭建良好成长平台

1.校内:相关部门联合搭建资助育人网格化管理平台,组织开展 “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包括创新创业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生涯规划能力等,帮助学生找寻和激发自身优势与热爱,助力成长成才,更好地回馈社会。

完善并优化勤工助学岗位。优先提供“兼职辅导员”、机关学生助理等岗位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其办公软件使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设置“图书馆管理员”、“实习实验员”、“校史馆讲解员”岗位,将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爱校荣校等相结合。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选拔有创业意向的贫困生组建创业团队,由专业指导教师为其开展创业指导与帮扶。定期开展就创业培训会、模拟招聘会等,鼓励符合条件的受助学生回家乡、到西部,下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个人发展与祖国建设相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感恩。

2.校外:定期组织受助学生走访奖助学金设奖单位,感受资助理念,怀感恩之心、立成才之志。感悟“受惠、回馈、让爱薪火相传”的道理,激发受助学生感恩社会、回馈他人,从而积极参与公益、勇于社会担当。

选聘优秀的受助学生作为资助宣传大使,积极动员校内外各方力量,创新宣传形式,开展“资助政策我来说”、“资助政策乡村行”等资助政策宣传与服务。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校与社会公益组织搭建平台,为受助学生提供公益服务岗位,设定每学期参加公益活动的最低学时,未达标者取消本学期受助资格,让贫困生在公益服务中懂得知恩图报;学校发挥自身丰富的就业资源优势,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搭建实习岗位平台,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节假日等时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将自身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本领,在社会实践中长才干,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M]. 中共教育部党组, 2017.

[2]《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2019.

[3]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教 育 部 .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606/moe_2074/moe_2439/moe_2447/tnull_39682.html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M].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2010.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资助育人感恩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