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减”政策研究的课程设计及实施
——以北京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为例

2021-12-24邹硕北京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小学部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双减文献课程

邹硕/北京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小学部校长

李敏/北京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小学部教师

21世纪,世界飞速发展,技术不断更新,教育活动也在不断地丰富。然而近些年来,学生的书包越发“沉重”,校外教育也逐步产生了畸形的变化,使得学生以及家长的负担逐渐累积。中小学生“减负”问题再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为此,党和政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提出“双减”政策,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基于Cite Space的“双减”政策研究

1955年,我国提出了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1]。2013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在“小学不留书面形式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等几条规定引起广泛争议的同时,也意味着小学阶段迎来了新一轮的“减负”热潮[2]。直到2021年7月,“双减”政策的颁布,中国教育在“减负”道路上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年头。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制定的各种减负政策有近50项。

为了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我们分析了近5年来我国有关“双减”方面的文献,借助Cite Space分析软件,从年度发文量、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对我国“双减”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当前“双减”研究的现状。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493篇中文文献。其中,以“双减”或者“减负”或者“双减政策”为关键词,以“2015-2021年”为时间跨度,并且文献分类目录限定为“社会科学Ⅱ辑”进行初次检索,检索到556篇中文文献。对这556篇文献进行二次筛选,最终得到493篇中文文献。研究没有对外文文献进行相关检索,主要是考虑到“双减”政策是我国自行提出的相关政策,其他国家暂未明确相关“双减”政策。因此,本研究不将外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

2.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文采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引文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 Space(5.6.R1.2019)和Excel为主要研究工具,以共词聚类法和内容分析法对这493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3]。从文献的年度发文量、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近5年来,我国“双减”方面的研究状况。

图1:2015-2021年国内有关“减负”文献的发文量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年度发文量

年度发文量可以体现出研究关注度和研究成果的变化趋势。2015-2021年,我国关于“减负”方面文献的年度发文量如图 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减负”是近些年来学者比较关注的话题。其中,2017年是明显的一大“拐点”,我国有关“减负”方面的发文量有所减少。这说明,相较于2015年,2017年我国学者对“减负”等方面关注的热度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也是一大“拐点”,我国有关“减负”方面的发文量又有所提高。这说明,2019年,我国学者又将“减负”重新作为一大关注热点,并且2020年关注热度持续不减。直到2021年,“双减”政策的正式提出,又将“减负”等话题推向新的关注热度。由此可见,未来几年,“减负”将会持续被国内学者所关注。

2.研究人员

借助Excel表格,我们将近些年来有关“减负”的文献进行相关统计,位于前八名的学者人均发文量2篇。

其中,郑东辉从2015年关注“作业概念”,到关注“国家减负”相关政策,提出减负的重点内容从最初的时间负担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学、考试负担,再到21世纪的作业负担[4-6]。黄甫全基于认知负荷理论,提出人工智能的教育创新是“减负”的新途径,如提供个性化和便于意义建构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下的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技术进行“减负”[7]。不仅如此,在脑负荷理论视域下,应以整体结构观照学生的减负需求,从体力、情感、心智和期望等多层需求,构建多维、全面的新减负观[8]。在此基础上,孙崇勇也从认知负荷的视角对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进行分析,认为“学习负担”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总投入过多心理资源总量过多导致的[9],而且提出加大政府的投入是减负的根本对策,尤其是对农村小学生来讲,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0]。

结合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三大方面[11-16]:(1)“减负”原因分析,如基于学生的认知负荷、脑负荷过重等;(2)“减负”对策分析,如加大政策投入、提升教师素养、减轻学生认知负荷等;(3)“减负”情况调查,如学生学习负担调查情况等。相对而言,主要集中在“减负”的原因分析上,“减负”的对策分析和情况调查较少。这也正与我国“双减”政策提出的时间与内容有很大的关系,为政策出台做了详细的铺垫。

3.研究机构

“减负”相关内容的研究机构分布位于前九名的国内研究机构中,共有五所是师范类院校,这说明我国师范类院校对“减负”话题关注最多。此外,还有四所综合性较强的院校。这充分说明了“减负”话题成为我国高校等相关机构关注的重点之一。

其中,南京师范大学载文量位于榜首。通过分析该校的文献内容,我们发现,该机构从最初反思“减负”政策与实践提出“水龙头理论”,再到开展课外作业设计的研究,提出“作为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的作业观,从“学习经历”的视角来认识和设计作业,有助于破解“作业负担”的难题[17-20]。在此基础上,不仅提出了针对幼儿园的“减负”措施,而且还基于23个地区的研究提出了“减负”方案[20-24]。其他高校机构也从“原因分析”“对策措施”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如,西南大学基于韩国的经验,认为“无考试学期”项目是有效措施,而且针对“减负”背景下,提出了家长教育焦虑的应对措施等[25-26];华南师范大学基于脑负荷理论,提出整体结构关照学生的减负需求,尊重主体差异,协同合作“减负”[27-28];宝鸡文理学院基于英国的经验,对中小学教师减负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探析,而且指出“减负”是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突破路径等[29-31]。

4.研究内容

研究在对近五年来“减负”相关研究内容的年度发文量、研究人员和机构分析的基础上,对文献关键词进行了共现分析,形成了研究时区分布图谱(见图2)。高频关键词则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时区分布图是根据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节点被设置在不同的时区中,能够清晰看到研究热点的演进路径。

对493篇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显示结果为:Modularity(Q=0.50>0.30),聚类结构显著;Silhouette(S=0.57>0.50),聚类合理。根据图2可知,近年来我国对“减负”话题较为关注。其中,主要集中于“教师减负”“学业负担”“减负增效”“精准减负”等主题。自2015年起,“减负”一直是研究者的热度话题,从反对“一刀切”,提高教育质量,到两会后的主流教育“影子教育”,逐渐转向K12等更加专业化的在线教育。自2019年起,信息化教学成为作业减负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减负”所涉及的学科来看,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成为中小学教育“减负”的关键学科。随着时间推移,逐步从语文学科转向数学学科。从“学业负担”来看,基于2015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两大重要影响因素。从“减负政策”来看,提高课堂效率,设计主题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一大主流。

(三)结论:优化后的课后服务是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说、能自主探索。

学校在实施“减负”政策时,不能只追求“减负”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减负”的本质。学校在实施“减负”政策的过程中,只片面注重“减轻负担”,没有在“减掉负担”的基础上进行增效;只注重学生“负担量”的减轻,没有注重“质”的保障与提升。“减负增效”的本质在于通过“减负”提高学习质量,让学生获得更多自由发展空间、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帮助家长缓解接送孩子困难的民生工程,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重要举措。

丰富课程类型,提高学习资源利用率。当前学校的课程类型还比较单一,有关小学生个性、能力发展方面的教育较为欠缺,因此应当增设相关课程。小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与其对学习资源的有效运用有关,即对教材、教学仪器、图书馆、互联网等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会对其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因此,学校应该提高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减轻其学习负担。

图2:CNKI(中国知网)减负文献数据研究时区图谱

多元的课程体系与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一)实施大单元教学,建设以“大任务带动小任务”的学科融合课程

我校学科融合课程围绕“我与我们”“我们与社会”“我们与自然”“我们与世界”“我们与未来”五大主题领域,融合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等,以表现性任务为载体,让学生体会学习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成大单元。我们引导学生从“认识自己”这一大单元开始,到“认识家庭、国家”的大单元,遵循中国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真实生活中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分学科的,而是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整合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和多项能力,所以,我们的课程以真实的问题进行组织。例如:大单元“如何建设更加美好的社区”,涉及的学科和内容主要有科学、英语、艺术、体育、技术、语文、思维与社会性情感(见表1)。

(二)提供分类、分层课程方案

课程越是丰富,越有可能覆盖学生以后的生活;课程越是多样,越能契合不同学生的发展。我校基于学生成长和学习规律提出课后服务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目标,培养七大关键能力(沟通与多样表达、设计与价值创造、目标与自我调节、选择与负责任的决策、审辨与持续反思、适应与协同共存、创新与迁移应用),形成“爱国、责任、诚信、友善”的必备品格,通过分类型、分层次的选择性课程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育,构建每一位学生为自己负责的教育机制。

一年级课程实施架构既有普遍性的学科融合类课程,也有差异化的专项选修类课程,还有因时、因地制宜的综合课程,以及因材施教的特需类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作为融合课程的专业领域拓展,包括支持学生自主选修的兴趣课,如戏剧、形体礼仪、橄榄球、爵士舞、书法、演讲、成语故事、英语趣配音、数学工程科技、虚拟实验、乐高编程、数学思维、几何折纸、益智棋类、电影赏析等课程。课程以有意思、有意义的游戏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敏感期内多尝试,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一人一张课表、一人一个课程方案。帮助孩子发现潜能、培养兴趣,并提供个性化支持,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最后成就自己的优势。

表1:“如何建设更加美好的社区”大单元活动和任务

社会实践课程,基于杜威“学校即社会”的理念,将校内外的社会连接起来。李希贵校长认为学校是学生提前试错的地方,目前这类课程主要包括职业考察、残疾体验、校园吉尼斯、校长有约、劳动教育、义工服务、跳蚤市场、每周小明星、提案建议等。

项目研学课程注重运用实地走访、调查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形成理性思维以及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目前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大西山文化研究;安全教育走进消防队、派出所、交警队等单位;社区地图绘制项目,走访社区领导和社区地标等;乡土地理系列,带领孩子们从社区到山林、水路,再从北京中轴线到古建筑,考察当地历史文化与民风民情;博物馆系列、各类大学系列、名人采访系列等。

(三)秉承“学生自由发展”与“关照特殊学生”的办学理念

无论是学校的教室建设,还是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我校小学部的教室面积是120平方米,足够容纳各种教学资源。我们将教室分为学习区、读书区、娱乐区、活动区、观察区等区域。其中,学习区,在教室的前半部分,以小组为单位分配座位;读书区,教室的绘本图书有一部分是学生自己推荐给同学的,一部分是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购买的;娱乐区,有乐高拼装玩具、手写画板、积木等;活动区,一部分是地毯,学生可以在上面玩玩具,做游戏等,一部分是空地板,也可以做自由游戏;读书区,有双人沙发,还有灵活的懒人沙发等,供学生舒适阅读;观察区,在教室靠窗的位置,有学生自己种植的植物,便于学生观察与记录。

课程方案的设计决定了学生在课程这个跑道上能不能平稳、顺畅。课程应适应每一位学生,因此,我校以学生为中心开发特色课程,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设置多套课程链,分别对应不同的课程定位,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及兴趣进行选课,从兴趣出发进行学习。学校以“选课走班”为课后发展课程主要的实施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完善的学科素质与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依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数学思维启蒙,该课程是具有体验性及答疑性的思维启蒙课程。体验性是让学生在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同时在学习数学时,获得学习的自信,发现自己的潜能。答疑性体现在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如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设置学习任务,依据学生的个性进行谈心鼓励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应当在普通学校里对某些特殊儿童进行教学和教育。一个完满的、在智力方面不断地丰富着的环境,是关照这些特殊孩子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学校建构的课程结构必须是灵活的、包容的。对于一些“特殊学生”,学校为每一位学生设计适合其全面发展的课程方案。良好的教育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最基本的是教会孩子做人,教会他们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会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支持学生自主选修课程的同时,需要发展多元的课程。依据学生的特点,单独设置一些学习任务,使其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丰富特殊学生的智力生活和情感生活,让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设置大任务,让其与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活动,培养团体意识。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步。走在教育改革的路上,学校要让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支持学生在不同的正确道路上大胆地走一走、试一试。学校要秉承学生自由发展的理念与包容之心,让学生快乐、个性、全面地发展。

猜你喜欢

双减文献课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