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意蕴与“三进”实践路径
2021-12-24褚礼鹏
褚礼鹏 徐 贤 包 琳
(台州学院 医药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大陈岛垦荒精神孕育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大陈岛垦荒运动,当时,五批青年垦荒队员响应国家的号召,先后登上大陈岛开展垦荒事业,他们在实干和奋斗中改变了荒岛的面貌、谱写了精彩的青春华章、铸就了不朽的垦荒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总书记曾亲自于2006年登岛视察,于2010年和2016年分别给老垦荒队员及其后代回信,总书记的“一次登岛,两次回信”不仅焕发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新时代活力,也赋予了青少年“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新时代使命。
1 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科学内涵
“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作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凝练与概括,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1.1 艰苦创业
“艰苦创业”体现了垦荒队员“勤奋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诠释了他们“爱国忠党、实干兴邦”的责任担当。当时的垦荒任务艰巨、条件艰苦、创业艰辛,国家对于大陈岛的物质支援非常有限,一切都需要垦荒队员们利用岛上的现有条件开展生产[1],但队员们面对诸多困难,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以勤劳的双手建成祖国的“东海明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艰苦创业”是垦荒队员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完美演绎。
1.2 奋发图强
“奋发图强”体现了垦荒队员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劳动品质,反映了他们“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自然灾害频发、垦荒条件简陋、劳动经验匮乏”是初时垦荒的真实写照,虽然条件差,但队员们却有着极强的规划意识,登岛不久后就制定了农业发展、畜牧业发展、渔业发展“三步走”发展规划,之后又通过四年多的辛勤劳动,逐步实现既定的蓝图,队员们笃定目标后奋发拼搏,反映出他们善于规划的意识和进取的人生态度。
1.3 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体现了垦荒队员“热爱集体、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凸显了他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道德情操。在团中央号召“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之际,垦荒队员们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为了荒岛的建设付出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在此期间,他们从未考虑过个人的得失,始终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摆在第一位,部分队员在垦荒任务完成后依然留在岛上,子孙后代都在为岛的开发和建设贡献力量。 “无私奉献”深刻地揭示出垦荒队员“舍小家为大家”的使命担当,是“公而忘我”家国情怀的生动演绎。
1.4 开拓创新
“开拓创新”反映了垦荒队员敢于突破创新的工作思路,体现了他们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劳动智慧。在垦荒队员决定发展养殖业的时候,遇到了“海带只能在北方养殖,南方海域从未成功过”的现实困境,但队员们通过北上学习取经,反复试验,不断改良技术,最终成功地实现了“海带南移”。 “开拓创新”展示了垦荒队员面对困难时的干劲、韧劲和冲劲,体现了他们面对困难能勤于学习和思考、敢于突破和创新的优秀工作能力。
2 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意蕴
2.1 红色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陈岛垦荒精神与红船精神、浙江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船精神作为五四精神的赓续,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了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实践探索,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选择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红船精神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将全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行融合[2],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体系,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革命之路。大陈岛垦荒精神源于当时青年志愿者登岛垦荒的建设壮举,但它所反应的绝不只是一座小岛的建设,它所呈现的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大背景,在革命胜利后,社会满目疮痍,民生依旧凋敝,中国共产党面对这副烂摊子,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快速地从革命后缓过劲来,迅速地走上让老百姓吃饱穿暖的发展之路的探索,大陈岛垦荒精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它所反应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走”的创新尝试和艰难探索。浙江精神是习近平主政浙江时的思想提炼,是地区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练,他所反应的是浙江省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立足于地方,并结合地方特有的资源、文化和民情,更好地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浙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快速发展的探索之路,是中国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改革开放“如何走的更好”的艰难探索。纵观红船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浙江精神,不难发现,它们分别是中国在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阶段的思想凝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于中国革命之路“怎么走”,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走”,改革开放“如何走的更好”的艰难探索,回答了各历史时期的时代追问,从纵向发展来看,三种精神贯穿一线,连成一体,从横向发展来看,三种精神的价值内涵呈现出延续性,大陈岛垦荒精神延续了红船精神奋斗和奉献的价值理念,浙江精神延续了大陈岛垦荒精神艰苦创业、实干兴邦的价值精髓,从本质上讲,三种精神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民族精神的各种深刻阐述,其价值内涵呈现出民族精神的延续性,它们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 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资源宝库
作为一种优质的红色文化,大陈岛垦荒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价值。
(1)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升学生理想信念
在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的今天,部分大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分辨能力弱,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不能辩证和理性地看待,甚至出现不认可的情况,这种现象与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衷相违背,其危害巨大。而大陈岛垦荒是我们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垦荒人能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这源于他们对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垦荒结束后的丰富实践成果也证实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制度的优越性。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他们对党执政有信心,对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制度充满自信,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后继有人。高校开展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大学生能从艰辛曲折的垦荒史中领会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丰富的实践成果面前明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增强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升理想信念。
(2)传承革命传统,培育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物质条件相对于革命年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些大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在生活中铺张浪费,有些则安于现状,乐于“佛系”,还有些虽有奋斗目标,但是缺少实际行动,这些现象所折射出的是当代部分大学生“艰苦奋斗”意识的缺乏。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虽然时代变迁,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依然适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3]青年大学生的梦想是需要奋斗的,而奋斗的过程必然是艰苦的,只有通过艰苦奋斗,梦想才可能实现。大陈岛垦荒是青年志愿者为了实现“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宏大梦想而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在此过程中,诞生了一大批如“孤岛牧羊倌” “养猪三姑娘” “牛场九姑娘”等先进垦荒人,这些人物和事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大学生通过对这些人物和事迹的学习,能深刻感悟和体会垦荒先辈们身上艰苦奋斗的意志和拼搏精神,在思想和情感上能加深对精神价值的认同,并能在艰苦奋斗的实干中,逐步实践自己的梦想。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下,当代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诚信缺失” “个人利益至上” “重索取、轻奉献”等一系列道德问题。培育和提升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外在要求,也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由青年垦荒志愿者孕育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深刻地诠释了垦荒人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奋发图强的道德意志和无私奉献的道德行为,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影响力和感召力,高校通过开展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能促进学生接受和认可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激励他们将垦荒人视作道德的榜样,将其道德品质视作道德的标杆,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把这种道德认知崇拜转化为积极的道德行为实践,通过实践磨炼道德品格,提升道德修养。
3 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进”实践路径
大陈岛垦荒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表明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推进大陈岛垦荒精神 “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生能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了解、认识和实践大陈岛垦荒精神,能促进学生对精神的思想内化与行为外化,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3.1 大陈岛垦荒精神进教材
高校应加强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凝练,组织专家团队编撰如党课学习材料、辅导读物、课程书本等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可以以大陈岛垦荒背景下的革命历程、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为主体框架进行编撰,在革命历程方面,可以挑选“一江山岛战役” “金刚计划” “大陈浩劫”等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主要内容,展现革命背景下大陈岛垦荒的历史缘由;在形成和发展历程方面,可以以“共青团垦荒” “大陈岛垦荒” “胡耀邦和习近平两任总书记的登岛和回信”等作为主要内容,展现大陈岛垦荒精神诞生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发展的演变过程;在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方面,可以精选知名作家和学者的优秀文章作为主要内容,展现大陈岛垦荒精神最新的理论和应用成果。
3.2 大陈岛垦荒精神进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教导大学生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挖掘其科学内涵,引导大学生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传承和发扬大陈岛垦荒精神。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历史沿革进行系统梳理,运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把相关的历史事件通过课堂进行真实还原,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解读,了解大陈岛垦荒的前因后果,把握大陈岛垦荒精神诞生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历程,形成感性认识;其次,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深化学生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科学内涵的挖掘,可以将大陈岛垦荒精神与红船精神、浙江精神进行有机结合,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大陈岛垦荒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的开端,浙江精神是社会主义改革精神的开始[2],将这三种精神结合起来进行研讨与交流,可以引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认识大陈岛垦荒精神科学内涵形成的逻辑脉络,从整体上把握大陈岛垦荒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先进垦荒人和典型事迹的品读,使学生感悟和体会先进垦荒人身上所展现出的质朴情感、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艰苦创业” “奋发图强” “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作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凝练所蕴含的深刻科学内涵,从而使学生能系统把握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科学内涵,形成理性认识;最后,要引导学生身体力行,通过实践传承和发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教师可以把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科学内涵与“中国梦”实现的时代主题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国梦”的过程中,把大陈岛垦荒精神所蕴含的科学内涵作为精神指南,以其指导自己的实践,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实践加深对精神内涵的认知,增进价值认同和实践传承。
3.3 大陈岛垦荒精神进头脑
人对于事物的认知总是在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这样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实践是认知的来源也是认知发展的动力。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教育如果仅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那就会导致大学生对垦荒精神的认知不足、不深刻,精神“进头脑”的成效就弱,因此,在推进大陈岛垦荒精神“进教材” “进课堂”之余,高校更要重视实践教育,提升垦荒精神“进头脑”的成效。
劳动教育作为实践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大陈岛垦荒精神劳动实践的本质特性十分契合,把劳动教育融入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高校各部门要提高意识,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帮助,如教务处可以在制定大陈岛垦荒精神教学计划时安排合适的课时数作为劳动教育,后勤处可以在校内划定部分区域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场地。其次,劳动教育要拟定主题,鲜明的主题就像正确的理论,能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因此,劳动教育的开展要将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活动的主题,如体力劳动可以以“艰苦奋斗”作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培养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深对艰苦奋斗精神内涵的理解。再次,要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在校内,可以开展以拔草、打扫教室、公共卫生区域大扫除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教育活动,在校外,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公益机构和教育基地等合作,开展劳动体验、志愿服务、文化宣讲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最后,要对劳动教育成果进行考核和提炼。高校要建立相关制度,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成果要给予公正的考核,并把结果纳入大陈岛垦荒精神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之中,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表彰先进树典型,鼓励后进促提升,对劳动教育进行总结,把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进行提炼和升华,深化学生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科学内涵的理解,激励更多学生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贯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实践继承和发扬大陈岛垦荒精神。
4 结语
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在当代背景下,高校应该充分挖掘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不断地把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将大陈岛垦荒精神真正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