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空间安全的语言规范化研究

2021-12-24张嘉丽

关键词:网络空间交际规范

张嘉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全媒体”时代中网络语言的传播速度和公众影响力空前之盛,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止到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1.2%。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各类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催生了诸多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普遍使用在极大地丰富当代语言词库之时,也为网络空间安全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从加强网络空间安全的语言规范建设的角度来促进网络交际的良好进行是非常必要的。

1 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规划

广义上的网络语言包括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病毒、软件、硬件、鼠标、键盘、防火墙等)以及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网咖、网游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包括网民媒介于互联网的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交际用语(如CP、粉、给力、颜控等)。广义的网络语言变化性较低、指代性明显、辨识度较高,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往往比较简略,口语性较强,适用情景的流动性较高,且不同使用群体之间的网络用语不尽相同。语言学界研究的网络语言一般指的是狭义上的网络语言,是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网络交流的工具,其符号系统为音与义结合的结构体系,表现形式包括句子、词汇、短语、缩写、略写、数字、中英文结合、数字和英文结合、运算符号与数字结合等。由于使用群体的多样性以及使用环境偏社会化、口语化,故网络语言往往形象生动、活力非凡。同时,网络语言具有变化幅度较大、使用环境易流动、受众群体不统一等特点,因此不可避免地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一定影响,故而对网络语言的使用需要进行相应规范。学界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从不接纳、排斥到渐渐反思、对比、包容,并逐步理性对待,进而形成部分学理分析。网络语言是网络文化的产物,来源于标准语、民族共同语以及方言等,是几种语言的派生与杂糅,但又不只是这几种语言的简单融合,而是借助于计算机,与数字、特殊符号、外文等结合而成的一种语言。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应用和传播而产生,网络传播具有广泛性、及时性、不受限性和交互性。这种特殊的非传统语言形式,使得网络语言具有自身独一无二的话语样态和语言特色。

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规划需在认同网络语言具有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且秉持着发展、敦促、建设、监督、完善网络语言的态度进行语言规范的规划。

第一、摒弃静态的语言观,坚持动态的语言观。长期以来,我国的语言研究更加偏向于将比较成熟的传统语言观念或者规则应用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中,并作为评判语言事实的标准,而语言本身是处于变化发展的状态之中且具有多样化。坚持动态的语言观,用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网络语言是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的前提。

第二,尊重网络交际的特殊性,落脚于网络交际的一般性。网络语言的发展具有时间短、速度快、变化多样等特点。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其他语言体系相同,即服务于人们的不同交际。网络语言更常见于日常交际,实现交际的完整性,某种程度上为交往双方或多方能够理解语言所传达的或者所指代的意思以及能够接受语言所附加的情感色彩即可。对于网络语言这一媒介于互联网的特殊语言体系,除了具有语言体系的一般特征外,使用键盘输入的方式使得网络语言中产生了较多的简写、缩略、代指甚至错别字,与传统语言中的相关规范产生了一定冲突,故而需包容地认识到网络语言的特殊性,看到网络交际中特殊用语的交际价值,在保证网络语言作为语言体系之一的一般性的前提下进行对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规划。

第三,兼顾民族的文化与人民的情趣。网络语言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但不代表着要脱离民族文化制定脱离人民的语言规范,如于根元先生所说: “我们讨论我们语言里反映的民族或者大的群体的某种审美情趣的时候要适度。适度,也是我们人文性在语言使用里的重要表现……研究文化语言学,要力求研究大文化。”[1]

2 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研制

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研制需以交际价值的高低为基准,严谨审视网络交际的真实需求,科学看待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使用环境。

2.1 深入判断剖析网络语言的内核与外层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网络语言是网络环境下出现的特殊语言形态[2],内核是相对静态的、稳定的,是作为语言体系之一所具备的一般性特征。对于此类型的网络语言,应明确其基础使用性以及使用需求的长久性,故较高水平地强调其规范性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网络语言的外层是相对动态的、趋于流动的、流动性相对较大的,往往具有较为鲜明的使用群体划分和使用环境的特定性。因此,对于此类网络语言在进行语言规范标准的研制时,应将网络交际的价值性放在首位,在尽量杜绝使用污言秽语的前提下,对有助于网络交际的高效、时效、不失真的网络新词、广告语、音译词等,尽可能采用不同于网络语言内核部分的对待态度,需多一些包容与观察。换言之,对于网络语言的这部分流动组成给予发展空间,应以语言生活的实践(流传的广度、社会影响力、影响力的正负向、使用的持续时间等)作为最终考验,不可直接否定,也不可过早地清除。至于网络语言内核与外层之间的关系,应认识到二者是不可割裂且彼此相互渗透的,将其划分是就语言属性本身进行的,不意味着二者之间没有流通性且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网络空间安全的语言规范建设。

2.2 遵循国家对于语言文字的政策法规

网络语言规范建设工作的最终任务是就网络语言这种对原有语言规范形式具有突破的发展变化中的特殊语言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和科学的引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到现在,对人们的语言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且目前尚无关于规范网络语言的详细的法律条文,故而在进行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研制时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现实基础,从这部法律所达到的效果出发,结合现实语言生活规范的实际需求,尽可能推动有关网络语言规范的法规的制定,加强网络语言规范的管理及建设机构,将网络语言规范的宣传、引导、规划上升到有法可依的层面。

2.3 加快研究和制定中国网络语言发展规划

虽然目前网络语言学已经初步形成,但对于网络语言规范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学理分析的层面,且已有研究成果尚不能满足网络语言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此外,研究机构及相关人员的配备较不完善,这些均阻碍了网络语言的规范化进程,需进一步加深研究内容、细化研究体系的学理分析,并从我国网络环境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文化背景制定适合本国网络语言发展的有效规划,逐渐充实健全相关研究机构和人员的配备及管理,加快研究和制定中国网络语言发展规划的进程,以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2.4 坚持规范网络语言,纯洁和发展网络语言

重视网络语言的规范建设,促进语言教育的发展。积极开展网络规范化的实践工作,深入研究并有力引导、切实改善目前网络语言中的不文明和不规范现象,帮助网民促进对于网络语言文明责任感与认同感的提升,将网络语言自身调节与人为干预相结合,降低不恰当的网络言论对网络正常交际的干扰,减少不良网络因素对语言生态环境的污染,预防不规范现象的泛滥。

3 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审定

我国的网络语言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伊始伴随着网络的大众化和网民的增加所产生的,网络语言成为互联网群体传播的表达方式[3]。这种语言以及语言符号的重组不仅促进了网络语言的产生,也伴随着新的表达方式和社交方式的出现,甚至将人们交际的主要领域从在场交际转变成非在场交际或者非全在场交际。这种非在场交际或者非全在场交际反作用于网络语言,使得网络语言中衍生出了很多不同于常规表达的概念与范畴。网络语言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渗透和展现,具有独特的时代特点与较为鲜明的使用群体划分。网络语言与网络经济、网络暴力、网络霸权以及网络心理等不可割裂开来。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审定单纯以传统语言的语言规范标准作为评判远远不足,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探讨网民如何赋予现有的语言符号以传递新的理念。由于网络承载和传播方式的特殊性,使得基于互联网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有所不同[4]。究其根本,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审定要从网络语言的形成及发展出发,需注重加强对与网络语言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学科的有关研究。

网络语言因其较强的丰富性易造成无章可循的印象,但仔细揣摩后便可发现网络语言最大也是最基本的原则是方便快捷,且网络语言是在追求方便快捷的同时中和了媒介本身的特殊性而形成的。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审定是在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研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于网络安全及建设中网络语言规范研究内容的逻辑分析,是网络语言规范标准制定时需集中关注和反思的部分。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审定应注意以下内容。

第一,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审定要关注网络语言的所指。网络语言存在较多的“旧词新意”,原因是网络语言在传统语言上发展起来,往往将传统语言中的较多词汇赋予了新的所指。一般来讲分为两种情形:新的所指与旧的所指之间存在语义上的理据相关性,如潜水、爬墙、佛系、锦鲤以及官宣等;新的所指与旧的所指之间处于非理据相关性且部分新的所指带有讽刺意味,如:偶像-“呕像”,专家-“砖家”等。此类情形实际上值得反思与警惕。这类网络语言可能不仅是表面上的略带嘲讽与调侃之意,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公众对于不同现象或者群体的固有看法及观念的转变及其转变的过程,对于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审定值得耐心商酌与仔细思量。

第二,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审定应从网络语言自身的较强创造性、使用群体的巨大性以及较大渗透性出发。正确认识网络语言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影响,对现实交际中使用的自然语言直接用于网络交际的这部分网络语言可较大程度地参考自然语言的规范标准,对现实交际中使用较少但应用于网络交际中使用频率增加或者影响力扩大的这部分网络语言应侧重于针对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制定规范标准,对于网络交际中自发产生的、不同于现实交际中语言范式的这部分网络语言应详细判断新语境的情形制定规范标准。

4 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实施

网络语言规范标准之所以较难制定与实施,是因为网络语言较自然语言所应用的空间范围是复杂的、多个数量级的。语言的产生是为了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不同空间范围内事物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样态不尽相同。自然语言中,方言的形成是很好的诠释。网络空间事物的存在方式流动变化且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升级与复杂化,超越了普遍认知的三维空间,虚拟出不同的空间(编程语言、游戏用语等)。传统语言规范无法满足网络空间的信息传递,即无法实现网络交际的顺利进行,这是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实施的基本前提与现实需求。

网络语言规范标准实施需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递进性。网络语言是自然语言的变体且应用于交际的时间较短,尚处于并可能持续处于发展状态,存在不少的不规范(语法错误、词不达意、错字别字等)现象。应正确认识这些不规范现象的成因,除语言本身存在的共性,网络语言的交际具有特殊性(媒介、交际方式、交际样态等)和实效性,且使用网络语言的对象具有群体庞大、年龄层分布几乎全覆盖、个性区别较为明显、直接和间接使用需求不同、文化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层次不齐等差异。因此,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实施想周全网络语言现状与网民实际情况绝非一蹴而就即可的,须审时度势并在探索中逐步调整、不断完善。

第二,从网民、语言学研究学者、管理者多方面推进。网络语言以书面形式存在于网络交际之中,具有比较鲜明的口语色彩,不同于自然语言所呈现的客观世界的虚拟空间,反映了虚拟空间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实施需从使用者、学者、管理者的层面共同推进,即加强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规划和政策制定,组织专门的管理者推动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实施,邀请相关学者进行学理分析和学术推演(加强相关的智库建设),促进有关教育信息在网上的传播,帮助网民提升对于推进网络语言规范标准实施的责任心和能动性。

第三,采用多种研究方式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网络语言的应用空间是虚拟的,推进网络语言规范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局部投票、分类问卷、大数据分析等)以及不同学科(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的分析方法,从更多的角度判断规范标准的可行性与实施现状。

5 结语

网络交际的不确定性以及交际对象的随机性使得网络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纷繁复杂的特点,进行网络空间安全的语言规范建设的研究与实施非一蹴而就可得,需通过持续的观察网络发展态势与网民交际状况进行相关研究以及对于政策制定的判别与考量,在充分尊重网络语言的特有表达方式的前提下积极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不断降低损害网络空间安全的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交际规范
情景交际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