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定向脑活检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2021-12-24史雪峰李明兰韩彦明王小强杨文桢李成龙张新定

宁夏医学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头架定向立体

史雪峰,李明兰,韩彦明,王小强,杨文桢,李成龙,张新定

在中枢神经系统病疾病的诊断中,当病史、影像学资料、脑脊液等常规无创检查无法确诊时,需要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及诊断,以帮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本文对进行立体定向脑活检的43例患者,统计术后病理结果、并发症等结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自2016年10月-2021年6月进行的脑立体定向活检43例,患者年龄28~64岁,中位年龄46岁,男28例,女15例。幕上39例,幕上幕下均有病灶4例;单发病灶 29例,多发病灶14例。41例行基于Leksell立体定向头架的立体定向活检,2例行无框架sino立体定向机器人引导的活检。6例行全麻下手术,37例为局麻。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术前先行3.0T核磁扫描,包括T1WI、T2WI、增强序列,层厚1 mm,无间距。有框架手术当日在局麻下安装头架,行sino手术机器人活检的患者置入Maker钉5枚,行256排CT扫描,层厚0.65 mm。将CT、MRI导入手术计划系统,以CT为基准行CT-MRI图像配准,以病灶位置设计手术计划,针道避开血管及重要功能区。

1.2.2 手术过程:患者进入手术室,有框架活检者Leksell头架基环连结mayfield头架固定于手术床,无框架活检患者直接mayfield头架固定,连结机器人注册。常规消毒铺巾,依手术计划坐标确定手术切口位置,利多卡因局麻,切开头皮,颅骨钻孔,电凝硬脑膜并切开,置入活检针。机器人手术病例无须切开头皮,直接钻孔后置入活检针。到达靶点位置后打开侧孔,抽吸取样,活检针侧孔向前后隔180度分别取样共2次。

1.2.3 术后观察:术后监护室观察1~3 d,给予术后常规处理,第2天常规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术区出血及取样位置是否正确。

2 结果

2.1 术后病检结果:胶质瘤15例(34.8%),其中胶质母细胞瘤6例,弥漫星形细胞瘤3例,间级别胶质瘤2例。另外,淋巴瘤12例(27.9%),胶质增生5例(11.6%),炎性改变4例(9.3%),感染变星形细胞瘤4例,低2例(4.6%),脱髓鞘2例(4.6%),转移瘤1例(2.3%),未明确2例(4.6%)。活检成功率95.3%。

2.2 术后复查:术区出血8例(18.6%),7例为取样部位针道内少量出血,出血量<2 mL,未予处理;1例以取样部位为中心出血,出血量约10 mL,患者表现为头痛、恶心等颅压增高症状,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对症保守处理后好转。术后癫痫发作1例,术后6 h 后癫痫发作1次,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再无发作。术后所有病例均无因活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无感染、无死亡,切口均愈合良好。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复杂多样,部分疾病因为位置深、多发、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等原因,常常无法明确诊断。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以及基因检测等新技术的应用,诊断确定率明显升高,但仍有一些疾病无法明确诊断。在神经肿瘤学领域,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是根据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数据来选择,使得活检成为治疗颅内肿瘤的核心步骤[1]。

立体定向活检采用了3D成像技术,同时也使用了MRI扫描数据,文献报道活检阴性率为0 ~ 5%[2]。术后病检阴性最常见的原因是各种原因导致的立体定向系统误差,活检针位置偏移,未在靶点取样。靶点设计的合理性也会影响病检结果,有些病灶中心为坏死灶,无病变组织或者病变周围脑组织水肿都可能会导致结果阴性。有些非肿瘤病变,或者淋巴瘤在使用激素等药物的治疗后病灶体征可缩小,建议手术计划采用近期的影像学检查,否则有可能导致活检结果阴性。

术中取材方法可会影响检查的结果,本组病例均采用一个靶点取活检针隔180度取样2个标本的方法。研究认为[3],2个方向以2个不同轨迹的至少2个不同点为目标,并从每个目标中至少取6个样本,将有助于改善积极的结果。此外,与在一个靶侧少于10个样本的活检相比,取更多的样本不会引起更多的并发症。

有人等报道了145例活检病例中使用术中组织学涂片,所有活检均有助于诊断,术中进行组织学涂片的患者组的阴性活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 versus 2.6%,P<0.05),证明术中组织学涂片可以提高活检的成功率。立体定向脑活检具有微创、快速、有效和安全的特点。立体定向脑活检的并发症主要有出血、感染、癫痫、水肿等,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因中心而异。

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立体定向脑活检术后出血率为0.9%~59.8%[4]。报道出血率差距如此大,考虑主要与出血的认定有关系,大多数研究只考虑症状性出血,即出血量大,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如果考虑到术后复查CT扫描观察到的所有出血(有症状或无症状),出血率更高,文献报道最高达59.8%[5]。活检术后复查CT取标本部位常可见到少量的高密度出血影,经常不被重视,可以作为验证穿刺针是否到位的标记。本组病例症状性出血1例, 非症状性出血7例,总出血率为18.6%。出血与病变的部位和病灶的性质关系密切,恶性肿瘤因其血供丰富,术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病变部位,如基底节等血管丰富部位的活检,也易发生术后出血。QUICK-WELLER J等人描述了14例松果体活检共有7例出血(50%),深部肿瘤和淋巴瘤活检后出血率及死亡率较其他部位高[6]。MALONE[7]等人的分析报道,活检术后出血与高龄、术前脑积水和脑水肿有关,与原发性恶性肿瘤关联较小。另外,有报道认为手术中使用外径更细的活检针术后出血的发生率更低。JASON YUEN[8]研究认为,外径1.8 mm的针头术后出血风险低于外径2.5 mm的针头,且不影响诊断率。

尽管立体定向脑活检术是微创手术且并发症率低,最严重的并发症仍是死亡。死亡率为0%~4%[1,5-6],大部分死亡与活检后出血并发症有关。

术后感染在立体定向脑组织活检极少见,头皮及颅内感染均可发生。CHRN[9]等报道了2例浅表伤口感染,2例脑脓肿,并认为是慢性皮质类固醇药物感染的危险因素。

术后癫痫的发生率较低,本组病例1例术后6 h后癫痫发作1次,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再无发作。活检术后癫痫的发生与术后术区出血及水肿有关。CHEN[9]等报道299例手术术后CT扫描中有4例(1.34%)出血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所有病例均经抗癫痫药物治疗控制良好。

目前使用的立体定向活检术设备分2种,即有框架及无框架。基于框架的立体定向脑活检系统在临床上应用有很长的历史,但该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头架支架及角度问题,有些部位穿刺无法实现。另外,术前需在患者清醒状态下将头环通过头钉固定在颅骨上,术后才能取下,对清醒患者可能是一种痛苦的体验。无框架立体定向能在头皮贴标记点或者mark钉就可以实现坐标注册,使患者体验更舒适,也方便外科医生,节省时间。无框架活检计划系统更便于术前仔细研究和优化穿刺轨迹,以避免脑沟、血管、桥静脉和穿透脑室。本组病例中有2例通过sino无框架机器人完成,手术过程较有框架更为简便、有效,患者体验更佳,术后结果准确,无并发症。有文献[10]通对比有框架及无框架活检手术认为,机器人图像引导的脑部活检是可行、准确、安全、高效的。该系统结合了基于框架和无框架系统的优点,它还有稳定、减少潜在创伤的优势。进一步研究该方法的过程控制,有望提高效率。随着对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可能取代基于框架的立体定向系统。

猜你喜欢

头架定向立体
基于ANSYS 仿真分析的带式输送机驱动头架与优化研究
头架固定系统在小儿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念个立体咒
偏序集上的相对定向集及其应用
一种新型的外圆磨床头架
立体登陆
定向越野
炫酷立体卡
-达诺巴特最新推出万能磨床系列之UG-51
定向驯化筛选耐毒酵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