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21-12-24左灵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23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文/左灵(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一、问题提出

2020年,中央提出要推进成渝地区共同建设,形成双城经济圈,首次提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概念。对川渝两地而言,新概念的提出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成渝两地也将始终秉持协同发展的理念。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四川省和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其发展模式展示着精彩的“双城故事”,但目前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比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经济圈相比较,成渝地区的经济总量及经济增长速度、创新能力、外向联系度等都处于劣势。对于成都和重庆的经济发展而言,成都和重庆之间的合作要实现要素和资源互联互通。虽然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一定历史基础,但面临的挑战也较大,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四川、重庆两地政府如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机制。本文认为,成渝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是关系该地区产业结构应该如何优化调整的重大现实问题,对实现成渝地区两个城市经济圈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将对近年来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进行考察,探究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构建问题,并为实现成渝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过去关于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的研究有大量文献,比如钟海燕、冷玉婷(2020)通过文献分析法深度剖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研究,发现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长江经济带,关于成渝经济圈的学术研究从未间断,经过30多年的研究,成渝两地的交通“硬连接”继续发展完善,但需要进一步加强“软连接”研究,深化经济圈内人文、产业、高新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魏良益、李后强(2020)运用博弈论分析成渝两地政府行为,认为在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过程中不可以采取“零和博弈”策略,即两方中只有一方快速发展。相反,构建协同互动、合作共赢机制的“双赢博弈”才是有益的选择。黄兴国、彭伟辉等(2020)提出应加快构建城内、城际统一的创新要素市场,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创新的统筹协调。罗若愚、赵洁(2013)分析了成渝地区产业结构问题,认为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采取的“经济人”行为。纵观已有的关于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的研究,多集中于经济、区域规划、增长极、新型城镇化、产业、空间结构等方面。近年来开始关注成渝地区的协作发展研究,但研究领域较为分散,对成渝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也不够深入,且未结合新的经济发展要求进行探讨。

关于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较多,特别是关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近年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已经有序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效,梳理关于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相关文献,对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启发作用。颜廷标(2018)认为,京津冀产业协同效应的实质是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更加合理优化,打造以分工协作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京津冀区域效益与整体优化。孙久文、卢怡贤等(2020)分析了京津冀产业分工趋势,并结合国家战略下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外延,认为京津冀地区要以产业合作为动力,着力构建以创新为主导的区域合作现代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杨秀瑞、栗继祖(2020)立足于系统论,从整体的视角分析了阻碍京津冀产业合作发展的因素。初钊鹏、王铮(2018)从产业链共生、产业协同规划、产业转移惯性、“一区多园”空间布局四方面分析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实践规律,并形成理论认识。以上关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对于本文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以上文献回顾得知,现有的文献对成渝地区如何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仍然较为欠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同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对本文研究内容具有指导作用。鉴于此,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分析成渝两地产业结构问题,揭示区域产业同构化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探究如何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希望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三、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分析

(一)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测度

成都市和重庆市在2010—2020年的三次产业构成,如图1、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

图1 2010-2020年成都市三次产业构成(%)

图2 2010-2020年重庆市三次产业构成(%)

为了进一步说明成渝地区间的三次产业结构趋同程度,需要对产业同构化进行测度。现有文献对区域间产业同构化的测度有多种方法,包括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的区位熵、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洛伦兹指数等等。其中,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法是目前学者们应用较多的方法,其目的是对地区间产业部门构成的异同程度进行计算与分析,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供依据。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Sij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i、j分别代表两个相比较的地区,xik和xjk分别是区域i和区域j的区域产业结构中第k个产业部门的百分比。当Sij=1时,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当Sij=0时,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不相同,Sij值越高,说明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越相似。通过观察一段时间内Sij数值的变化,可以判断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为确保成都、重庆数据的统计口径一致,本文根据成都和重庆的统计年鉴中所划分的行业进行分析。本文测算了2016至2020年成渝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值,如表1所示。

表1 成渝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从表1可以看出,成都和重庆两地的三次产业结构趋同程度非常严重,其结构重合度系数这几年来都在0.97以上,接近于1。因此,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指标来判断,成渝地区间三次产业结构确实存在较为严重的趋同化。

(二)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原因分析

对于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因素,本文将从政府、市场、要素资源三个方面来探究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

从政府的角度看,作为纵向政府体系中的重要主体,地区的产业结构会受到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根据“中国特色财政联邦制”理论和“晋升锦标赛”理论,中国地方政府被认为是发展型政府,为了使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出于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强烈的利益偏好造成了地方政府之间的过度竞争现象,使得地方政府在统筹和协调地方产业时,投资于某些类似或相似的产业,低效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这是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的重要因素。同时,中央政府制定的关于成渝地区发展战略和方向是造成产业同构化的又一重要原因。成都以电子和汽车产业为支柱产业,二者占工业增加值的50%;重庆的支柱产业也是汽车和电子产业,二者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成都和重庆支柱产业的相似性,导致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竞争激烈,存在广泛的竞合关系。

从市场角度看,在市场经济逐利目标的影响下,市场主体产生“羊群效应”,盲目投资某些利润过高的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复建设。成渝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当出现某一投资少、利润高的项目时,成渝地区的经济主体都会力争进入该行业而获得高回报。目前,重庆不仅与成都存在区域外同质化竞争,在重庆高端发展平台体系内部也存在同质化竞争,大量要素资源用于重复建设,导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然而,市场既会产生产业趋同性影响,也会产生产业趋异性影响。通过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各个市场主体根据自己所拥有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合的投资方向,从而会使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性。

从要素资源角度看,各区域要素资源的分布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存在差异是产业结构分化的直接原因。要素资源禀赋越相近,产业结构的相似性越强。但成渝地区的现实情况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存在,成渝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要素资源、发展水平和经济阶段,使得产业同构化现象出现。

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整体而言,成渝城市群正处于集聚发展阶段,这是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重庆和成都是吸纳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聚集的高地,其他城市之间的多维联系尚未形成。成渝地区分工合作尚不明确,发展不一致、缺乏差异化竞争、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导致重复建设、效率低下、产能过剩,没有提高城市集群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没有形成产业集聚、集群效应。

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实现协同发展,其中产业协同发展是重点与难点。

图3 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根据协同理论,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可以看作是产业区位、布局、结构、集群子系统等相互作用与组合的系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需要基于“产业=区位+布局+结构+集群”来构建。

发挥区位优势。区位条件是产业布局的重要基础,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自然区位是该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条件,经济区位是该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和经济中心。四川和重庆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地理位置邻近,在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下,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极为相同。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面向世界的四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位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成为中国交通第四极。因此,成渝地区应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在双循环新格局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发挥“第四极”区位优势,促进不同省级行政区之间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潜能。

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区位的过程形成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布局是产业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表现为各种资源要素和企业形成的地理空间流动和配置过程。

产业布局规划的合理性关乎着产业发展前景及产业整体竞争力。成渝地区政府应立足各地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瞄准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优化整合要素资源,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共享平台,促进产业分工与协作,引导产业向重点区域集聚。对于重叠产业可以选择产业转移,形成错位发展,产业定位实现互补。

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调整影响产业结构,产业优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虽然成都和重庆都以电子和汽车产业为支柱,但重庆面临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科技创新实力不强的问题,产业结构需要向高度化转变。而成都创新生态加快成型,要把产业结构的先进优势转化为在成渝地区中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能力。

培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因是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外因是产业链的增值过程。相互关联的公司往往选择地理位置接近,共享区域于特定位置,形成空间集群。产业集群导致区域获得竞争优势,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因此,各地政府应立足于比较优势,积极有序进行产业转移,培育优势产业集群,这将有助于提高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夯实城市群发展的产业基础。比如依托各类产业园区,通过“研发+产业化基地”等模式,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对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地区产业结构确实存在显著的趋同化现象,并从政府、市场、要素资源三个角度分析了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进一步地为了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本文根据协同学理论构建出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即发挥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协调产业结构,培育产业集群各子系统协同共生、协同合作能力,推进产业协调由无序到有序、由初级到高级的演进,形成双方互利共赢的良好合作关系。为了推进川渝一体化发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唱好“双城记”。本文对促进两地产业协同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树立合作发展理念,建立联动共建机制。地方政府之间应该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自身规律,在一体化发展理念指导下发挥成渝两地的比较优势,把握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发展机遇,把战略共识转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规划、实施项目等,促进人口、资金、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

创新两地之间的对话协商及区域合作机制,建立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从整体上制定和落实区域性产业发展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第二,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于破除成渝地区旧有体制机制障碍的隐性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因此,推动川渝乃至全国要素市场的统一,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和更大范围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行政壁垒和障碍,防范政府干扰市场经济活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创造有序、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

第三,以产业协同为驱动,合理优化地方产业布局。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地方产业有序竞争和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创新带动产业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轨道上的“双城”之路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 建成后50分钟通达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三年
——大首都经济圈呼之欲出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