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投入视角下《基础会计》课程混合教学设计探究
2021-12-24郑晓青副教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郑晓青(副教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温州 325000)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知识创新和分享的方式,经济业务与财务处理日趋复杂,市场对财务人员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而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摇篮,课程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积极发展引入信息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迫在眉睫。
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不仅要承担为新生导入会计学基础知识,包括使其初步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理解并热爱专业,初步形成会计思维方式、职业判断能力等重任,是搭建学习者未来专业知识结构不可或缺的基石。作为导入课程,本课程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然而教学接受者的学习投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以学习投入为视角,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活动设计进行研究,探索通过创新混合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投入,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通过不断创新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
二、学习投入相关概念界定
学习投入是指学习者用于学习的时间和努力程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所展现的状态,包括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三个要素。认知投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的而采取的学习策略,包括学习者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做的认知努力、自我调节等;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各种情感体验则是情感投入,包括兴奋、愉快、冷漠、厌倦等情绪体验,情感投入直接影响学习者的认知投入和行为投入;行为投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展现的与学习有关的行为,包括常规学习、交流互动、探究分析、积极参与等行为,体现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的努力程度。学习者的行为投入具有外显性,反映其学习投入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获取学生行为投入程度信息;而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则不易观察,但直接影响学习投入的有效性。但归根结底,学生才是教学接受者,教学设计必须面向授课对象、落实到实处,不同的学生群体学情不同,对教学模式的受用程度不同,学习者学习投入程度不同,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
随着混合教学的蓬勃发展,学习投入作为衡量学习质量、评价教学设计的观测变量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从现有的学习投入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主要从学习投入的内涵、原则、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这些理论及研究成果为混合教学下促进学习投入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构建混合教学活动设计策略依然需要兼顾教学通用流程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要点。
三、教学设计影响学习投入的作用机制
为了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之间的最佳协同作用,教师应重新规划设计混合教学的教与学系统,通过教学团队精心设计的图、文、声、像等线上教学资源,引发学习者的行为投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任务,一步一步引导学习者学习,这是比较容易被观察到的学习行为,是直观参与式的学习投人,属于基础性投入层次。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良好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者学习投入的持续性。保持学习投入的持续性,引发更高层次的学习投入,实现深度学习和综合能力提升,就需要学习者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催化剂、动力之源。
理想的教学设计应符合授课对象的认知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在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同时,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从而自觉地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且保持高度投入状态,包括认知、行为和情感投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学设计还应注重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征,保持画面美感,能触动其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发更多积极主动的参与行为,包括参与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及进行深度互动,逐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突破难点,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发展。教学设计、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能力提升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相互促进,动态平衡,其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设计、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能力提升四者关系模型
教学活动设计还应以合理划分的教学主题和与之相匹配的优质资源为载体,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任务的发布,以任务驱动,营造良好的学习资源环境,形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学习氛围,培养学习者的兴趣,使其逐渐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并不断增强,引发学习者更深层次的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其外在表现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更加积极的行为投入,从而激发更高层次的学习投入。而较高层次的学习投人,有利于提高教学参与度,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有力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投入的三要素之间彼此相互影响,这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促进的过程。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也促进学习者个人能力的提高,这使得学习者具有良好的获得感,不断增强自信心,积极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最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多维互动、动态循环的教学生态链。
四、促进学习投入的《基础会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有其特殊性,必须遵循特定的流程,任课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并将这些活动按一定顺序进行组合,使之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一)细化教学主题设计:嵌入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育人目标。通常《基础会计》以会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凭证、账簿、报表的实务操作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通过“理论讲解+实训操作”,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应以课程思政为指导,细化《基础会计》的教学主题设计,精准把握思政元素切入点,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等元素融入教学设计,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仅要达到预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更要实现育人目标,使学生树立“诚信、爱岗、敬业、不做假账”意识,培养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并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线上资源设计:以多种形式呈现,激发学习动机。基础会计课程强调“基础”作用,它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地基”,会计专业一系列后续课程的有效展开依赖于基础会计的学习效果。然而对于从没有接触过企业运作的学生来说,单凭教师的描述,学生无法对经济业务等现实情境有感性的认知。因此教师可以事先录制视频,通过视频直观地展示企业生产流程、经济业务处理流程、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实务操作等,要求学生预先观看剪辑好的视频,对课程进行认知教育。线上学习资源要根据分解的教学主题进行设计,同一课程的授课教师一起探讨、一起设计知识点的讲解脚本,进行动画设计和视频录制,短视频的制作要保持画面美感和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呈现线上学习资源,根据课程安排,设置时间节点,逐步发布学习任务。通过线上平台提供的数据,便于学生随时查看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完成情况,激励同学及时完成平台学习任务。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其对专业的理解和热爱,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发布本专业最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和学术动态,并鼓励学生自己搜索与专业相关的财经新闻,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线下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习投入。线下教学如何对接线上教学并使二者有机融合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课堂现场教学的总导演,应根据每项教学主题的教学目标、内容和特点,以及线上平台“讨论”“测验”及“作业”的反馈情况,嵌入合适教学方法,设计贴近学生、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案例,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参与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起来,尽量减少教师单方面讲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线下面对面教学中,要增加师生互动、同学互动,增强在课堂中的参与感、获得感,从而引发更高层次的学习投入。
启发式教学:对于抽象化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等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可以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性讲授为主,结合大家比较熟悉、贴近生活的实例,如中药店药材的分类管理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情境化教学: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借贷记账法的运用实践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情境模拟为学生提供企业背景资料,教师提供原始单据,通过课堂展示,由学生扮演企业会计人员,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加深学生对诸如采购、销售等经济业务的理解,避免理论脱离实际。
案例开发与讨论:对一些比较抽象、深奥的会计学基本理论,比如会计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以开发小案例采用讨论式的学习方法,课前教师在线上发布相关的案例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线学习,并进行讨论发帖回答问题,通过探讨促使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线下教学时,教师则根据学生线上讨论和线上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进一步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自行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加深其对会计理论深层次理解。
小组合作探究及成果展示:对于凭证、账簿、报表等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通过线上平台,事先把操作过程、步骤录制成视频,要求学生观看学习,课堂上则侧重实际操作;但按照常规的方法学习,学生会局限于追求业务会计处理的唯一结果,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做,只会停留在低水平的事实陈述层面。通过分小组模拟社会环境展开合作学习,互相提问,一起讨论,开拓思绪;通过思维碰撞,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加深对会计处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小组成果汇报确保学生有表达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满足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团队沟通合作能力以及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增强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四)课程综合评价体系设计:动态持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课程评价指标的设计直接影响课程教与学的转化效率,教师第一次课程教学就要发布课程评价指标信息,明确课程评价规则、参与过程与自我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并在后续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三者的关系,接纳课程考核指标,围绕指标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约束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习投入,参与学习过程,使教学设计得以顺利实施,保障课程教学效果。
评价指标的设计应能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投入及学习结果等,一级评价指标可设置学习投入、报告水平、结果性考核、综合能力等四个方面,其中学习投入主要考核显性的可以观察的行为投入,包括学习笔记、线上提问、线上讨论回帖、评论、课堂回答问题、课堂发言、线上线下作业完成情况等;报告水平包括成果展现、语言描述、信息技术运用及现场汇报情况;结果性考核包括各阶段测验成绩、期中及期末考试成绩等;综合能力考核包括时间管理、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通过教师设置设计线上考核指标,并赋予不同权重完成线上部分考核,分数由线上教学平台自动计算,教师导出即可,线上平台还可以提供可视化数据,便于教师随时获取数据,掌握学生动态;学生也可以在线实时查看学习进度,线上得分情况,形成动态监督。线下评价形式则可以更加多样化,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小组合作汇报时则可以采用小组互评。
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不仅仅是教学结束时一场终结性考核,而应该是嵌入整个教学过程一个动态发展评价,通过合理的设计评价指标并融入过程考核,课程评价贯穿于《基础会计》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学习投入、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等,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保障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基础会计》承担着会计知识引入的作用,初步形成对会计专业的认知和会计思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掌握课堂节奏的调控,是课堂的总导演;学生则是参与者和表演者,是课堂的中心。不断创新的混合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从强调教师主导地位的侧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转为面向学生,师生多维互动的双向输入与输出模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投入。学生不仅仅从教师的讲授中学习会计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探究分析、互相交流来促进自身信息技术应用、沟通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我调节,促进持续学习的方法,挖掘自己的才能与兴趣。教师也能通过学生反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探索解决的办法,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和改进教学设计,这是一种持续的过程。通过不断改进的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习投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形成育人与学习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引导学生向着良好的德行修养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