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计人才培养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1-12-24吴其阳颜兆萍

商业会计 2021年23期
关键词:聚类研究教学

吴其阳 颜兆萍

(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南京 211815)

一、引言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经济健康运行和服务国家治理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央审计委员会正式成立,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审计事业的高度重视。当前,随着审计全覆盖进程的深入推进,审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迅速提升,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审计人才培养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这一重要论述为审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

1983年,南京审计学院(现南京审计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创办了审计学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近百所高等院校开设审计专业,专门培养高层次审计人才。为不断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学界以“审计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为了更好地进行审计人才培养后续研究,我们有必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审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主要来自于哪些刊物和单位?审计人才培养高质量文献和主要业界学者有哪些?审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热点和变化趋势是什么?据此,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并结合传统文献分析方法,分析审计人才培养的热点与趋势,探讨审计人才培养的未来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及高质量审计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引。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源,检索条件设置为主题“审计人才培养”,检索区间为1983年9月至2021年9月,检索日期为2021年9月12日。为保证准确率和全面性,人工剔除了非学术性和不相关文献,最终确定的研究样本为272篇,将上述研究样本以Refworks格式保存,以便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CiteSpace软件能为科研人员提供计量性的替代方法和分析工具,弥补传统文献综述的不足,进而探究科学范式的结构和演化过程[1]。CiteSpace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显示某个知识域在一定时间阈值内的热点动态与趋势动向,能够较好地梳理审计人才培养研究的热点与趋势。通过文献梳理,暂未发现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审计人才培养可视化的相关研究文献。本文以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为主,结合传统文献分析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年度刊文量、所载主要期刊、主要核心作者、主要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分析,试图拓展可视化分析的应用范围。

三、文献计量分析

(一)文献发文数量分析

通过统计论文年度发表量可以说明某一研究领域的理论水平[2]。从下页图1可以看出,以“审计人才培养”为主题的研究呈现左长尾型,第一篇论文发表于1989年,从1989年至2003年,年发文量保持在1—2篇,反映出以“审计人才培养”为主题的研究当时在学术界重视不足。自2004年起,以“审计人才培养”为研究主题的年发文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掀起了研究高潮,2016年发文量有所回落,2019年达到峰值,为54篇。

图1 1983—2021年审计人才培养研究领域发文数量

(二)文献所载期刊分析

272篇以“审计人才培养”为研究主题的论文发表在152种期刊上,其中核心期刊20种。从图2可以看出,刊文数量排名靠前的核心期刊有《财会月刊》《财会通讯》《会计研究》《中国审计》《审计研究》《审计经济与研究》等,说明核心期刊是审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理论研讨的重要平台。另外,核心期刊总载文量57篇,仅占比21%,说明以“审计人才培养”为研究主题的高水平论文数量整体不足,研究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2 1983—2021年审计人才培养研究所载期刊

(三)主要作者分析

将CiteSpace软件中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作者,时间跨度为1983—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得到了审计人才培养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从图3可以看出,该主题研究的前5位高产作者分别是刘东辉(6篇)、张薇(3篇)、唐衍军(3篇)、唐菊(3篇)、尹海艳(3篇)。根据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赖斯定律,某一研究领域杰出研究者中最低产的作者发文数m等于最高产作者发文数nmax的平方根的0.749倍[3]。样本文献中最高产作者发文量是6篇,根据该公式计算并取整,m为2,即该领域核心作者最少发表2篇论文。经计算,核心作者共37人,发表了总计88篇论文,占总发文量的32%。核心作者发文量至少占全部发文量的一半以上,才表明该领域已经形成核心作者群[4]。从图3可以看出,在“审计人才培养”研究方面,学界的整体沟通协作意识还不是很强,整体学术交流与合作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该领域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在被引频次上,南京审计大学学者刘世林发表在《审计与经济研究》的论文《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被引55次,频次最高。

图3 1983—2021年审计人才培养研究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四)研究机构分析

将CiteSpace软件中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机构,得到审计人才培养研究机构共现图谱,从图4可以看出,节点较大的是南京审计大学、哈尔滨金融学院和哈尔滨广厦学院。其中,南京审计大学关于审计人才培养方面的刊文量最多,共计35篇,占比12%,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说明南京审计大学是从事审计人才培养研究的主阵地。节点之间的连线越少,表明节点之间的联系越不紧密。从上页图4可以看出,相关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为松散,研究各成一派,合作意识有待加强,合作机制有待优化。

图4 1983—2021年审计人才培养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

四、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一)国内研究热点分析

1.基于高频关键词的热点分析。文章的关键词高度浓缩和凝练了文章的研究主题和主要内容,在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统计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通常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热点[5]。为深入研究以“审计人才培养”为主题的研究热点,将CiteSpace软件中节点类型(Node Types)更改为关键词,运行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统计。从图5可以看出,点N累计有304,研究链E有534条。

图5 1983—2021年审计人才培养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为更为直观准确地显示关键词的地位,本文统计了以“审计人才培养”为主题的研究高频关键词。从表1可以看出,审计人才培养、应用型、信息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国际化、案例教学和校企合作是审计人才培养的主要关键词,组成了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审计人才培养”的频次最高(169)、中心性(1.01)最强,处于研究的中心位置,相关研究都是围绕这个焦点展开。

表1 1983—2021年审计人才培养研究高频关键词(中心性)统计表

2.基于关键词聚类的热点分析。为了更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审计人才培养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运用对数似然法(LLR)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通过调整阈值得到较为清晰的高频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6),从而观测该研究主题的聚合情况。当Modularity Q(聚类模块值)>0.3,说明聚类结构显著;当Silhouette(聚类平均轮廓值)>0.5,说明聚类处于合理水平;当Silhouette(聚类平均轮廓值)>0.7,说明聚类结果信度较高。从图6可以看出,模块值Modularity Q为0.8031,说明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 S为0.9666,说明聚类结果信度较高。一般意义上,聚类数字越靠前,说明该聚类主题受学界关注度越高。通过对“审计人才培养”为主题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出的9类聚类主题分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应用型人才、审计课程、教学改革、审计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法、国际化和校企合作。

图6 1983—2021年审计人才培养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通过高频关键词和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划分热点主题为人才培养模式、审计教学、产教融合、信息化、国际化和应用型等6类主题。本文将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并结合文献分析方法,对审计人才培养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1)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从外部现实需求的角度对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刘世林(2006)认为,高等院校培养的审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合格审计人才的标准难以对接,审计目标、审计对象的差异也决定了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不同,要促进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向更加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方向转变[6]。仲杨梅等(2017)认为,大数据时代来临、国际化发展加快等对当前审计发展外部环境带来了新的变化,而审计职业化建设推进、新兴业务不断涌现等则是审计自身发展带来的内部环境变化[7]。唐衍军等(2021)从新文科建设的角度,构建新时代背景下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金刚石”模型,对新文科审计人才“四跨”融合培养的现实需求与实现路径做出探讨[8]。二是从专业建设角度对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时现(2014)认为,现有审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课程深度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专业深度与专业宽度之间的三大矛盾,强调要优化课程结构[9]。王学龙(2004)认为,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审计学,只有对审计学做出科学合理的定位,才能为审计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10]。三是从德育角度研究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剧杰(2020)认为,道德素养是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提出应单独设置审计职业道德课程、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考虑更多采用角色扮演或案例研讨方法、注重个体在道德判断中的主观意识来培养训练审计专业人才的道德能力等对策建议[11]。孙宁(2018)强调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并从审计文化的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和教育功能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强化审计人才培养的具体建议[12]。

(2)信息化。一是基于信息化、大数据背景的研究。杨霞光等(2010)认为,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环境、目标、内容、程序与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13]。阳杰等(2019)认为,审计大数据分析(ADA)是大数据时代审计取证的核心技术和方法,传统审计人才已难以胜任,培养新型审计大数据分析人才已迫在眉睫[14]。二是基于大数据技术与审计专业课融合的研究。周敏李等(2021)强调要新增与智能审计、大数据审计相关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构建能够响应大数据环境的新型审计专业课程体系,编写基于大数据环境的审计系列教材[15]。沈凡凡等(2019)认为,要构建跨专业的大数据审计仿真实践平台,使学生在跨行业跨领域的实践模拟环境中应用大数据审计实践平台[16]。

(3)应用型。一是基于复合型能力的研究。徐鹤田(2014)认为,审计复合型人才是包括审计知识复合、审计能力复合和审计思维复合等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审计能力的综合性和审计思维的创新性等特征[17]。二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张前前等(2019)认为,高校审计教学应以OBE理念为导向,完善课程设置,修订教材内容,培养和招聘双师型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18]。

(4)审计教学。一是基于审计课程的研究。郑石桥(2019)认为,从各高校的审计人才培养实践来看,如何设置审计类课程是一个突出的难题,而审计类课程设置恰恰是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关键问题,本科课程设置要以审计通识教育为主,同时兼具特色课程[19]。二是基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刘世全(2013)认为,审计学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实践体系设计不够完整规范,要打造以实践为核心的审计学教学新模式[20]。三是基于教学改革的研究。张洪泽等(2019)从专业认知度、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师水平、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针对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考及建议[21]。四是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杜永红(2020)认为,要树立以审计“职业性”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以“贯穿式”案例为主的多类型审计专硕教学案例,实施“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情境教学”的整合式教学[22]。

(5)国际化。一是基于“一带一路”的研究。解元元等(2018)认为,要重视强化国际视野的师资力量、构建国际化教学实践基地、推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以适应“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具有国际视野的审计人才的需求[23]。二是基于跨文化沟通表达能力的研究。刘娟(2018)认为,审计人才不仅要熟悉国际审计规则,还要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熟练应用英语表达,不断提高翻译能力,使得国际审计工作更加高效[24]。

(6)产教融合。一是基于产教融合整体现状研究。周方舒(2019)认为,目前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存在一些问题,如产教融合动力不足、合作层次不深,产教融合机制不全、规范性不高,产教融合保障有限、可持续性不强[25]。二是聚焦校企合作的研究。王静(2019)从由企业制定教学大纲、校企协同共建理论教学课程平台、聘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校企协同开创实践课堂等方面提出了审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26]。

(二)国内研究演化趋势分析

对高频关键词以时间为线轴加以显示,将能有效分析研究热点变化的趋势。通过运行CiteSpace中的Time Zone View,得到了审计人才培养研究趋势知识图谱。从下页图7可以看出,2003年之前,该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较少。2004年至2016年,该领域高频关键词急剧增加,该领域研究处于旺盛时期。2017年至今,该领域学术研究处于繁荣时期。结合趋势图,本文将该领域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审计人才培养研究探索时期(1983年—2003年)、审计人才培养研究成熟时期(2004年—2016年)、审计人才培养研究蓬勃发展时期(2017年至今)。

图7 1983—2021年审计人才培养研究趋势知识图谱

1.审计人才培养研究探索时期(1983年—2003年)。1983年,南京审计学院(现南京审计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开启了审计专业人才培养。20世纪90年代初,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都设置了审计专业。1994年《审计法》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审计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同年,教育部批准了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共七所高校开设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注册会计师方向的教学内容和审计学一致。在此背景下,审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迎来了发展,这一阶段的审计人才培养研究主要侧重于审计专业、教学等方面,从侧面说明了审计人才培养实践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时期。

2.审计人才培养研究成熟时期(2004年—2016年)。2003年,国家审计署正式推出了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并发布了第一份审计结果公告《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审计结果的公告》。2004年,时任审计长李金华同志受国务院委托,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审计报告,“揭盖子”占到9成以上篇幅,一场严查乱管理、乱投资、违规挪用资金的“审计风暴”随即席卷全国。自此,审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审计人才培养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论文数量迅猛增加,研究呈现多层次、多角度,主要包括审计信息化、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国际化等。

3.审计人才培养研究蓬勃发展时期(2017年至今)。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部署,健全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2018年5月23日,中央审计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提出“进一步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我国审计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等重要指示精神,为审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至今,审计人才培养更多关注了大数据、“一带一路”、产教融合和新时代等内容。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审计人才培养知识图谱进行梳理,并结合传统文献分析方法,以分析审计人才培养领域研究的年度刊文量、所载主要期刊、主要核心作者、主要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分析结果显示:

1.从年度刊文量看,我国审计人才培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2004年之前,相关研究成果较少。2004年之后,相关研究迅猛发展,业界关注度不断增强,研究深度逐渐拓展。

2.从所载主要期刊看,核心期刊是审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理论研讨的重要平台。另外,核心期刊的总载文量为57篇,占比不高,说明研究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从主要核心作者看,审计人才培养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学界整体沟通协作意识较弱,合作交流较少。

4.从主要研究机构看,南京审计大学关于审计人才培养方面的刊文量最多,是从事审计人才培养研究的主阵地。另外,研究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合作意识不强。

5.从研究热点看,审计人才培养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应用型人才、审计课程、教学改革、审计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法、国际化和校企合作等热点主题进行研究。

6.从研究趋势看,该领域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审计人才培养研究探索时期(1983年—2003年),审计人才培养研究成熟时期(2004年—2016年),审计人才培养研究蓬勃发展时期(2017年至今)。

(二)研究展望

1.审计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审计人才培养,必须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必须牢牢把握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必须紧密围绕促进国家治理和维护经济安全这个核心目标。传统审计人才培养着重传授财务、会计等中微观领域知识,偏向培养审计专业技能,不注重审计文化的教育和审计精神的涵养,容易导致审计专业毕业生在职场中出现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倾向,责任担当奉献精神不够,维护经济安全意识不强。未来的研究,要将奉献致公、公正独立等价值观融入审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聚焦如何破解审计人才培养实践中价值引领功能虚化、审计文化教育淡化、审计精神培养弱化等现实难题。

2.审计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以往审计人才培养实践中,大多高校偏向传授会计、财务、工商管理等专业知识技能,不重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交叉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偏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综合素养不高。当前审计已经进入“全覆盖”时代,审计实践对审计人员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和大数据审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合格的审计人才必须融通掌握审计专业基础知识、审计实践所处行业知识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从而不断增强未来审计工作胜任力。因此,如何培养视野广阔、专业知识扎实、跨学科知识丰富、信息技术应用熟练、管理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是未来审计人才培养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3.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据统计,我国现有100余所高校设置审计学本科专业,50余所高校具有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0余所高校培养审计方向博士研究生。但是,以往审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中,绝大部分研究对象是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专门针对审计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较为鲜见。因此,未来业界学者应更多关注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对本-硕贯通式培养模式进行探讨研究。另一方面,以往审计人才培养更多面向注册会计师方面,随着审计全覆盖的全面深入推进,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等不同领域对特色化审计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大。今后,针对各个领域的特色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也将会受到学界关注。

猜你喜欢

聚类研究教学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