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2021-12-23徐静逸
徐静逸
【摘要】城墙作为古代的防御性建筑体系,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推断推进,新时代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如何拓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思路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以南京城墙为例,深度研究其保护价值,探索保护新思路。
【关键词】文物保护;南京城墙;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8-0068-02
一、历史沿革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公元1357年朱元璋采取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議,正式拉开烧砖筑城的序幕。南京城墙始建于公元1366年,历时28年建成,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的代表性杰作。南京城墙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现存25.091公里,是世界上长度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南京城墙不似他处城墙呈方形或矩形,在城市地形的基础上,依山而筑、就水而走。南沿外秦淮河、东靠钟山、北倚玄武湖、西纳石城,形成独具一格的建筑形制。南京城墙是南京独具特色的城市地标和文化名片。
二、南京城墙保护价值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长河随着时间的流淌滚滚向前,沉淀下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沙砾。这便是古人留给人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见证着历史、感受着岁月的变迁。正因如此,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历史价值
1.文化载体
历史悠悠长,巍巍古城墙。南京城墙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那个没有重工业、没有机器制造的年代,造砖人夫、窑匠、小甲等凭借人力筑起如此巍峨、庞大的建筑。这正体现出中华人民勤劳质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而南京城墙就是这种精神文化的载体。它栉风沐雨,从古而来,携着一块块城砖,向人们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魅力。
2.实物例证
文化遗产是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产物,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科学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物例证。公元1366年,朱元璋修建应天府皇宫(即宫城城墙),随后28年里逐渐完成皇城、京城、外郭的修建。封建王朝中,城墙是一个国家国力的象征,南京城墙的建造正体现出洪武年间国力强盛、京城百姓富足、建筑水平高超等特点。[1]
(二)文化价值
1.守正创新
城墙是一种独特的古代军事防御建筑,由墙体和辅助性军事设施构成,而瓮城就是其中之一。南京城墙不仅在整体形态上有别于方正的矩形城墙,更是在瓮城形制上有所创新。南京城墙独创内瓮城形制,城门处设有包铁门、千斤闸,城内配有藏兵洞,可藏3000余人。战时,城门洞开,做无人之状,引敌入城内,以兵奇袭,呈关门打狗之态势,锐不可当,令人叹为观止。古人的智慧值得人们借鉴,当下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更当突破旧思维的枷锁,守正创新,拓宽文化遗产保护思路。
2.清风廉政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为确保南京城墙的工程质量,他在建造过程中,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一套质量保证体系和奖惩制度。以南京城墙城砖为例,在一块仅有79字的砖文中,相关责任人多达17人,包括造砖人夫、甲首、总甲、提调官等九级责任人,以确保城砖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质量标准。由此可见,南京城墙城砖以“物勒工名”的形式,体现着“层层为上级负责”,“层层对下级监管”的严苛责任制。正因如此,南京城墙才能650年屹立不倒,成为傲立于建筑之林的“世界奇迹”。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在发挥其独特的廉政警示作用。
(三)社会价值
1.物质层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文化需要日益增长。南京城墙不仅仅是发展旅游行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4年南京城墙全面开放以来,年均登城人数约为240万人,游客到访率逐年提升。自2017年增设南京城墙晚间开放,全面升级城墙夜游活动,打造《心印·中华门》光雕秀、《明城传》行浸式互动大型演出,南京城墙引发了全国各地游客的参观热潮,成了来南京不得不去的“打卡胜地”。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南京城墙紧跟潮流,策划开展“云上城墙看展览”活动,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平台,身临其境地俯瞰城墙、在线观展,为南京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精神层面
南京城墙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抵御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要战场以及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地,并且最终见证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南京城墙及其周边地区至今仍保存着大量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战争遗址、遗迹。抗战期间,南京城墙诸多段落与城门都曾遭受日军的炮火攻击,留下了弹痕、弹孔等大量的战争痕迹。这些是历史遗留的创伤,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宝贵资源,是启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的重要史料。只有直面历史,不断加强警示教育,才能修复创痕、消除隔阂,扬起发展的风帆,驶向和平的彼岸。
三、南京城墙保护新思路
近年来,南京城墙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政府牵头、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机制,大力拓宽南京城墙保护利用思路,着力打造南京城墙文化品牌。
(一)发起“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
2016年底,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共同发起“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向社会征集城砖回收线索。充分整合了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积极引领社会企业和普通市民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共同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5年来,共回收城砖达40余万块,均用于南京城墙的保护修缮、陈列展示和历史研究。调动社会力量,发挥文化赋能作用。“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引入、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参与到助力南京城墙保护和申遗工作中来。进一步提升南京城墙影响力,以文化遗产价值赋能文物保护工作,推动文旅高质量融合;展示品牌成果,扩大遗产影响力度。2020年,南京城墙取“城砖文化集合传承”之意,开设“砖集馆”,契合“历史再造、文化再生”的理念,紧挨南京城墙、秦淮河畔,是回收的城砖进行集中展示的公益空间,也是南京市民了解城墙内涵的文化空间。“砖集馆”的开设,不仅满足了公众多元的文化需求,还承担着传承城墙文化、展示城砖魅力的重要使命,更为南京城墙保护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4+1”模式,助力“城墙学”研究走向世界
研究工作一直以来是南京城墙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一代一代的“城墙人”的不断探索中,南京城墙逐渐扩大研究视角,紧紧围绕一个学术研究品牌、一个国际组织、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科研模式和多项学术课题研究的4+1”模式让南京城墙研究走向世界。走向世界。长久以来,由于国际宣传力度不足,导致许多外国人只知道中国长城,却忽视了城墙这一杰出的历史建筑。为改变这一局面,加大中国城墙的国际影响力,南京城墙始终坚持走向世界,致力与国际研究接轨。2020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成为中国首个ICOFORT机构会员,不断扩大中国城墙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2014年以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成立,将南京各段城墙统一管理,采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展示南京城墙学术研究成果,不但引起了学术界同仁的关注,也让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城墙、走近城墙。如“城墙粘合剂中是否含有糯米汁”“城砖库房中到底有哪些‘宝藏城砖’”等新奇有趣的研究成果,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着城墙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创建“城墙学”研究体系,南京城墙定能在自身研究的基础上,为中国乃至世界“城墙学”研究做出贡献。
(三)建设南京城墙博物馆,打造南京的文化符號
近年来,南京城墙致力于保护开放、活化利用工作,通过一系列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让南京城墙这座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成为南京城市独特的文化名片。南京城墙博物馆作为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配套项目及南京市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 2.8亿元。是一座地下两层、地上两层的新型博物馆,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建筑呈墙。南京城墙博物馆作为呈现城墙的装置、体现城墙历史文化的艺术品。其主体建筑外立面采用双银LOW-E夹胶夹丝中空玻璃幕墙,将周边环境实时反映到立面上,使城墙、周边建筑都成为博物馆的“妆容”,形成建筑隐于环境,新旧虚实对比,历史与当代交相辉映的独特奇景;沉浸观展。南京城墙博物馆致力打造沉浸式观展,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增设互动设备,进一步增强游客的互动感和体验感。例如,在立体沙盘的基础上配合多媒体立屏、投影,打造大型数字沙盘,游客在准确直观了解南京城墙四重城垣与城市面貌的同时,观看城墙四时美景,感受历史变迁。南京城墙博物馆充分展示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价值,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城市文化公园,是南京城南最璀璨的文化地标,更是南京最具价值的历史文化符号。
四、结语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这首朗朗上口的童谣伴随着很多80后、90后成长,更是印刻在南京人脑海深处的童年回忆。阅尽六百年风雨沧桑,南京城墙早已由冰冷的古建筑变成人们身边的“民城墙”,它承载中华文明、传承历史文化,见证了南京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大力推进南京城墙创新性保护研究、活化利用,才能展现文化遗产价值和文化魅力,使世界透过城墙了解南京,真正做到文旅融合赋能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翀.浅析古城墙的历史价值及保护原则[J].收藏界,2019,(0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