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化构思图式:高中散文写作教学新突破

2021-12-23郑莹丘明盛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1期
关键词:立体化问题

郑莹 丘明盛

摘要:高中散文写作教学的痛点有三:一是受记叙文写作经验的限制;二是散文阅读能力无法转化为散文写作能力;三是找不到写作切入点。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三篇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为范本,梳理其立体化的构思图式,并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建构、内化、运用其构思图式,实现高中散文写作教学的新突破。

关键词:高中散文写作教学;问题;立体化;构思图式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是散文学习单元,其中学习任务之一是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由此可见,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有阅读,也要有写作,并且是先阅读后写作,以达成学习目标。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为范本,梳理出文本的行文逻辑,以认知散文构思参考图式。高一学生有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的经验,但记叙文和散文分属两种文体范畴,二者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在一定程度上,记叙文的写作经验还会对散文写作形成前摄抑制,尤其体现在构思上。初中记叙文写作构思线条相对单一,而高中散文写作构思呈现立体化。立体化构思图式是在时空线索的基础上,融入意象、事件、人、情感、思想等线索,使结构立体,表达丰富。拟通过探讨高中散文写作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立体化构思图式实施路径。

一、高中散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记叙文写作经验的抑制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名家的散文集,但却找不到名家的记叙文集。因为记叙文是教学文体,而散文是文学体裁。就表达方式而言,记叙文重记叙,迁移到散文写作上,如果记叙过多,便会削弱散文的描写、议论、抒情功能,文章缺乏情感、思想的变化,记叙也就成为了一种流水账,寡然无味。

(二)取材生活却未能挖掘意义

高中生的生活以校园生活为主。很多时候,学生提起笔写,写下的只是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很少分析事件背后的意义,或是自己的思索、自己的追问、自己的领悟、自己的反思、自己的成长等。其原因和学生的年龄、阅历有關,也和没有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有关。散文取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

(三)阅读难以转化为写作指导

学生在课堂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细读课文。课后,辅以选择题、问答题进行练习测试。因此,散文教学很多时候只停留在文本解读层面,没有充分指导写作的实践。阅读和写作的桥梁无法搭建,充分的细读也无法有效指导写作的开展。

二、立体化构思图式实施路径

(一)梳理课文立体化构思图式

《故都的秋》的写法相当于学生熟悉的“总分总”结构。第一段“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然后通过五幅图的描绘,凸显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有意思的是,文章不是每幅图都体现这三个特点,蓝朵图(清、静),落蕊图(清、静、悲凉),秋蝉图(悲凉),秋雨图(静、悲凉),秋果图(清、静),五幅图不是“清、静、悲凉”三个特点的并列,而是有错落的美感。五幅图在并列的基础上,将特点分散在不同的场景中,又不是同等数量的分散,而是因图而定,错落有致。最后一段深情表白对故都的秋的热爱“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将“地点、时间、意象或人、感官角度、秋味”作为梳理指标,梳理出文本的时空、意象、情感等线索,明确其立体化构思图式。

地点(庭院/庭院/树上、屋子/桥头树底/果树)→时间(秋天早晨/秋天/秋雨后/秋天)→意象或人(天色、驯鸽飞声、日光、蓝朵牵牛花、秋草/槐树落蕊/蝉声/都市闲人/枣子树、杮子、葡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视觉、触觉/听觉/视觉、听觉、触觉/视觉)→秋味(清、静/清、静、悲凉/悲凉/静、悲凉/清、静)。

《荷塘月色》一文开篇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既奠定了感情基调,也开启了一段情感变化的历程。而情感是随时空所想到的、看到的变化而变化的。与《故都的秋》不同,梳理《荷塘月色》时需增加“情感”指标梳理,该文的特色是情随景动。

地点(屋里/小煤屑路/荷塘/荷塘/荷塘四面/江南/家中)→时间(夜晚/夜晚/夜晚/满月/夜晚/六朝/深夜)→意象或事件(妻儿/杨柳树/荷叶、荷花/月光、树影/树、灯光、蝉声、蛙声/采莲/妻子)→心情(不宁静/自由/兴奋/喜悦/落寞/怅然若失/宁静)。

《我与地坛(节选)》与前两篇的构思都不同,文章锁定“地坛”这个意象,重在记录作者思想的变化,对生与死的挣扎,对母亲的漠视与理解。

第一节作者重在叙述地坛成为安放自己心灵的一片净地,第二节重在叙述“我”对母亲从漠视到理解的心路历程。时间、情绪或思索有一个递进的过程,“地坛”在变,“我”也在变。 “地坛”见证了“我”的命运,“我”的消沉,“我”的通透等。

第一节:时间(四百年前/五十年间/十五年间/《我之舞》/当下)→思索(缘分/缘分/缘分/荒芜地坛里有生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怎么活)。第二节:时间(当年/获奖后/《合欢树》/领悟后)→情绪或思索(抛下母亲,一个人去地坛,无法得知母亲的心神不定、痛苦、惊恐/仇恨和厌恶世界上天不公,让母亲早逝/上天不忍心再让母亲在世间受苦/深刻领悟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不要跟母亲来倔强和羞涩这套;铭记母亲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毫不张扬的爱)。

(二)在写作实践中建构、内化、运用立体化构思图式

1.认知散文的类型及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散文可以单纯写景,成为写景散文;可以偏重抒情,成为抒情散文;可以写景抒情并重成为写景抒情散文;可以偏重议论,成为哲理散文;可以偏重写人和事,成为叙事散文。写景固然重在描写,抒情重在选择抒情的方式,记人记事重在记叙,阐发哲理重在议论,在散文写作中在侧重某种表达方式使用时,也可以有意识地根据行文需要增加多种表达方式,这样就可以丰富散文的内容。

2.学会从平凡事件中挖掘深意

笔者以校服为例。深圳中小学校服是全市统一的,这在全国范围内很少见,而且深圳校服因设计有美感,2015年被英国一个博物馆永久收藏。这样的校服虽有特色,但上学天天穿,天天见,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在一次散文命题作文《生活的颜色》中,有学生提到了校服的颜色,但没有很好展开并加以提炼。教师在肯定学生取材生活的眼光后,加以点拨:

校服的黑蓝白代表一种学习状态,学习的状态就是一种生活的状态。和单一的校服颜色相比,学生周末穿的是自己个性化的衣服,五颜六色,这又是另一种生活状态。

教师提示借鉴课文的立体化构思,安排多种线索并列或递进。学生构思如下:

时空:小学的蓝白→初中的黑蓝白→高中的黑蓝白;情感、思想:天真无邪→中考压力山大→三点一线生活的速度与激情。

3.锤炼辩证思维,写出思想深度

如何从初中记叙文写作中零星的情感、思想过渡到高中散文写作中更丰富的情感,这就需要辩证思维的参与。如《这样,也美》命题作文,题目蕴含的逻辑是“虽然这样,但也美”,引导学生从一些平时可能看起来很普通或没有什么特色的景、事、人中发现美。教师列出例子供学生思考:深圳梧桐山飘的一朵云有什么美?深圳人才公园的一座普通人才形象的雕塑有什么意义?同学今天帮你打了一次饭有什么感悟?今天劳动值日任务完成得很好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地方?周五放学回家坐地铁给一个老人让了座有什么欣喜的地方?高中生活单调的三点一线有什么好的?故都的秋令人向往,但四季不分明的深圳有什么值得期待?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进行构思,如:

对象:高中生活;生活阶段:汗流浃背的军训→拥挤的宿舍生活→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情感、思索:烈日的灼烧,激情的洋溢→各区朋友,其乐融融→感受到奮斗与拼搏,突破自我的节奏”。

4.学会多种抒情表达

我们一般都知道抒情方式分两种: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但具体怎么用语言去表达,学生通常不够明确。三篇课文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故都的秋》用含褒义色彩意义的词(饱尝一尝),夸张的表达(用三分二寿命留住北国的秋天),对比的手法(和混混沌沌、半开半醉状态的南国之秋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热爱。《荷塘月色》开篇第一句话“颇不宁静”直白表达,中间用一系列的形容词描写荷叶、荷花和月色,思绪再回到南朝梁代《采莲赋》,美好可望不可即的怅然若失,最后回到家中,一切又归于宁静。《我与地坛(节选)》将地坛拟人化,觉得地坛“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用平实的话语表达对母亲的深情怀念“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因此,学生在具体抒情表达时,可以从直白、词语感情色彩、手法(对比、夸张、拟人等)、句式(整句、散句)等方面选择,使抒情可视化。

总之,梳理散文立体化的构思图式,并鼓励学生在散文写作实践中建构、内化、运用,肯定会提高学生的散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剑晖.论散文结构[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2).

[2]郑桂华.散文写作中的抒情[J].中学语文教学,2016(5).

[3]叶黎明,林婷婷. 散文:写作教学的问题纽结[J].语文学习,2011(1).

[4]郭兰.提升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三个维度[J].语文教学之友,2021(3).

作者简介:郑莹(1985— ),女,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立体化问题
中国管理模式研究的五项原则
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的立体化学校体育新样态实践研究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图书选题的立体化经营思路
浅议技工院校网页设计课程实训立体化教学的开展
避开“问题”银行股
潘金莲“立体化”性格的形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