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大成》神门穴临床应用规律浅析

2021-12-23许文琳洪寿海孙丹红吴丽洁金禹彤宣丽华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腧穴针刺针灸

王 聪 许文琳 姜 硕 洪寿海 孙丹红 吴丽洁 金禹彤 宣丽华 徐 福

《针灸大成》成书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 年),是杨继洲在《卫生针灸玄机密要》基础上,汲取《黄帝内经》《难经》《神应经》《针灸聚英》等多部医籍中的针灸思想,结合亲身临证经验汇编而成[1-2]。全书共十卷,二百余篇,其广罗针灸歌赋,考订腧穴名称和定位,阐释经络腧穴理论,阐明针灸操作手法,记载病证针灸处方,是我国现存中医药文献中记载针灸内容最多的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针灸学专著[3]。神门穴为心经原穴、输穴,具有宁心安神、调和阴阳、通络止痛等功效,为古今针灸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腧穴之一[4]。据笔者统计,《针灸大成》神门穴相关条文共69 条,详细记载了神门穴的穴名穴性、刺灸操作、配伍腧穴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现对《针灸大成》有关神门穴的相关条文进行深入挖掘分析,总结前人对神门穴的临床认识,以期为神门穴现代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穴名穴性

据统计,《针灸大成》记载神门穴的穴名共计4种,对各穴名使用频次及频率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针灸大成》中神门穴穴名记载统计表

可见,《针灸大成》中86.96%条文使用“神门”这一称谓。但又有诸如“锐骨”“锐中”“中都”等别名的记载,例如《针灸大成·考正穴法》[1]253明确指出:“神门(一名锐中,一名中都):掌后锐骨端陷中。”不但言明神门穴别名,更指出其具体定位,《针灸大成》言其定位较为统一,均为“掌后锐骨端陷中”,与十三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5]解释神门穴位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相一致。神门穴的古代称谓亦有“兑骨”“兑冲”[6]等名称,而《针灸大成》未见相关称谓的记述。关于神门穴的穴性,《针灸大成·标幽赋(杨氏注解)》[1]51有云:“夫十二原者……心原神门。”《针灸大成·标幽赋(杨氏注解)》[1]44云:“神门者输土也,火能生土也。”《针灸大成》记载神门穴既为心经原穴,也是输穴,与现今针灸理论相一致,其临床应用也多是围绕神门穴五输穴属性。

2 刺灸操作

《针灸大成》中对于神门穴的操作方法主要有针刺和灸法。对于神门穴针刺方法的记载较为统一,深刺深度均为“针三分”,留针时间均为“留七呼”,如《针灸大成·考证穴法》[1]253云:“神门……手少阴心脉所注为输土,心实泻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可见,《针灸大成》中神门穴针刺深度较浅,留针时间较短,究其原因,可能是源于《内经》“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的针刺原则,加之古时针具较粗,刺激量大易于气至,故而推崇针刺深度浅且留针时间短[7]。《针灸大成》中关于神门穴的针刺理论与《内经》同源,符合《内经》对于腧穴针刺深度与留针时间的要求,如《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卷之四·五乱》云:“故气乱于心者,当取之手少阴心经之输穴神门(掌后锐骨端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关于神门穴的针刺补泻手法,《针灸大成》主张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分清虚实,采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针刺治则,如心经实证针刺神门穴用泻法,《针灸大成·标幽赋》[1]44云:“实取神门以泻之,神门者输土也,火能生土也。”这也是五输穴子母补泻的具体应用。

《针灸大成》中关于神门穴的施灸操作,有“三壮”“七壮”“百壮”的记载,强调应该根据具体病证辨证施灸。如《针灸大成·针灸直指·刺疟论》[1]8指出:“心疟者……刺手少阴(神门针三分,灸可三壮)。”《针灸大成·穴法图》[1]347指出:“神门,在掌后锐骨端陷中,灸七壮,炷如小麦。”此处的“炷如小麦”即现今针灸临床常用的麦粒灸,据文献统计,神门穴为麦粒灸使用频次较高穴位之一,灸之具有宁心安神的作用[8]。《针灸大成》指出神门穴辨证施灸需首先分清虚实,实证泻灸、虚证补灸,如《针灸大成·玉龙歌》[1]86记载神门穴治疗实证痴呆:“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宜泻灸)。”此外,《针灸大成》中记载神门穴施灸应当符合天时,按时施灸,指出应在正午施灸,若遇阴雨天气,则候晴明再灸。正如《针灸大成·相天时》[1]419曰:“按日正午,气注心经……止可灸极泉、少海、灵道、通里、神门。”但同时强调若遇危急重症,可不拘泥时辰。

3 配伍规律

《针灸大成》中记载神门穴治疗疾病可单独使用,如在《针灸大成·针灸直指·刺疟论》[1]8指出:“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神门针三分,灸可三壮)。”便是针灸神门穴治疗心疟引起的心烦等症。《针灸大成》记载较多的则是神门穴与其他腧穴配伍应用,据笔者统计,与神门穴配伍的腧穴共82 个,使用频次共188 次,涵括范围广泛,与神门穴配伍前5 名腧穴详见表2。

表2 《针灸大成》中神门穴配伍腧穴总结表

表2 汇总了与神门穴配伍排名前5 位的腧穴,分别为鱼际、大陵、心俞、后溪、少商、涌泉、间使、肺俞、少冲。与神门配伍最多腧穴为鱼际,大陵次之,主要治疗心痹胸痛等心系疾病及呕血喘证等肺部疾病,如在《针灸大成·心脾胃门》[1]360云:“心痹悲恐:神门,大陵,鱼际。”《针灸大成·痰喘咳嗽门》[1]360云:“上喘:曲泽,大陵,神门,鱼际,三间,商阳,解溪,昆仑,膻中,肺俞。”究其原因,鱼际为手太阴经脉荥穴,有清热平喘、开音利咽之效,手太阴与手少阴为表里经,神门穴与鱼际穴相配为脏腑、经络表里经配穴法,体现了杨继洲对《内经》中“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的临床应用。大陵为手厥阴经脉腧穴,《灵枢·邪客》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故指出心包具有代心行事、代心受邪的作用,大陵穴为心包经原穴、输穴,与神门穴同时使用具有安神宁心、宽胸和胃的功效,善于治疗心肺脾胃系疾病[9]。其次,《针灸大成》中与神门穴配伍较多的腧穴还有心俞、后溪、少商、肺俞等穴,这些腧穴大都具有特定穴属性,以五输穴和原穴居多,大多归属于手太阴、手厥阴和足太阳经,这符合《针灸大成》中所言“脚不过膝手不过肘”的取穴原则,也符合杨氏善于运用特定穴的针灸学术思想[10]。

4 临床病证

《针灸大成·考正穴法》[1]253云:“神门……主疟心烦,甚欲得冷饮,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热而口啘,目黄胁痛,喘逆身热,狂悲狂笑,呕血吐血,振寒上气,遗溺,失音,心性痴呆,健忘,心积伏梁,大小人五痫。”这是神门穴主治病证在《针灸大成》中最为详细的论述。可见,神门穴的主治病证包括心部疾病如心疟、心痛、心烦、惊悸等;肺部疾病如咽干、喘逆、呕血、少气等;神志病如痴呆、健忘、痫病等;五官疾病如目黄、失音等;泌尿系疾病如遗溺以及肢体经络病证如痹证等。此外,《针灸大成》其他篇章亦提到了神门穴可治疗厥证、伤寒等病证,现详诉如下。

4.1 心部疾病 神门穴为心经原穴,基于经脉“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理论,针灸神门穴可以治疗心部疾病,治疗时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腧穴配伍使用,如《针灸大成·刺疟论》[1]8指出:“心疟者……刺手少阴(神门针三分)。”陈无择[11]认为,心疟病机乃“以喜伤心,心气耗散所致”,取心经原穴神门穴可达固摄心气之功。《针灸大成·标幽赋(杨氏注解)》[1]44指出心脏实证可以取神门穴用泻法,因神门穴为输属土,此为本经子母补泻法的应用。《针灸大成·心脾胃门》[1]359记载心痛之证取神门穴配曲泽、间使、内关和大陵等穴,并辅以艾灸巨阙七壮,能起到宽胸止痛、调理心气的作用。《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1]219中指出,心内怔忡取心俞、内关、神门。内关为手厥阴腧穴,心包可代心受邪,心俞穴为膀胱经背俞穴,可反映脏腑的功能活动,心疾取心俞穴体现“阴病治阳”的治疗原则,两穴与神门配伍可充养心之气血阴阳、宣通气机,从而治疗怔忡等心部疾患。现代机制研究显示,针刺神门穴能减轻急性心肌缺血所造成的心脏损伤,其机制与针刺神门穴可促进心肌细胞和海马内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表达相关[12],与杨氏主张用神门穴主治心部疾病理论一致。

4.2 神志疾病 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与神志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灵枢·本神》认为心具有主导感知外界事物、产生思虑并采取行动的功能,而这个过程所产生的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意识、情感等,则称为“神志”,由“心藏神”的理论可知,只有心的功能活动正常神志活动才能正常,否则会诱发神志疾病。而神门穴除为心经原穴外,从其穴名解释来看,“神门穴”之“神”字意为“天神,引出万物者也[13]3”,“神门穴”之“门”意为“门也,从二户[13]689”,神门穴从穴名解释来看为神气出入的门户,针灸神门穴可清心通窍、安神定志,可治疗狂证、痴呆、痫病、厥证、健忘等神志病证。如《针灸大成·通玄指要赋》[1]66云:“神门去心性之呆痴。”《针灸大成·玉龙赋》[1]63云:“神门治呆痴笑咷。”《针灸大成·心邪癫狂门》[1]362指出:“发狂:少海,间使,神门,合谷,后溪,复溜,丝竹空。”由此可见,神门穴治疗神志病,可单独使用如治疗痴呆、笑咷、失志等证,也可与少海、间使、合谷、心俞、阳溪、后溪等腧穴配伍使用治疗癫狂、痫证、尸厥、健忘等证。现代临床中神门穴也是治疗神志疾病的主穴之一[14],机制研究发现针刺神门不仅激活语言、认知等相关脑区,还能够特异性激活情绪调节区域[15],这符合《针灸大成》中神门穴用于治疗神志病理论。

4.3 肺部疾病 心肺二脏位置相邻,通过经络相连,“肺之下为心……心有系络,上系于肺。肺受清气,下乃灌注[16]”。生理状态下,肺受心阳充养,使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若心之阳气衰微,肺金失于温煦,宣降失常,则会发生喘证、咳嗽等病证。正如《素问·痹论篇》所云“心痹者,脉不通……暴上气而喘”,认为喘证归因于心。针刺神门穴可治疗喘证,如《针灸大成·诸般积聚门》[1]357指出:“喘逆:神门,阴陵,昆仑,足临泣。”《针灸大成·痰喘咳嗽门》[1]356云:“上喘:曲泽,大陵,神门,鱼际,三间,商阳,解溪,昆仑,膻中,肺俞。”这是肺病治心的体现,针刺神门可温通心阳、宣通气机,使得肺气宣发肃降得以归于平衡。此外,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相关,心主血脉,肺朝百脉,针刺神门可充养心气,血液得以正常运行而调节肺部功能。因此,《针灸大成》神门穴可治疗唾血等肺部疾病,如《针灸大成·痰喘咳嗽门》[1]356指出:“唾血内损:鱼际(泻),尺泽(补),间使,神门,太渊,劳宫,曲泉,太溪,然谷,太冲,肺俞(百壮),肝俞(三壮),脾俞(二壮)。”杨氏更是指出在针刺过程中配合补泻手法,辨证施治,利于针灸神门穴功效的发挥。

4.4 脾胃疾病 五行属性中,心属火为脾之母,脾属土为心之子,脾土旺于心火养之[17]。李杲在《脾胃论》也提出“心脾相关”的理论,《针灸大成》中专门设有“东垣针法”章节,可见杨氏对其重视。《针灸大成·东垣针法》[1]405云:“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神门和大陵穴五行属土,针刺两穴可补益脾胃之阳气,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可助紊乱之气机归于本位,趋于平衡,这正是所谓的“同精导气”法,用以治疗脾胃气机逆乱之证。此外,噫气上逆亦可选取神门治疗,如《针灸大成·诸般积聚门》[1]357指出噫气上逆取“太渊,神门”。噫气上逆病机为肝脾失和,胃气上逆,针刺神门穴可通过调节心气,疏泄肝气而达通降胃气之功。张舒雁[18]在诊疗疾病过程发现,神门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等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4.5 泌尿系统疾病 肾为水脏,与膀胱有属络联系,共司人体津液代谢。心为君主之官,五行属火,正常情况下心阳下移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移心阳使心火不亢。林珮琴[19]指出:“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肾气充沛可充养心之阴阳,水火既济,则心神内守;若心阳不足,肾水不得心火温养,水火失济,则尿液失于固摄,梦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针灸大成·阴疝小便门》[1]366指出用“神门,鱼际,太冲,大墩,关元”治疗遗溺,便是取神门穴调节人体心神,刺之交通心肾,固摄尿液,加之鱼际清热利湿,太冲、大敦疏肝理气、清泻肝火,关元培元固本、调补肾元,共奏固本摄尿之功。这也正是《针灸大成·考正穴法》[1]253所言“神门,一名锐中,一名中都……主疟心烦,甚欲得冷饮,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振寒上气,遗溺”,因此,针灸神门穴可治疗遗尿等泌尿系统疾病,黄绍磊等[20]选取神门等穴治疗小儿遗尿取得良好效果,正是基于神门温补心阳,交通心肾之功。

4.6 肢体经络疾病 手少阴心经循行沿着上臂和前臂尺侧端,循入手掌内,沿手小指尺侧缘出其端。当经脉循行部位发生病变时,多采取近端选穴与循经选穴的诊疗方法。如《针灸大成·手足腰腋门》[1]373记载:“臂寒:尺泽,神门。”针刺神门和尺泽穴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气血濡养温煦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从而治疗手臂寒冷,这也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体现。《针灸大成·脏腑井荥输经合主治》[1]185指出:“若心下满刺少冲(井),身热刺少府(荥),体重节痛刺神门(输)。”神门穴为心经五输穴中输穴,可治疗身体关节沉重疼痛等病证。严宏达[21]基于这一理念,取穴神门、太溪等穴位治疗腰痛患者,能显著减轻患者腰部疼痛症状,改善活动障碍。

4.7 五官疾病 手少阴心经循行过程与咽喉、眼睛等联系紧密,心经经别亦“系舌本,属目系”,神门为心经原穴,基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可医治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五官病证。如《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1]213记载舌吐不收取涌泉、兑端、少冲、神门。《针灸大成·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图》[1]193提到神门配伍支正可以治疗“目黄亦口干”等五官病证,神门配支正属于手少阴、手太阳原络配穴法的范畴,手少阴“系目系”,手太阳“循咽”“至目锐眦”“至目内眦”,两穴相配,一表一里,一阴一阳,可以沟通内外,通达经络。支正为小肠经的络穴,一络通两经,是小肠经与心经联络的门户,配伍神门穴可治疗两经循行所过的目疾、耳疾、口疾等五官疾病。杨氏在《针灸大成·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图》中首次提出原络配穴法[22],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同经原络配穴法、异经原络配穴法,杨氏记载的神门配支正治疗五官疾病则是此种配穴法的典范。

5 总结

综上所述,《针灸大成》记载神门穴别名有神门、锐骨、锐中、中都等,但以“神门”称谓最多见,并明确了神门穴定位为掌后锐骨端凹陷中,与现代针灸理论一致。神门穴刺灸理论源于《内经》,针刺深度为“三分”,留针时间为“七呼”,施灸壮数有“三壮”“七壮”“百壮”之分,讲究辨证论治。《针灸大成》神门穴配伍方面,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其他腧穴配伍使用,与其配伍腧穴绝大部分有特定穴属性且归属于手太阴、手厥阴和足太阳经,其中以配伍鱼际穴和大陵穴出现频次最高,腧穴配伍使用增加了神门穴的主治病证。神门穴因其在腧穴归经、经脉循行、心经原穴及输穴的穴性、所在位置等特点,在临床有着广泛而独特的应用,据《针灸大成》记载神门穴可治疗心部、神志、肺部、脾胃、泌尿系统、肢体经络、五官等众多疾病,在临证应用时要求辨证论治、分清虚实、针灸并施。通过总结归纳《针灸大成》中神门穴的相关理论、刺灸操作、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可为神门穴的现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腧穴针刺针灸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旅途止泻按脾腧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