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百年历史演进
2021-12-23范劭兴
王 智,范劭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1106)
政治路线是党为履行自身政治纲领所规定的职责使命而采取的一切具体行动的总方针、总原则、总依据。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称谓,或称为总路线,或称为基本路线。它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政治主张的集中表达,是共产党员坚持党性原则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1]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旗帜,对于凝聚全党共识、坚定全党意志、协调全党行动具有重要作用。而正确政治路线的制定离不开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诸多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必有一种社会矛盾居于支配地位。“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必须找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基本国情,把握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不断制定正确政治路线、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带领全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历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路线的形成与实施
1921年7月党的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自此中国共产党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基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由弱到强?为什么能在其他各种势力和主义都无法挽救民族危亡的情况下,找到前进的正确道路?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凝聚全党意志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路线,并灵活运用各类方针、策略使路线落地生根。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 ,乃是 认清一 切革命问题的基本 的根据 。”[3]63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是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国社会最大的实际。特殊的国情蕴含着特殊的社会矛盾,有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有帝国主义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势力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等。毛泽东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4]322
在近代中国复杂尖锐的矛盾关系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3]631这主要是因为,帝国主义不仅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大肆掠夺,还争相扶持代理人,制造中国混乱,从中牟利。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源掠夺,可窥一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英、日两国资本支配着中国近代的煤业和出煤量的百分之五十;中国矿山大部分受日本帝国主义者支配,生铁大部分运往国外,供中国工业用途的部分极少。[5]同时,中国各派封建势力、官僚集团在帝国主义唆使下整日忙于争权夺力、混战不断,它们甚至为换取帝国主义国家的贷款用以争夺地盘,随意出卖国家利益、抛弃民族尊严。“1917年至1918年,段祺瑞从日本帝国主义借款总数达5亿日元以上。而这些借款附有苛刻的政治条件,除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外,还将东北的吉长、吉会铁路及所谓蒙满五铁路和吉林、黑龙江两省的金矿、森林抵押给日本。”[6]为了共同剥削和压迫人民,帝国主义更与封建势力沆瀣一气,在人民周围织就了一张以帝国主义利益为核心、以封建剥削关系为基础的剥削网,人民苦难深重、民生凋敝。以农民阶级为例,农民阶级占全国总人数的80%,在繁重的剥削下极端贫困,不仅承担着日益严重的赋税和地租,还要承担苛重的劳役、兵役、预征钱粮、战时牺牲、银行票币倒账、兵匪祸乱、自然灾害的袭扰,有的家庭甚至穷困到卖儿鬻女的绝境。因此,“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3]631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4]323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3]637此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不均衡,导致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进而导致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具体内容发生变化。在大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中国人民与英、美、日等帝国主义的矛盾,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政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国民党反动派“围剿”危局下,革命的中心任务就是反抗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劳苦大众与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幕后美帝国主义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的统治。
2.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为此,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成为这一时期全党奋斗的旗帜。192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篇就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4]3这就抓住了解决社会矛盾的关键;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完整阐释了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7]1316-1317,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社会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前途等核心问题,在认识上澄清了以“二次革命论”为主张的右倾错误和以“毕其功于一役”为特征的“左”倾观点,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面前有改良与革命两种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式。在共产党成立之前,封建地主阶级自强派、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尝试了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变革,均因不符合中国国情而失败。它们的教训充分表明:改良道路解决不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由软弱的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道路也行不通;毫无民主权利和生命保障的中国人民只有在具备更先进理论指导下的新阶级带领下,以革命的方式去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中华民族才可能从危亡困局中走出。历史使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处在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时代的、以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正确政治路线需要具体政策策略的支撑,紧扣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拟定具体方针策略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经验。毛泽东强调:“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7]1298在实际的革命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斗争经验,灵活运用各类政策、策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第一,关于战略步骤,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革命过程是相互衔接的。第二,关于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在政治上,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保护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具体化。第三,关于具体斗争策略,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等行动方针。最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汇聚起磅礴力量,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中心任务,成功解决了社会主要矛盾。实践充分证明:党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并英勇坚决地执行,是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政治路线的推进与调整
在这一历史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经历了多次反复,导致既有正确政治路线的制定也有错误政治路线的实行,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深刻反思。
1.过渡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与党的政治路线形成
(1)过渡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判断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由此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一个由“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向“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转变过程。关于过渡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等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进行思考。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7]1433此处的“基本的矛盾”即指社会的主要矛盾。1949年7月刘少奇在《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与政权性质》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与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和斗争。这在推翻国民党政权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存在的,并且仍然是主要的矛盾和斗争。……人民民主专政内部各阶级间各党派间的矛盾与斗争。这在今后将会逐渐加紧,但与外部矛盾比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仍然处于次要的服从的地位。”[8]这些思想于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进一步明确。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完成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矛盾。“那时在农村中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之间的矛盾,而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9]新中国虽已成立,但仍有大片区域被国民党反动派占据,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因此,党和国家在这一历史阶级的主要任务就是:一方面,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残留任务;另一方面,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和全国规模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结束,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其中资产阶级又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主要因为资产阶级是以资本主义为道路取向的,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根本对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非独立的社会过渡形态,存在着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三种经济形态。因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两面性”——农民和手工业者一方面作为劳动者,内在倾向于能为劳动人民谋福利的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是农产品或小商品的主要生产者,又有生产资料私有的倾向,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自然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两种最主要而又尖锐对立的经济成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阶级的矛盾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次要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也就决定了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对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改造,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发展。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推行
在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确定后,制定一条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完成主要任务的政治路线就是题中之义。从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就开始思考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即:“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7]1437新中国成立后全党迅速统一了“ 过渡 ”共识,并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初步恢复,为化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全面推进社会过渡奠定了坚实基础。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1953年12月在审阅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将其完整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0]后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此这条政治路线不仅仅是全党的重要政治任务,而且上升为全国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的奋斗纲领。
“化解矛盾无外乎两种办法:一种是通过解决B来满足A;一种是通过抑制或降低A的期望值,来适应B的能力标准。”[11]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思路主要就是通过直接解决B,或者壮大A削弱B的做法,即:调动全国力量极大削弱乃至消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大力推进工业化,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经济基础。在具体政策方针选择上,党和国家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级合作向高级合作推进,顺利实现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运动和对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同时,为完成过渡时期工业化的主体任务,党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党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就突破了苏联模式的限制,促进物质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改造同时并举,解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世界创举”,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判断与党的政治路线调整
(1)“八大”前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与党的主要任务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数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被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而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矛盾?存在什么性质的矛盾?以及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矛盾?在思想上曾引起一定程度的混乱,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思考并正确回答的问题。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从社会矛盾全局对社会主义建设作了初步思考,并把探索经济建设中的矛盾摆在中心的位置,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于“八大”前后形成了一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影响深远。
党的八大正式宣布:“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2]248根据“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该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这是因为“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本质上都反映了生产水平的落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改变生产水平落后的面貌,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为此,“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2]248-249同时,党的八大还重新坚持了1956年5月中央会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13]136,以兼顾生产发展和人民需要。
“八大”之后,面对复杂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波折和国内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党中央和毛泽东系统思考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深入探讨了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学说。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存在矛盾的,仍然承认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在比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时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14]同时,毛泽东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要用专政的办法解决敌我矛盾,用民主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原则:在经济领域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科学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等。这些新思想和新方针极富创造性和建设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2)社会主要矛盾的误判与新政治路线的提出
“八大”前后,因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国家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1957年反右倾斗争扩大化以及对国外局势的严重估计,党中央和毛泽东渐渐改变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强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八大’决议上有那么一段,讲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种提法是不对的。”[15]八届三中全会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具有结论性的论断,改变了“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按照薄一波的回忆,毛泽东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改变,“当然不是说毛主席不主张‘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事实上毛主席是一贯这样主张的。但是,重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以后,就打断了从1956年下半年提出的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的进程,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16]因此,这极大地助长了党内的“左”倾思想,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不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误判,削弱了党对经济规律支配作用的理性认识,加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党整风、反右派斗争的进行,党中央认为,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社会建设要力争高速度,这就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经济建设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1958年5月,党的八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一条带有巨大盲目性的政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7]20。 同时,大会明确宣布:“建设速度的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我们的革命就是为了最迅速地发展生产力。”[17]21此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党中央虽多次强调“多快好省”是一个整体,不能只重视速度而忽略质量,但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发展规模和速度成为经济建设追求的首要目标,这条总路线虽然体现了人民大众摆脱落后面貌的愿望,但违背了经济发展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和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的原则,致使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较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缺陷。
后来,由于“左”的错误在思想和实践上的积累和发展,过于夸大阶级之间的敌我矛盾斗争,致使党的许多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没有贯彻实施。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毛泽东对我国的政治状况作了错误的估计,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并被反革命集体所利用。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下,1969年4月召开的九大正式确立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使“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系统化和合法化,模糊和掩盖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路线的确立与发展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建立在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一个对“八大”认知的复归与超越的过程。与此同时,党也逐渐认清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并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与党的中心任务
“文化大革命”后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全党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奠定了思想基础。党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错误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路线是严重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大革命”之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任务作了新概况,大会公报指出:“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应该按照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去解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去解决,决不允许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界限,决不允许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8],初步恢复了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邓小平从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待着眼,明确两者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从生产力的角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已回归正确轨道。
1981年“历史决议”在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正确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3]168至此,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全面恢复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为新阶段正确路线方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并贯穿党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2.基本路线的确立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党和国家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新时期我国社会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在这一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呈现何种样态?全党和全国人民又该遵循什么样的政治路线去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强调:“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19]8
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一条新的政治路线,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9]15这条政治路线概况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从党和国家的高度明确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力量、中心任务、精神状态及奋斗目标等一系列内容。同时,为推动政治路线的落实,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并着力推进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调整、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确立之后,党需要不断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变化形式,与时俱进地调整政策策略,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中,“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20],其外延与内涵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需要”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其内容也在随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落后的社会生产”则既包括生产力的落后,又包括社会生产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的,这就表明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同一种表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会有特定的时代内涵。那么,党的具体方针、策略自然需要根据社会具体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形式而调整。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不断充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及时调整具体任务与政策部署。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正式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政治纲领和文化纲领,并根据时代要求提出了向21世纪过渡的“新三步走”战略安排。党的十六大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条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大继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布局,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社会和谐”的精神扩展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中。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明确为紧密统一的布局整体;并鲜明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人员共同的奋斗目标。同时告诫全党:“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21]
四、新时代党的政治路线的坚持与完善
新时代党的政治路线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烙印,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内建设,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
1.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政治路线的发展
“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依据,这一新判断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为新时代精准定位,在精准定位中为下一步的事业发展找准发力点,体现了我们党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可贵品格。”[22]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伊始“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在新的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不仅仅限于物质文化层面,而是偏向内容更广、层次更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然而,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却存在诸多短板,其中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方面仍有较大发展差距与空间,这两方面的现实冲突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同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表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第一,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新历史阶段。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23“]新时代”内含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中,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而我国目前整体生产力水平仍未进入较高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仍具有较强的现实适用性。第二,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涵的把握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相吻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新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特点,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述进行调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与时俱进的品质。但不能否认的是,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在内涵上与党的八大、党的十三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表现为生产发展水平与人民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社会供应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时代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正确认识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准确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是党明确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九大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特点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将全党和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升级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以此重新审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要求,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现代化强国建设体系中,同时要求全党:“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4]11-12,极大充实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发展了党在新时代的政治路线。
2.政治建设与党对政治路线的坚守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24]62,坚 守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强调:“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根本遵循,认真领会和正确把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多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深刻领会为什么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25]党的十九大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并明确强调:“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24]62,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强政治建设与坚守政治路线的强烈要求。
为保障政治路线在全党的贯彻落实,2019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必须坚决捍卫、坚定执行。”[26]尤其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的历史关键期,坚守党的政治路线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成为全体党员的政治要求。全党范围内的政治路线教育和对标建设有助于提升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政治力和战斗力,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3.社会主要矛盾的应对与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
发展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发展是动态过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远存在的,平衡是相对的,但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必须下功夫去认识它、解决它,否则就会制约发展全局。”[27]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弊端会日趋成为阻碍我国发展的力量,尤其反映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上。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把握清楚“为谁”发展,而“满足人民的需要”直接表达出发展“为人民”的思想,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价值和宗旨的体现。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五位一体”,协调“四个全面”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根本保障。随着“十三五”目标任务的完成,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对“十四五”时期党的主要任务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并规划了实现路径。这是党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瞄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努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指南。2021年1月习近平进一步科学分析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任务目标,明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要求全党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锚定了方向、擘画了蓝图、作出了部署。
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用政治路线为纲,把握世界潮流,立足中国本土,带领人民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百年发展进程充分证明:社会主要矛盾是党明确中心任务、制定政治路线的根本依据。什么时候党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治路线,党的建设及其所领导的事业就能顺利进行;什么时候错误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就会制定出错误的政治路线,党内就会出现“左”的或右的错误,党的事业就一定会遭受挫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毕生追求,在正确政治路线的指导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惧牺牲,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事实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已成为能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准确研判中心任务,科学制定政治路线,并能采取有效行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由成立之初五十余人的小党发展到如今九千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的“看家本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