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温度的中国故事讲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
2021-12-23王惠敏
洪 涛,王惠敏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1]中国故事是有温度的,涌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暖流,闪烁着中国精神、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信仰的光辉,涵养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和实践追求的热情,展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治国理政情怀。以有温度的中国故事立德树人正是新时代思政课提高亲和力与吸引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思政课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为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微循环的热度和暖意,讲出中国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优势,提升大学生四个自信,讲出中国实践背后的强大精神动能,为青年砥砺自我、奉献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一、必然缘由:新时代思政课为何要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和丰厚的实践论证”[2]112-114。讲好中国故事是上好思政课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新时代条件下,以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上好思政课,更容易贴近学生,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吸引力、亲和力。因此,高校思政课要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用有温度的中国故事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德润人心。
1.立德树人: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法宝
立德为根本,树人为导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要选取与立德树人目标同向同行的故事素材,培育当代青年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引导广大青年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做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构筑起展现中国精神的新一代青年力量。
以充满热血温度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故事,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故事,同时也必然要讲清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故事,讲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故事。讲好这些故事,有利于解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模糊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前苏联模式的前世今生,摆脱其对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错误影响;有利于客观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破除其对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干扰,从而在真实、正向的层面理解和感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温度,激励广大青年的爱国力量。上好思政课,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3]。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国故事具有立体性,是中国历史、文化、国情的生动展现。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故事中汲取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力量,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能够让学生树立根的意识,激励青年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高校思政课应运用好这一法宝,以真实、立体、形象的故事增强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引领当代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铸魂育人: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是引领新时代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素材
立德为先,核心在于铸魂。高校思政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铸魂育人,用鲜活、生动、有温度、有情怀的中国故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更容易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14亿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涵盖了思政课教育内容体系的主要实现目标。
以充满时代温度的抗疫故事为素材,铸魂育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之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更是增添了世界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但在中国,此次疫情的有效防控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法,同时释放了以人为本的中国之道,让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制度的强大优势和为人民服务初心的温暖。如何讲好疫情之下的思政课是面对时代挑战的重要任务,要因事而化、顺势而为、与时俱进。首先,讲出中国抗疫故事的温度,讲出中国共产党坚持能治则治的温度,讲出中国人民守望相助的大爱温度,讲出医护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和最基层的温度,讲出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公安干警、新闻工作者不辞辛劳,默默工作,保卫一座座城池的温度;其次,讲好抗疫故事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育人视角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在抗疫故事中提炼爱国精神、挖掘医护人员及服务者的敬业精神,讲述青年抗疫者的责任与担当,用战役中的榜样力量激励中国青年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要用有温度的中国故事科学规划培育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任务。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研究制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师生行为规范,组织新时代先进人物走进高校,直接让故事主人公面向广大师生讲述他们的故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具有时代温度的中国故事是上好新时代思政课、引领新时代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素材。
3.德润人心: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是塑造新时代思政课亲和力和有效性的重要载体
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指向是德润人心、落到实处。讲好中国故事与上好思政课目标同向,在诸多方面有共通之处,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讲授理论内容、传递价值导向的重要载体形式。故事载体形式能够以其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为特点弥补思政课理论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局限。将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作为思政课的重要载体能够通过故事的丰富性弥补课程理论内容的单一性,促进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吸收和掌握,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有效性。
以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促进高校思政课建设,有利于引领青年树立“四个自信”。思政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上好思政课,首先要与时俱进,“内容至上”[4],挖掘时代发展下的教育内容,提升内容针对性和丰富性;其次,选择好内容载体,设计好教育环节,增强教育环节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最后,保证教育效果,落实思政课的有效性,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同时,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启发新时代青年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以时代要求为己任,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德润人心,以德服人,有温度的中国故事能够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育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任务,关键要抓好立德、锻才、为民三个任务。”[5]立德为先,锻才为矢,为民为靶。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思政课以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有效性,能够帮助青年磨练意志、锻造才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能够将中国故事中的“德”传递给青年,让青年的价值观得以正确养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引领青年做有温度的新时代建设者,充满家国情怀,展现责任担当,把握时代脉搏,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二、新时代思政课“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的现实境遇
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国家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科教文卫事业等各领域展现了新气象,各行各业提供了具有中国温度的故事素材,同时也对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新期待和新要求。上好思政课,既要汇聚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历史暖流,也要把握时代脉搏,体会时代温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和思想的交流交融交锋中讲好中国故事,在现代科技发展下融会贯通讲好中国故事,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把握机遇讲好中国故事。
1.全球化背景下思政课权威性需要提高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扩张,它是以经济领域为发端,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信息网络、文化交流等生产力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发展过程,它既呈现整体性而又呈现分裂性的特点。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意识形态相互激荡,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实际上对于维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带来诸多挑战,影响着对当代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进程。
首先,文化形态多样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造成一定冲击。思政课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故事,在人类文明建设的不同文化中调适存在。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独有的文化暖流。在全球文化领域发展中,文化霸权、文化渗透等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而大学生群体拥有对文化的高敏锐度,又存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力不足,易被引导的特点。因此,用有温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故事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是凝聚文化共识,提升思政课权威性的重要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6]影响着一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价值导向。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指出文化具有统治功能,因此强调要掌握文化领导权。“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要想取得成功,必然要注重自身内部的发展,培养新的文化霸权的实施者。有机知识分子是争夺文化霸权的主力军。”[7]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讲好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故事,将含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温度接续传承,引领青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际比较意识和大局观,提高对他国文化侵略的判断力。
其次,高校思政课用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为载体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必然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包括自由主义、新左派,错误社会思潮、非主流文化等。思政课担负高校意识形态主流阵地建设任务,应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突挑战,要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暖意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冷冰冰的理论教条、知识灌溉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新时代思政课要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必然要以中国故事的温度提升人文关怀度,不要让理论以枯燥乏味的状态与学生疏远;以全面、真实、立体、形象的中国故事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诋毁与冲击做出强有力的反击,做好主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理性引导,择优融合。思政课要在全球文化多元、意识形态多元中找到主方向,就要传递中国故事的暖流,借鉴全球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中国温度抵制文化侵略和文化霸权,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权威性。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下思政课价值引领作用需要升级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人们生活在一个算法支配信息传播的媒介世界中。这个媒介世界一方面信息传播迅速,能够突破时空界限传播人们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复杂的舆论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这一数字化生存的网络空间之下,促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和利用。在这一现实境遇之下,如何摆脱媒介不良信息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干扰,如何在虚拟环境中设置教育情境,正向引导受教育者,彰显媒介的价值温度和工具温度,是新时代科技发展下思政课以中国故事之温度提升教育能力和教育有效性所应思考的重要方面。
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不是让学生与媒介信息完全脱离,而是让其增强辩证思考的能力和运用媒介主动宣传中国精神、传递中国温度的自觉意识。网红博主李子柒播送的视频火遍全球,将互联网技术与传承中华文化相结合,食物制作、养蚕缫丝、染色做衣、手工造纸等真正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温度。央视热评李子柒的视频:虽然没有一个字夸赞中国美,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学习强国刊文指出,在这个精彩无限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需要更多有品质、有温度的好故事,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爱上中国。青年是标注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步入新时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追求的发展,“青年的价值追求有了更多丰富的内涵,注入了更多的发展式确证,将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在自我的‘小确幸’后也会思考‘大时代’。”[8]然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下,网红文化呈现泛娱乐化、泛技术化特点,抖音、网络直播传媒等新媒体呈现的大众文化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容易使青年走上娱乐至上、虚无主义的倾向,出现网络娱乐化严重的现象,对思政课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取向造成冲击。
不同社会思潮云集,多元价值观念纷呈,在网络舆论空间冲击青年正向价值观的树立。近年来,网络舆情中泛政治化倾向逐渐凸显,影响着网络生态和网络秩序。“90后”“00后”青年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对国家政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青年的价值自主意识也正在觉醒并不断成熟。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网络空间,特别是一些偶然性社会事件,很容易引起青年群体的关注,并引发激烈讨论。例如,2020年6月12日,艺人仝卓伪造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一事在全网通报,新华网、学习大国等各大公众号接连转发。作为公众人物,他没有发挥好意见领袖的正向引领作用,做出了错误的示范。此事件一经网络曝出,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制度以及教育公平的讨论。因此,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学会客观分析事件的能力,既能看到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学会辩证思考问题,又能从中找到正面能量,激励自身成长。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思政课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升级价值引领作用,以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温暖工具技术应用下的机械性表达。首先,由线下到线上全方位关注青年成长,深入了解当代中国青年认知规律、成长规律,把握教学规律。其次,树立媒介意识,思考怎样利用媒介实现教育有效性,而非工具性的将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最后,要以促进受教育者学会辩证思考为根本目的,启发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避免青年受到工具理性主义侵蚀,弱化了价值理性的选择。
3.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背景下思政课服务社会的导向需要明确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时机,各种机会与挑战在这个新时代并存。这既为思政课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2]113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打乱了人民生活秩序,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仇富、悲观、泛娱乐化等各种负面影响出现,社会矛盾激化。为应对危机,各地政府给出中小企业减负措施,涉及金融支持、财税支持、稳定岗位和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各高校也对社会各界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人开设网上心理咨询服务,还有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中央财经大学的冯秀军老师以战疫中的青年故事、青春力量唤起青年担当,圈粉了无数大学生,赢得无数点赞。演员何冰的《奔跑吧,后浪》,给予新时代青年很大的鼓舞和期盼。这又让我们在抗疫这场思政实践大课中切实感受到爱国主义温度的再次升腾,同时也看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强国、服务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职责。
步入新时代,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并不断提出新要求。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等要求。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这些都体现了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之际,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高度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态度和决心。
学思践悟,方能有为。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指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思政课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抗疫故事中汲取能量,以服务社会为导向,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抓住当代青年政治参与热情高涨这一思想特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的培养,抓紧落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与专业相结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名正言顺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价值引领相结合,理直气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一方面依托专业课程,培优思政课;另一方面,依托课程思政创新,引领专业目标导向,培育有温度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实践指向:新时代思政课如何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用有温度的中国故事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关键在思政课教师。各时期的中国故事记录的是人情、镌刻的是历史、传承的是精神,都持有时代发展特定的温度。让思政课讲述有温度的中国故事就像是中国的小型纪录片。首先,选材需要真实,寓意思辩明理;其次,内容展示需要循循善诱,情景塑造需要历史呈现,心灵震撼需要身临其境,其目的在于学生产生共鸣,使课程内容能够有效入耳入脑入心,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锻造自身才能,发生于行为服务于社会。
1.设置议题: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选材要引人入胜
讲事实才能说服人。新时代思政课要讲出中国故事的真实温度,利用真实、形象、生动、立体的故事事实,提高学生上课兴趣,引发学生共鸣。为把握教育最佳效果,思政课教师应提前进行议程设置[9],关注学生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故事选材上选择贴近学生、能引发学生共鸣的青春故事,选择具有青春温度、时代温度的中国故事。
首先,故事选材要对学生有情感支点。故事载体本身的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具体,能够真实、立体、形象地展现中国形象,表达中国声音。好的中国故事具有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理念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特点设置议题,选择中国故事,学生新潮、富有青春活力,故事选材也要新潮、富有动感。让中国故事的温度与学生的温度相契合,才会能量相当,撞出火花。其次,故事的议题设置要有代入感和时代感,抓住关键点,因材施教。有代入感指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去讲述中国故事,比如教育对象所学专业顶尖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借鉴经验,领悟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实践指向。有时代感指讲述的故事要紧贴时事,充分发挥中国故事的力量和温度,紧贴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接地气,让学生有现成的思考和感悟,在课堂上就能够思考出一些问题,得到启发。
2.守正创新: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内容要思辩明理
讲道理才能影响人。新时代思政课要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温度。在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思政课教育对象可以很轻松掌握各种信息资源,这弱化了教育者权威,出现了教育对象对思政课参与无感、甚至处于冷漠状态的情况,包括上课抬头率不高、迟到、早退等。在这种状态下,思政课教学内容很难入脑入心。西塞罗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10]思政课借助具有理论温度的中国故事丰富课程内容,应“守正创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11],将“四史”教育贯穿到思政课教学中,以论带史,史论结合,让理论提高穿透力,让思政课提升站位,立时代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思想先声。使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都能参透中国故事的“道”、提炼中国故事的“术”,创造中国故事的“能”。
思政课教师讲好具有理论温度的中国故事,要讲清价值理念,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化历史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每门课程都有庞大的中国故事资源可以利用,比如,把爱国楷模和社会道德模范故事、最美奋斗者故事、女排故事、中国人民团结抗疫的故事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相结合;将中国人民抗战救国故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故事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故事、马克思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成“资本论”的故事,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故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故事、中国梦故事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相结合;用国际视野讲述国际国内社会形势的变化,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故事、脱贫攻坚故事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达到“去其心之不正,以全本体之正”[12]的思想境界。
3.协调联动: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过程要循循善诱
讲形象才能打动人。循循善诱讲述中国故事,要讲出中国故事的动人温度。使得思政课既能有醍醐灌顶的效果,又能够协调联动,启发教育双方辩证思考。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一方面,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人格魅力、语言表达幽默风趣的教师更能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讲述过程中的话语体系要遵循“三大规律”,坚持“三贴近原则”,让讲课过程达到协调联动、醍醐灌顶的效果。
讲述故事的话语体系要遵循“三大规律”,即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教师在讲述过程中一是要注意价值导向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传递内容既有学理性又有思想性;二是要注意将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相结合,注重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结合,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既传递有效知识,又传递人文温度,掌握语言的艺术,用语言魅力升腾故事的温度,以有温度的故事培养有温度的学生。
讲述故事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民。思政课讲述有温度的中国故事,要贴近学生,在根本上激发其主动性思考和自我教育意识。例如在讲述有热血温度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故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领青年主动关注祖国的政治命运和发展方向,自觉树立起以国家兴衰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因此,思政课讲述中国故事要循循善诱,实现引领广大青年真诚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有效导向。
4.虚实结合: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情境要入脑入心
讲情感才能感染人。新时代思政课要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要有真情实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设置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气氛和人际互动。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需要创设好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在全媒体格局下,可以将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运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创设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运用互联网思维,更新课堂表现的技术手段,虚实结合,增加互动,增强故事表现力,用统计数据、图片、影视素材、微视频等打造育人场景,塑造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的情境。让学生不只是听课,而是能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故事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有理有据有趣有情的中国故事,从而达到以情育情、以境育情的效果。
第一,创设认知情境,哈贝马斯说:“达到理解的目标是导向某种认同。”[13]思政课要依托丰富的中国故事资源,回归当时情境,传递中国温度、中国特色、中国气韵,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知和认同。不论在线上和线下,思政课要在教学过程中塑造认知情境,依托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生动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借助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手段的力量,将“学习强国”《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变为有效地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课下通过权威媒体了解国家大事、社会时事,塑造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第二,创设人文感化情景,思政课要依托丰富的中国故事资源,创设人文感化情境。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将思政学科教学与心理关怀联系起来,运用哲学原理和历史史实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求真、求实、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第三,创设集体学习情境,让学生既有理论知识的涵养,又有把理论变为现实的实践机会,从听故事出发,认知知识、领悟知识到能够分享知识。发挥高校第二课堂的功能,以学生兴趣为节点,创建学生实践团体,进行集体学习,交流讨论、实践探索,比如举行读书会、研学等活动。学思践悟,奋发有为,引领学生真正增强了解祖国、服务祖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