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内涵探析
2021-12-23党锐锋
党锐锋,徐 琛
(宁夏大学 西夏学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国共产党是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政党。党带领人民实现近代以来三大里程碑式的胜利,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世所罕见的瞩目成就,中国梦的实现拥有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可能,这些无不得益于党对理想信念的高度重视。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从一个最初成立时的弱小政党,到当前成为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政党,贯穿这百年奋斗历程的一条逻辑主线,就是不断铸造中国共产党自身所特有的理想信念,并树立起对其由衷信服和认同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对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内涵进行探析,能够更好地树立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真诚信仰,汇聚起开辟党和国家事业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一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1],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重要性的集中阐明,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深刻解读。正是基于此种认知,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最深厚的理论基石,这使得党区别于其他一切表面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实则违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政治势力。
作为有着灵魂性意义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必须始终遵循,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不可丢弃的指导原则来认识和看待。历史已经证明,偏离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试图走本本主义、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邪路,只会断送中国革命的前程。党内先后出现的右倾投降主义、分裂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潮,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党的路线和方针的偏移,甚至一度使党陷入濒临危亡的境地。面对理论灵魂的信仰困境,党中央多次纠偏,逐渐树立起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早在古田会议上,就着重点明从思想上建设党的独特作用,并提出以党报、读书会、小组会、委员大会等十八种教育方法,帮助当时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党员群体,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认知,为巩固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提供了指导。此后,党始终重视党员的信仰教育问题,在瓦窑堡会议上将思想建党确立为必须长期遵循的方针原则,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灵活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等多种方式纠正各类错误思想,并将这一优良传统贯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在各个时期都有力扭转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困境。
此外,灵魂地位并不是口头上冠冕堂皇、行动上敷衍了事,而是要真正将其看作实现伟大使命、带领人民走向富强、幸福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作为诞生于国家兴亡之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天然地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除了这一使命以外,没有任何特殊的政党或集团私利。反观一些自称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政党,全然舍弃时代浪潮的指引,一味追求旧社会的“复苏”,无法有效担当起历史重任。如以巴枯宁为首的国际社会主义民主同盟,不仅未能起到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向前发展的作用,反而企图阴谋分裂国际,以小资产阶级势力篡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工人运动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深刻领会以往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共产国际的经验教训,“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2]。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党才得以成为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坚强支柱。
二 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远大追求
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预示的未来社会的理想形态,是社会历史规律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确立的不懈追求。这在党开始诞生时就有所体现。党的一大已经涉及有关借助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夺取政权和推翻反动阶级,并在阶级消亡之前始终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将阶级消亡及其建立的公有制新社会作为奋斗目标,旗帜鲜明地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此后,在党的二大上,党根据当时军阀混战、国家危亡的局势,进一步制定了更加合理的、符合社会发展渐进趋势的最高和最低两大纲领。这一划分,代表着党对奋斗目标的界定达到理性,实质上是将共产主义看成一个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阶段,体现着党对共产主义的辩证认识和理性看待,为后来有关中国革命前途的“两步走”论奠定了理论前提,有效驳斥了各种速胜论、激进论和机会主义的侵扰。
对共产主义的高度认同和执着信念成为鼓舞中国共产党人冷静应对、沉稳处理各种挫折的不竭动力,“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长久奋斗历程中,党一方面要同各种反动势力和阶级进行坚决斗争,另一方面要灵活应对立场摇摆的中间阶级。可以说,夹缝中求生存是党所面临的境遇的生动写照。其间,各种反动势力对党进行围追堵截,不断制造白色恐怖,大批党员干部和工农群众英勇就义,但这并没有断绝党领导革命的决心和毅力,归根到底,就是源于对共产主义的信念。1928年初,时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的夏明翰被捕入狱,直到临刑前也丝毫没有吐露党的秘密。在共产主义信念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带领人民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大胜利,进一步坚定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现实导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和国家必须遵循的行动准则。历史也已多次警示,罔顾变动发展着的客观实际,不能对马克思主义加以灵活运用,终究会导致形势倾颓的后果。中国共产党人对此有着鲜明的省悟,在充分明晰过往沉痛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因应具体国情和特殊环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飞跃。
首先,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大陆上的崭新产物,同时也是根植于时代要求和国情特殊性的必然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科学性和适应性的双重特性。经过40多年的形成、壮大以及实践的检验,事实也已明确昭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而是以更加契合时代和国情的特殊形式呈现。科学社会主义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各种“终结论”“失败论”等悲观论调都不攻自破。其次,提供了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借鉴典范,有效驳斥了将资本主义看作一切文明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经历的社会阶段的“普适”观点,回应了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理论预见,演绎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充分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不仅是对文明普适性观点的透彻回应,同时也启示各国,只有充分结合本国条件,选择一条最契合本国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水平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独立、健康的发展,摆脱资本主义的痼疾和对生产力的束缚。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备高度的人类情怀,不仅重视本国发展,而且致力于为全人类谋幸福。一方面,这根源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化传统,以及人口众多和土地广袤的独特国情,这也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4]这一观点的依据所在。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在吸收其他国家和文明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形成的,因此,以中国力量反哺世界进步、人类幸福,是天然内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的必然要求。
四 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根本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长久以来追寻伟大复兴夙愿的中华民族来说,能够助推这一事业顺利完成的唯一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树立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为取得一切进步和成就提供根本保障。“只有党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5]。
强调将坚持党的领导内化为理想信念,是出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考虑。从主观方面来看,党有着自身的优异特质。区别于唯利是图、以政党利益最大化为追求、无视人民利益和意愿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追求就是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取得解放,消灭一切压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建立一个人人幸福平等、远离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有着富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先进秉性,它从不怯于正视自身存在的弱点和不足,有着敢于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的气场与胆魄。客观方面,从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规律和经验来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成就事业的关键。任何现代国家都不能脱离政党而单纯存在,政党能够最大限度地汇聚起国家发展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脱离政党的统一指挥,只会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各方利益冲突此起彼伏、人类共同危机愈益显现的时代,如何妥善应对大变局的挑战,并且从中敏锐地探查到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以理论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清醒担当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是必须作出回应的重大问题。综合来看,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准确回答,关键在党。正因为如此,树立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党的领导的真诚拥护,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固有之义。
五 对人民忠诚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内在尺度
不同于以往一切阶级的狭隘性,无产阶级有着广博的胸怀和质朴的情怀,由此铸就了其先进性这一根本属性特质。从这一意义出发,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无产阶级政党同样不同于以往的一切政党。它们不仅代表着本阶级的意愿诉求,也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呼声。因此,是否对人民有着赤胆忠诚,是衡量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一把标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就是共产党人的本。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并善于团结大众的力量,同时也发自内心地将人民作为最牢固的支撑和基础。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党能够在乱世中立足、在汹涌中发展、在跌宕中壮大的最大依托。
对人民忠诚作为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基本构成,可以从起点、过程、终点依次递进的逻辑进行理解。起点逻辑内蕴于党的产生条件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压迫与屈辱,殷切期盼出现一个能够代表自身诉求、拯救民族和国家的坚强政党,这也是时代呼唤下的必然要求。但是,以往各个阶级救亡图存的尝试都失败了,追根溯源,就是脱离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没有忠诚地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时代将目光转向了最先进的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明辨以往一切政治运动的失败原因,坚定不移地保持对人民的忠诚,中国革命的前途从此有了主心骨。过程逻辑体现在党对自身的准确定位上。中国共产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居于领导地位,负责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工作。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误解,例如,将我国政治体制看作所谓的“党国体制”(party state),将党的利益歪曲为超脱国家、社会和人民等其他所有群体之上的私有利益。其实,对于这种观点,列宁早已警觉并明确指出,“党努力领导苏维埃的工作,但不是代替苏维埃”[6];邓小平同志对此也有着深刻论述,“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7]。这就凸显了党对自身所处地位的准确定位。党领导国家,但不会取代国家,更不会谋求自身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致力于为广大人民创造福祉。故而,对人民忠诚的信念贯穿于党的奋斗过程的始终。终点逻辑归因于党的阶级属性中。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共产主义、建设一个远离一切不平等的新社会是其从一而终的纲领和目标。衡量这一新社会的根本标准,就在于社会中的每个成员是否得到了自由、全面的发展。具体来说,全体人民将享有幸福和谐的生活,远离一切形式的剥削与压迫,人际关系高度和谐,物质资料按需分配,人的各方面能力充分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人类理想中的图景。如果脱离了对人民的忠诚、抛弃了人民是否真切地收获幸福、对生活工作各方面是否满意、在民主与法制的进程中是否真正拥有当家做主的获得感等这些作为衡量党的工作有效性的基本尺度,那么党就无法成为人民真心信赖、发自内心拥护的政党,自然也就丧失了作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更无须谈实现共产主义。故而,对人民忠诚是阶级属性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天然信念,是中国共产党达到最终奋斗目标的依托所在。
六 注重团结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坚实基础
团结是进步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认同准则。中国共产党一向注重同党内外各方力量保持团结、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并在长期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思想,从而将团结这一优良作风上升到党必须长期奉行的理想信念层面。
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按照不同范围和领域可以划分为多个方面。第一,民族团结。这集中展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方式上,也就是民族区域自治。有关这一想法的论述早已有之。列宁就曾直言,“社会民主党布隆民族纲领完全立足于民族地域自治”[8],为多民族国家妥善处理好民族团结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之后,党在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并深入结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特殊国情,探索创造出了我国特有的处理民族问题的制度,为实现民族团结奠定了基础,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推进民族团结的智慧和方案。第二,党内团结。对于党内团结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9]。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核心,如果党自身都不能保持高度团结,那么就更不必说实现什么发展、取得什么成就了。党内团结突出体现在党的纪律和党员言行的关系上。一方面,党的纪律是肃清党内不良风气、规范党员言谈举止的行为规则,以硬性约束树立起党员对自身责任使命的清醒认知,保证全体党员朝着共同的目标聚焦发力。如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完善了有关党内纪律的多方面规定,弥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内法规不健全的弊端,有效维护了党内秩序,党内团结也有了可靠的保障。另一方面,党的纪律应该具有真正的约束力和感化性,在纪律框架下运用多种具体形式来切实提升党员的忠诚度和团结意识,如采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和风细雨式的纠正方式、完善党内生活民主化的程序等。第三,党外团结,包括党群团结和党际团结两方面。在党群关系方面,党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壮大,本身就是靠着群众的力量。“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10],脱离了人民,党就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保持党群之间的鱼水情深、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是增进党群团结的必要举措。在党际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广泛团结各个拥护社会主义、热爱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独特作用,保持彼此之间的紧密关系,为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第四,国际团结。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实现本国富强和人民幸福,更肩负着为全人类做贡献的宏伟使命,同时,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国际团结是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应然选择与实然路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这一认知就鲜明地贯穿于党和国家的外交原则中,“只要是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有一点用处的,我们就应该团结”[11]。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同各国友好协商、互利互惠、团结协作,不仅在全球治理体系的加速演进过程中显示着愈益突出的作用,同时积极肩负起身为大国的责任担当,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友好的世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