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性是海洋教育的第一属性
2021-12-23刘训华
刘训华
教育性是海洋教育的第一属性
刘训华
海洋事业发展兴衰关系到中国的国运与机遇。近代中国的落后,部分源于海洋发展的滞后。从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来看,海洋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海疆、海防、海军、海权、海经、海文等一系列海洋元素,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民众的海洋意识和海洋共识,对国家海洋事业深入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其背后的海洋观和海洋素养,需要通过海洋教育的渠道加以培育。海洋教育是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础领域,当前海洋教育正逐渐从单纯的实践领域向实践和研究相融合的专业领域转变,并朝着建设“海洋教育学”[1]特色学科努力。海洋教育属性问题关系到对海洋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定位和实践举措等系列内容的逻辑基础,是海洋教育诸多体系性概念中的执牛耳者,是专业化、学科化体系中的价值指向,在该领域有着方向性的作用。
一、教育性或科学性:中西方在海洋教育认知上的根本分歧
在西方国家视野里,海洋教育是常规的、潜在的教育类型,既有散落于各类型教育载体中的海洋内容,也有科学性比较强的海洋专题,常常通过所谓的海洋科学素养,形成系统性的海洋教育传播力。欧美日等国进入现代文明体系较早,经略海洋的意识和实际收获很大。在基础领域的反应之一,欧美日等国对于海洋科学教育非常重视,海洋教育呈总体性推进趋势。欧美国家海洋教育有着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以此为依托,美国、英国等现在或曾经的世界头号强国,其国民具有较强的海洋意识且深入人心。欧美日等国海洋意识,通过各种类型的海洋教育途径,逐渐渗透到民族文化之中,在成为其民族性组成部分的同时,形成了陆海相当的战略思维模式。
海洋教育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基础和重要向导。海洋教育对于国民素养标志性指标中的海洋观和海洋素养的提升,发挥战略性作用。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准确认识海洋教育在拓展民众认知视野、推进陆海统筹的积极作用,加深国民现代海洋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就自然性或科学性而言,海洋教育遍布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种涉及科学类课程中,如地理课、生物课、化学课等课程中涉及海洋科学内容,这些是现代教育以来的产物,具有天然的科学性知识价值,是现代知识文明的产物。在另一个方面,出现在社会、历史、政治乃至语文等主干课程的涉及海洋意识、海防安全等内容的课程知识,这些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呈现,它具有海洋教育的人文知识性。
从海洋教育的教育性而言,海洋安全、海洋意识、海洋观等最终指向人的海洋素养熏陶,是海洋教育的教育属性体现。从教育意义上寻找海洋教育的价值指向,就目前发展形态而言,一般是指进行海防安全、海洋意识进行传播的相关校本教材等的传播,以及通过课程融合海洋元素的海洋知识传播,形成了海洋教育的教育性意义。
海洋教育除了科学性、教育性而外,还有它的战略性。从中国强国论的层面而言,从全民视野推动海洋意识和海洋素养的提升,服务于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是海洋教育战略性的体现。
美国海洋教育者学会(National Marine Educators Association,简称NMEA)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海洋教育学会组织,其在2004年提出并在2005年公布的“海洋素养”(Ocean literacy,简称OL)概念及框架体系,对西方国家的海洋教育起到重要概念作用。该学会认为海洋素养是对海洋对你的影响以及你对海洋的影响的理解,并提出了海洋素养的七大特征:地球有一个具有许多特征的大海洋;海洋和海洋生物塑造着地球的特征;海洋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海洋使地球变得宜居;海洋支持着丰富的生命和生态系统;海洋和人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洋大部分尚未开发。这是从人的个体角度,理解人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与影响。[2]
对海洋素养七原则怎么看?笔者认为,在看到它的科学价值的同时,需要清醒认识到七原则体系存在的局限性,即主要从海洋的自然属性出发,在强调了人与海洋的相互关系的同时,忽视了作为重要主体的国家或区域利益,忽略了国家或地区对于海洋权益的主张。众所周知,作为七原则制定国的美国,在当今世界享有实际霸权,它在领土和海洋权益上的认识和诉求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以及美国民众本身所具有的较为强烈的海洋观念,这也导致了美国对于海洋的认识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对海洋认识的差异性。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海洋领域的发达地位,决定了可以超脱现实的政治、文化、历史、军事的因素,侧重将海洋作为自然物的存在,美国这一对海洋及海洋素养的判断和认定,并不适用于其他国家。我国学界在探讨海洋素养时,应该明确认识这一点。
正如美国在《21世纪海权合作战略》中指出:世界贸易的90%通过海上运输(海域包括世界大洋、海、海湾、入海口、岛屿、海岸、沿海地带以及上面的天空),世界大多数人生活在海洋沿岸人口拥挤的城市,海洋几乎占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海权保护着美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海洋是联系世界各国全球体系的生命线。[3]美国依然高度重视海洋的战略性,但在其海洋素养体系中没有体现,这和美国民众已有的强大海洋意识和观念也有关系。
在推进海洋教育中,忽略了海洋的主权属性、社会属性,而仅抓住科学属性,这显然是不够系统和全面,对于海洋素养的认知差异,也体现了中西方国家在海洋认知逻辑的截然不同。我国在推进海洋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把教育性作为海洋教育的第一属性,才能有效应对、建构和推进新时代海洋教育实践工作。
二、教育性的第一属性地位是由中国国情和时代使命所决定
在当前,中美全面战略博弈向中西方全面战略博弈演变,中国在全球战略博弈中也由战略被动向战略主动转变,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需要我国在一些高精尖、卡脖子、高端需求等领域方向寻找突破点。这些现实问题,反映到海洋领域,需要我们能够准确把握欧美日等国家对待海洋教育问题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特征。
2015年9月在联合国峰会上通过的2030年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涉及教育的目标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涉及海洋的目标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简称IOC-UNESCO)是联合国海洋教育方面的最主要职能机构。2017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全民海洋素养:提高人们对海洋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的认识的全球战略》报告指出:“鼓励海洋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以改善海洋文化框架;提高海洋与人民日常生活之间双向互动的意识,使公民能够调整日常行为;采用创新手段培养具有海洋文化素养的公民,承认环境挑战,并就海洋管理和海洋资源利用问题作出系统的知情和负责任的决定。”[5]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国梦是现阶段需要通过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等一系列强国战略所体现,需要加强在海洋领域的战略投入。
强国梦的重要战略空间在于海洋强国战略。在2035年的远景目标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贸易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等十二个强国战略中,科技强国是其他各项强国建设的核心动力,海洋强国是强国体系的核心拓展,教育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培养科学素养的主要方式。
海洋教育是世界性的教育话题,海洋素养作为海洋教育推进的核心概念,已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认可。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认为,从幼儿园开始的学校课程应使学生接触海洋问题,通过各种教育机会,为培养下一代海洋科学家、管理者、教育者和领导者做准备。[6]欧洲海洋科学教育学会提出建设一个由海洋文化公民组成的社会,他们认识到海洋的关重要,并共同努力确保海洋对后代的可持续发展。[7]
中国在近代海洋教育的落后,导致海洋意识、海洋思维、海洋科技、海洋人才等方面的整体性落后。以史为鉴,念好新时代“山海经”并在发挥海洋教育的教育性作用中有所作为,更好回答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既是海洋教育第一属性的时代意义,也是具体推进海洋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向海定陆:海洋教育实践的逻辑思维与具体方法
海洋教育所形成海洋观和海洋知识,具有强烈的战略性。欧洲列强通过海路,将世界已知的大陆联系在一起后,创立了“公海自由学说”,为其日后建立海洋霸权提出了先行的知识逻辑,这些都是海洋教育战略性的体现。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握好陆海统筹的总体思想,向海定陆是落实十九大提出的陆海统筹思想的关键性思维主张。战略性是海洋教育的重要属性,战略性通过教育手段来体现。中国在历史上曾有机会成为海洋国家,但却陷入了“明朝陷阱”,错过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期。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世界就渐渐连成了一体,二战之后世界主导的是海洋体系,而非陆地体系。海洋具有与陆地完全不一样的动员能力,征服海洋只需要技术,海洋还具有自由航行的特点;与陆地国家相比,海洋国家体系产生了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互动以及大量的人类活动。[8]
向海定陆的思维方法,就是需要在海洋教育推进过程中,从海洋的视域,以海洋视野和海洋思维来思考与陆地有关的事务,从而将海洋与陆地的发展形成辩证统一。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向海定陆是要面朝大海考虑中国的现实发展问题,需要在考虑中国问题时,更多的关注海洋的视野和需求;向海定陆需要院士、长江学者及教育学界人士更多的了解和关注海洋教育领域,使得海洋教育成为重要的社会主流力量。
从国家发展战略而言,科技是核心动力,海洋是战略延展,科技、制造、人才等要素融合其中,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与海洋强国战略有机融合,发挥海洋多要素的综合作用力,形成新时期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向海定陆需要有广博的海洋视野,知识要素参与分配,有效调动各方主体参与力量。海洋视野兴,科技创新强。
总体而言,当前海洋教育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学界关注度较低,整体研究进展不算理想,[9]还处在专业领域发展的初级阶段。以中国海洋大学、宁波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学者为代表相关海洋教育研究团体和学者的出现,使得海洋教育研究逐步从大众式探讨进入了专业研究领域。①未来作为专业研究领域的海洋教育研究,其视野不能局限于一般的中小学海洋教育和社会海洋教育的具体实践,而需要将视野基于世界史、人类史及国家发展史的角度,从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军事学等多学科视域,探讨其内外必然性,并为相关政策决策提供学理支撑。
人类在面对海洋问题时,仅依靠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起核心作用的依然将是人文科学。海的表面混沌、朦胧,却也让我们看到了反射回来的恐惧与欲望。人文科学提醒我们,有些人对大海的了解来自想象,但他们对海洋的了解未必不及曾在或正在海上工作的人们。[10]教育性之所以是海洋教育的第一属性,其中重要表现之一,就是通过教育手段塑造的人们海洋视角,重新建构人们的海洋认知,让我们意识到在深邃的地球时间和生命时间方面,人类是与整个海洋之间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
①2020年12月在宁波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海洋教育论坛”及其参与单位自发建立带有会议论坛性质的全国海洋教育研究联盟, 此次会议交流的内容广度和丰富性, 是海洋教育研究学术成果的大交流、大融合, 某种意义上标示着海洋教育研究进入专业研究领域。
[1] 刘训华. 论海洋教育研究的学科视域[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8, 40(6): 1-9.
[2] Cava F, Schoedinger S Strang, C, Tuddenham P. Science content and standards for ocean literacy: A report on ocean literacy[EB/OL]. (2005-03-1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 313036579 _Science_Content_and_Standards_for_Ocean_Literacy_A_Report_on_Ocean_Literacy.
[3] 张锦涛, 王华丹. 世界大国海洋战略概览[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31-34.
[4]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EB/OL]. (2018-01-18) http: //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goals.
[5] 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 Ocean Literacy for All: UN Ocean Conference inspires global commitment to forge an ocean literate society[EB/OL]. (2017-04-27)http://www.unesco.org/new/en/media-services/single-view/news/ocean_literacy_for_all_un_ocean_conference_inspires_global/.
[6] Cava F, Schoedinger S, Strang C, et al. Science content and standards for ocean literacy: A report on ocean literacy[EB/OL](2005-03-15). https: //www. researchgate. net/publication/313036579_Science_Content_and_Standards_for_Ocean_Literacy_A_Report_on_Ocean_Literacy.
[7] EMSEA. Our vision[EB/OL].(2020-03-28) http: //www.emsea. eu/info.php?pnum= 2.
[8] 郑永年. 中国通往海洋文明之路[M]. 上海: 东方出版社, 2018: 52-53.
[9] 朱信号. 2020年中国海洋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M]//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20).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29.
[10]海伦·罗兹瓦多夫斯基. 无尽之海: 从史前到未来的极简海洋史[M]. 张玥, 译.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9: 6.
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基于‘全球视野’的学校海洋教育实践探究”(2018GH024);宁波市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研究中心课题“海洋教育推进宁波海洋文化战略的协同研究”(NZKT201718)
刘训华(1978-),男,江苏滨海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史、海洋教育。E-mail: chuanhl@126.com